21第四章/第四节思维的演变(1)

21第四章/第四节思维的演变(1)

00:00
01:20:16
《思维现象基础研究》李朋刚 著
第四章/第四节 思维的演变(1)
(P261~283)
“思维衍生状态”由“思维根本状态”衍生演变而来,“思维衍生状态的低级状态”建立在“思维根本状态”和“思维衍生状态高级状态”的基础上。由于不同思维状态之间存在这种“生成与被生成”关系,这就必然出现下级思维状态带着上级思维状态的特征,上级思维状态的特征在向下级思维状态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变化,这就是“思维的演变”。
思维本体学研究的是思维状态,每种思维状态都有很多特征,有的特征是某一思维状态单独具有的,而有的特征则是贯穿很多思维状态的,它们在不同思维状态有所变化,这些变化就衍生出各个思维状态单独具有的特征。不同思维状态单独具有的特征,能够引导我们安住于那种思维状态;而贯穿多个思维状态的特征则能引导我们自由进出和科学使用不同思维状态,因此我们必须对各个思维状态的基本特征熟练掌握,这样才能熟练应用各种思维状态;我们尤其要对那些贯穿多个思维状态的特征进行深入了解和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能自由往来于各种思维状态,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牢牢束缚于其中一种思维状态而不自由、不自在。
“思维的演变”包括:心境的演变、思维特征的演变、思维功能的演变、思维状态的演变等。

一、“心境”的演变
“心境”的演变指的是“大悲心”向“柔软心”的演变。“大悲心”是“思维根本状态”的基本特征,也是“思维根本状态”的本质特征,是“思维根本状态”唯一特有的。这种特征在“思维衍生状态”受执着心的影响演变为“柔软心”,二者具有以下区别:
1.心境深度
“大爱无疆”、“深深的爱心”,这些词语都是用来描述爱心程度的。“思维根本状态”的爱心是最深的,我们特称之为“大悲心”;思维衍生状态的“爱心”都是由“思维根本状态”的“大悲心”演变而来的,在深度方面远远比不上“大悲心”,因此我们称之为“爱心”、“柔软心”。“爱心”在深度上随着“执着心力”的演变而演变,与“执着心力”的强弱成反比例关系。
2、作用对象
“博爱”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美德,这里的“博”指的就是“爱心”的作用对象。在“思维衍生状态”,受“执着心力”的影响,我们的“爱心”总是有适用对象的,并不能做到真正的“博爱”;但在“思维根本状态”不同,由于整个世界都来自于同一个根,都来自于“思维(能量)根本状态”,因此“思维根本状态”的“大悲心”是遍一切处的,而且不存在“作用与被作用”的关系,因为“思维根本状态”是完全的“心物一体”状态,我们和一切境界都是一体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做到真正的博爱、做到真正的无私无我。
“柔软心”是和“刚强心”对立的两种心力,“刚强心”指的是我们平时的争强好胜、嗔恨、虚荣等等心理;这些心理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扩张”心理,具有一定“扩张力”。“刚强心”建立在执着心基础上,是执着心的表现,在“思维根本状态”是没有“刚强心”的。在心力方向方面,柔软心是向心力,刚强心是离心力,二者是相伴而生的,是对立分别的。柔软心和刚强心贯穿“思维衍生状态”的所有状态,但在不同层次的思维状态中二者的主次位置有所不同,在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以柔软心为主,在思维衍生状态的低级状态以刚强心为主。柔软心和刚强心的对比演变规律表现为思维状态越高级则柔软心越强,思维状态越低级则刚强心越重。

二、思维功能的演变(“专注”的演变)
1.演变过程
不同思维状态具有不同思维功能,思维功能的演变建立在执着心基础上并和执着心力的演变同步进行。各种思维功能都必然包含有“注意力”这个因素,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注意力比较差,仅仅具有一般的“注意”和“留意”,这种注意力是从“专注”演变而来的,“专注”是较高思维状态的注意力。在“思维根本状态”和“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都只有“专注”,而没有“注意”和“留意”等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特有的较差的“注意力”。“专注”在向我们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演变的过程中,专注程度越来越差。
由于我们实证的目的是从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证入较为高级的思维状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专注的演变规律,并熟练应用这个演变规律自由使用各种思维状态。
由于“注意力”是各种思维功能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因此“注意力”的演变是和各种思维功能的演变同时同步进行的,“注意力”的演变规律也是各种思维功能的演变规律,对“注意力”的调整也是对思维功能的调整。思维根本状态和高级思维状态的注意力只有“专注”,因此“注意力的演变”其实也是“专注的演变”,接下来我们详细谈一下“专注”的演变和各种思维功能的演变:(请参阅下图)


图解:

图中“圆形”代表“思维根本状态”,长条带代表“思维衍生状态”,两个箭头分别代表“执着心力”和“专注”的演变过程;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执着心力”和“专注”处于反比例的动态变化中。
思维根本状态”的专注属于“稳定的普遍性专注”,在“执着心力”的作用下,我们进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执着心力”是一种波动很大的心理作用,在这种“波动”的作用下,“稳定的普遍性专注”逐渐演变为“不稳定的普遍性专注”。“专注”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为“执着心”对不同念头的关注度。专注度不同,也就是表现为“思维的选择性”,我们开始对“特别的念头”进行有选择地“专注”。这里所谓的“特别”指的是特别感兴趣,能够引起“执着心力”的特别执着作用。“选择性专注”刚开始由于“执着心力”还不是非常强,因此这种“选择性思维”具有一定的自由性,表现为“自由性选择性专注”,这种“自由性选择性专注”在思维方面表现为只对那些“执着心力较弱的比较抽象的观念”进行有选择地关注,而在物质方面则表现为对“共性物质状态”进行有选择地关注;随着“执着心力”的持续加重,选择的“自由性”逐渐演变为“非自由性”,从而形成“非自由性选择性专注”,“非自由性选择性专注”在思维方面表现为专注于“和具体人、事、物结合在一起的执着心力很强的念头”,在物质方面则表现为专注于“个性物质状态”。
“非自由性选择性专注”一旦形成,思维立刻展开相续性,我们会对所选择(所执着)的念头展开连绵不断的“相续性思维”。要注意这时候的“相续性思维”虽然具有相续性,但却不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散乱性相续性思维”,而是“专一性相续性思维”。这是因为“非自由性选择性专注”刚形成时,在“执着心力”的作用下,我们只对所选择的这个念头展开专注地专一的相续性思维,而不会转而选择其他念头并展开相续性思维,也就是说此时的“选择性专注”只能发挥“专注”功能,而“选择”功能无法活泼,因此此时的思维处于“专注而不散乱的状态”;这种专注而不混乱的选择性专注状态是刚刚进入我们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时才具有的,属于从思维衍生状态高级状态向低级状态发展中所经历的过渡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非自由性选择性专注”刚形成的时候,思维的选择性功能只作用于唯一一个观察对象,我们只对同一事物、同一观念保持持久的唯一的专注,古人云“守一不移”,这里的“一”指的就是这种过渡状态的选择性专注、非自由性选择性专注,专一性相续性思维状态。
这是一个过渡状态,从这个状态可以向上发展,重新返回“高级思维状态”,也可以向下发展,进一步演变为我们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决定这种演变的根本因素是“执着心力的强弱”。如果我们所选择的念头是和具体的人、事、物结合在一起的念头,这样的念头执着心力比较强,容易展开复杂的相续性思维,我们将因此而向下发展,进入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如果我们所选择的是单一的、抽象化的、有利于减轻执着心力的念头,那么我们将向上发展,进入高级思维状态。
向上发展或向下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并不是不可控制的,而是具有决定性的,我们是完全能够自主决定的。“思维”将根据需要而自由、自主决定选择哪些念头、向哪个方向发展。
“低级思维状态”是由“高级思维状态”演变而来的,“高级思维状态”的“对立分别念”延伸作用到我们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对立分别念”中每一对念头的前一个念头在心力方向上都是指向“思维根本状态”的,这种心力属于向心力;而后一个念头的心力方向都是背离“思维根本状态”的,这种心力属于离心力。在“思维衍生状态”,向心力和离心力同时发挥作用。但在“选择性思维”的选择作用下,在一定阶段,这两种力中只能有一种力发挥主导作用,处于显性作用状态。究竟哪种力发挥主导作用呢?这要取决于我们是向上发展还是向下发展,取决于我们的意愿。
如果是向下发展,那么我们会任由“选择性思维”自动选择那些“和具体的人、事、物结合在一起的具体化念头”展开“相续性思维”。由于这些念头的“执着心力”比较强,离心力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我们能够向下发展进入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
如果是向上发展,那么我们就要主动选择那些“执着心力”比较弱的抽象化、概念化念头,让向心力发挥主导作用,引导我们证入“高级思维状态”。
由于在“思维衍生状态”,向心力和离心力始终同时存在,因此无论哪一种力发挥主导作用,与之相反的另一种力就会在相反的方向上不断积蓄能量,并必将最终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向下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是离心力发挥主导作用;但在离心力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与之相反的向心力却在相反的方向上不断积蓄力量,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占据主导位置,使我们对所选择的念头产生厌离,形成审美疲劳,导致“选择性专注”无法保持深刻性和稳定性,无法对原来所选择的念头继续执着下去、专注下去,于是我们不得不开始寻找和选择其他念头;由于此时的“执着心力”已经变得越来越强,这就必然导致在“选择性思维”选择作用不断增强的同时,与之相反的“反向选择”作用也同步增强,“选择和反向选择”强有力的共同作用,必然导致我们无法特久专注于某一观察对象,必然迫使我们处于频繁“选择”状态,“选择性思维”的“选择频率”越来越高,于是“思维”开始进入各种念头纷至沓来的混乱状态,进入我们平时这种“散乱性相续性思维状态”。念头混乱状态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已经稳定地住于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思维”正式由高级思维状态的“普遍性专注”分裂为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的“普遍性留意”和“选择性注意”,注意力在作用强度和作用范围两个方面均出现显著变化。为什么这里是“选择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而不是“选择性专注”和“普遍性专注”呢?为什么注意力下降了呢?这是因为随着选择频率的增强,注意力在时间上无法持久,而时间是提高专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必然导致注意力下降,逐渐演变为一般的注意,甚至留意,无法达到高度专注,不具备深刻性和稳定性,进入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后,“普遍性专注”终于完全演变分裂为“普遍性留意”和“选择性注意”这两种并存的思维功能。这两种功能正式形成后,身体的感觉才开始恢复,身体才开始发挥作用,我们又能重新使用这个身体进行现在这种所谓的正常生活了。这里需要注意,只有在思维进入散乱状态后,在思维分裂为“普遍性留意”和“选择性注意”后,身体的各种觉受和功能才能完全恢复,我们才能像平时那样生活。在这之前,身体任何觉受都没有,根本无法使用身体,因此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思维的散乱状态”和“身体觉受(物质状态)”是一一对应的。
下面重新回顾一下“专注”的整个演变过程:由“思维根本状态”的“稳定的普遍性专注”演变为“思维衍生状态高级状态”的“不稳定的普遍性专注”;“不稳定的普遍性专注”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是“自由性选择性专注”。“自由性选择性专注”在持续加重的“执着心力”作用下逐渐演变为“非自由性选择性专注”。“非自由性选择性专注”是导致我们堕入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的根本原因。在“选择性专注”刚形成的时候,我们只对同一个思维对象展开专注地专一的相续性思维,这个阶段是“选择性专注”发生作用的阶段。随着时间的延长,在反向选择的作用下,我们不得不脱离原来所选择的思维对象,重新寻找和选择其他思维对象,这时候各种念头处于散乱状态,“思维”开始形成“普遍性留意”和“选择性注意”两种功能。普遍性留意的过程其实是不断选择的过程,是选择性注意形成的过程。由此看来,“选择性专注”是形成我们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我们同归高级思维状态的必经之路。
在这里,我们详细谈一下“稳定的普遍性专注”和“不稳定的普遍性专注” 之间的联系,另外,由于“选择性思维”在“专注”的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还需要对“选择性思维”的演变情况进行保入了解。
2.“稳定性普遍性专注”和“不稳定性普遍性专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二者都能“和一切物质境界保持“心物一体’状态”
在“思维根本状态”,心物高度一体化,思维和能量处于完全一体化状态。“思维衍生状态”对应的一切物质境界都源自于“思维根本状态”,这就像水蒸气和云朵,形态各异的云朵都源自于水蒸气,水蒸气能呈现各种云朵的形状,和云朵保持高度的“心物一体”状态。证入“思维根本状态”正是这样。在“思维根本状态”,思维和能量是高度一体化状态,这种状态是一切物质世界的源头,因此“思维根本状态”能像水蒸气一样呈现一切物质境界,我们能够和一切物质境界保持完全的心物一体化状态,也就是说我们将发现山河大地都是我们的身体,没有任何对立的物质境界;这种心物一体状态是完全能够自由安
住的,具有绝对的自主性、自由性、稳定性。
另一方面水蒸气也能够仅仅以不可见的水蒸气的形式存在,并不表现为任何有形可见的云朵形状。“思维根本状态”也是这样的,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能够自由脱离一切物质境界,单纯以完全的思维(能量)形式存在,不相对于任何物质境界,不见任何物质境界;“能够自由呈现、自由安住一切物质形象”并“能够自由脱离一切物质形象”,能够安住“思维根本状态”,这是“思维根本状态”的本质特征,这种特征是任何其他思维状态都不具备的。
在“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虽然也具有“普遍性专注”,但因为受“执着心力”的作用,这种“普遍性专注”将出现以下变化:
①不能自由呈现一切物质形象:在“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我们不能自由地和一切境界保持“心物一体”状态,不能自由呈现一切形象。我们必须通过特殊的方法、观法,比如“无我观”,才能实现和一切境界保持“心物一体”状态。
②不能自由安住于“和一切物质境界保持‘心物一体’”的状态:在“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虽然通过特殊的观法,我们能够和一切物质境界保持“心物一体”状态,但由于受“执着心力”的作用,这种“心物一体”的状态很不稳定,迟早会自动退失,我们会自动脱离、自动失去“心物一体”状态,无法自主、自由地安住“心物一体”状态。
③“普遍性专注”的异化形式:在“思维衍生状态”,受“执着心力”作用,我们总是选择和物质世界的某一物质体保持“心物一体”状态。在“思维衍生阶段”的高级状态,由于“执着心力”比较微弱,尤其是我们往往还会采取一些方法使“执着心力”无法发挥显著作用,因此这种选择具有很大自由性,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和任何物质保持‘心物一体’状态”,也可以自由脱离那种物质。这种自由性使我们能够从一个物质体自由、自主地转向任何其他物质体,从而拥有整个物质世界。这种现象就像蜜蜂采蜜那样,能够从一朵鲜花自由地飞向另一朵鲜花,从而拥有整个花海。这种自由选择能力是“普遍性专注”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形式是“普遍性专注”向不自由的“选择性专注”的过渡形式。进入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后,我们就完全处于无法自由的“选择性思维”控制下。
④无法脱离一切物质形象:在“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虽然我们能够通过特殊的观法和一切物质境界保持“心物一体”状态,但这种状态不稳定、不自主、不自由,能够自动退失。退失后,我们将无法脱离一切物质状态,无法单独以思维(能量)的形式存在,而是在“执着心力”的作用下,我们将不得不选择“和某一物质体保持‘心物一体”’状态,这样就和其他物质体保持“心物对立”状态。这一点和“思维根本状态”是不同的,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能够脱离一切物质形象,自由、自主地回归独立的完全的思维(能量)状态,以纯粹的思维(能量)状态存在,不再继续和物质世界保持“心物一体”状态。
(2)“整体心物一体”和“局部心物一体”的自由性
由于一切物质状态都来源于“思维根本状态”,就像一切云朵都来源于水蒸气一样,因此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既可以“和一切物质境界保持‘整体心物一体状态’”,同时也可以自由地、单独地和其中一个物质体、其中一朵云保持“局部心物一体状态”。不过在“思维根本状态”,“心物一体”关系主要以“整体心物一体状态”存在。需要注意的是在“思维根本状态”,由于没有“执着心力”,没有“选择性思维”,因此“局部心物一体”是在“整体心物一体”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对局部的特别关注。这种“局部心物一体”并不脱离“整体心物一体状态”。这就像现在这个身体,我们既能同时知道这个身体的整体情况,也能单独感知这个身体的局部情况,拥有“整体心物一体”和“局部心物一体”的自由性,不过多数情况下,我们处于“整体心物一体状态”。
在“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我们虽然也能够和任何一个物质体保持“心物一体”状态,但由于这种“心物一体”状态受“执着心力”作用,是“选择性专注”产生的结果,因此不具有自由性。这种不自由性主要表现为:
①当我们选择和某一物质体保持“心物一体”状态的时候,我们必须脱离“整体心物一体状态”,无法像在“思维根本状态”那样同时保持“整体心物—体”和“局部心物一体”两种状态。
②当我们决定脱离一种物质体而选择“和另一种物质体保持‘心物一体’状态”的时候,其自由性虽然比“思维衍生状态”的低级状态容易,但却无法像在“思维根本状态”那样轻松、自由,因为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不需要脱离“整体心物一体状态”就既可以对整体情况进行了解,也可以自由地对任一局部情况进行了解,能够自由地把对物质体的感知从一个物质体转向另一个物质体。比如:我们现在把对局部的感知从左手移向右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没有脱离身体,并没有脱离整体,而仅仅只是把感知力进行转移,这种转移很显然是非常自由地。

(3)专注度
专注度主要指专注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两个方面。
在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我们和身体保持“心物一体”状态,因此我们既可以体验身体的局部感觉,比如:体验头顶的感觉或脚底的感觉,也可以同时体验身体所有部位的整体感觉。“普遍性专注”也是这样的,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能够和一切物质境界保持“整体心物一体状态”、一切物质境界都是我们的身体,因此我们能够同时体验所有物质境界的所有情况,就像我们能够同时体验身体不同部位的多种感觉一样。这种体验是一种“专注”的体验,这种“专注”主要表现为对任何微细、微小的情况都清清楚楚,而且能够自由安住于这种“专注”;
但在“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我们虽然也能通过特殊观法做到“和一切物质世界保持‘心物一体’状态”,但由于受“执着心力”的作用,这时候的专注力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在“反向选择”的作用下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因此在专注度方面无法保持专注的深刻性和稳定性,无法体验到物质世界微细、微小的情况,无法自由安住于对物质境界的专注体验,容易脱离和物质世界的“整体心物一体状态”。
总之,从“思维根本状态”进入“思维衍生状态”后,“普遍性专注”在“执着心力”的作用下,从稳定性演变为不稳定性;“不稳定性普遍性专注”在“执着心力”的持续强化作用下,进一步逐渐演变为“选择性专注”。这种演变有一个过程,这是由于进入“思维衍生状态”后,“执着心力”有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刚开始由于“执着心力”还比较微弱,因此“选择性专注”表现为“自由性选择性专注”,选择的自由性比较大,这样我们就仍然能够继续维持“普遍性专注”;但随着“执着心力”的逐渐加重,选择的自由性将逐渐丧失,“普遍性专注”终于演变为“非自由性选择性专注”,我们不得不被动地专注于一点,丧失对其他部分的专注。由此可以看出,“思维的选择性”是由“执着心力”形成的,是“执着心力”的一个表现。

3.选择性思维
(1)“选择性思维”的形成和演变
“选择性思维”是由“执着心力”产生的,是“执着心力”的一个表现。“执着心力”有“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和“从轻到重”的演变过程,“执着心力”刚产生的时候,由于还比较微弱,因此无法发生“选择作用”,随着“执着心力”的进一步加重,“选择性思维”开始产生。“选择性思维”产生后,伴随着“执着心力”的演变,思维的“选择”作用也将同步产生演变。
刚开始“执着心力”还不是很强,这种心力所产生的念头也就不具备非常强的吸引力,因此思维的“选择”作用具有较强的自由性,我们不会被任何一个念头所深深吸引、牢牢束缚,这时候的“选择性思维”表现为“自由性选择性专注”。
随着“执着心力”的进一步增强,“选择性思维”终于对某一念头展开专一地选择(执着)作用,从而被这个“念头”长时间牢牢束缚,这样“选择性思维”就发展为“非自由性选择性专注”,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守一不移”。由于在“思維衍生状态”,我们的思维总是受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同时作用,因此思维的“选择”作用一定伴随着“反向选择”(“选择”和“反向选择”相伴而生、形影不离。这两种作用呈现为正比例关系,“选择”的力量越大,则“反向选择”的力量将会同步增大,因此随着“执着心力”的持续增强,“选择”和“反向选择”的力量将同时越来越强,这就必然产生以下结果;
①对同一观察对象无法形成长时间的关注,从而导致专注力下降,形成“选择性注意”。
②“选择”频率越来越高,并形成“选择”习惯,导致我们总是处于不停的“选择”中,形成严重的散乱状态。
随着这两个结果的形成。“专一的非自由性选择性专往”终于演变为我们现在这种散乱状态。
总之,“选择性思维”伴随着“执着心力”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执着心力”的加重而加重。“选择性思维”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选择”和“专注”两个方面的变化,其“选择”功能将由“自由性”演变为“非自由性”,并在“选择频率”上越来越强;其注意力将由“专注”演变为一般的“注意”甚至“留意”。
(2)普遍性留意、选择性注意、选择性专注
①选择性注意
在“选择性思维”的作用下,我们只对能够引起我们关注的事务形成“注意”,这就是“选择性注意”,而对其他事务则保持一般的“普遍性留意”,比如:我们一边走路一边和别人交谈;一边抽烟一边思考问题。
“选择性注意”分为“有意识选择性注意”和“无意识(潜意识)选择性注意”:我们平时走在大街上,眼睛总是到处看,我们到处看的目的是为了选择能够引起我们关注的事物,这就是“有意识选择性注意”;有时候我们一边做事一边思考别的问题,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这就是“潜意识选择性注意”。二者的共同点是在对所选择的患考对象进行思考的同时能够使用身体,能够一心二用,所不同的是“有意识选择性注意”侧重于使用身体,这时候我们能够专注于当下正在从事的工作,而“潜意识选择性注意”则侧重于思维,身体的动作属于习惯性动作,处于从属地位,比如:我们一边吸烟一边思考问题;
“选择性注意”有两种发展方向,一种是“选择性注意”随着时间的延长,往往会产生“审美疲劳”,这样就逐渐演变为“普遍性留意”,比如:一片花海中有几个不一样的花朵。刚开始这些异样的花朵能够引起我们的“注意”,能够形成“选择性注意”。但很快这种“选择性注意”就会产生“审美疲劳”,演变为“普遍性留意”,普遍留意整个花海;另一种发展方向就是“注意”逐渐演变为“专注”。这时候就形成“选择性专注”,比如:我们一边抽姻一边思考问题,当思考问题逐渐形成“专注”的时候,我们就无法继续抽烟,身体将停止活动,很快香烟会燃烧到手指,刺激并迫使你感知和使用身体,于是你从“选择性专注”中退失出来,重新形成“选择性注意”。
②选择性专注
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专注”建立在“选择性注意”的基础上,是“选择性注意”的深刻化、稳定化状态,因此也称作“选择性专注”。“选择性专注”在对观察对象形成“专注”的时候,无法同时从事其他事情,也就是说这里的“专注”是“高度专注”;在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我们只对那些特别感兴趣的事物形成“选择性专注”,这种“选择性专注”通常表现为各种念头的纷繁复杂的相续性思维状态,属于“复杂相续性思维状态”、“散乱性相续性思维状态”。
“选择性专注”分为“有意识选择性专注”和“无意识(潜意识)选择性专注”;我们在打篮球、制作飞机模型的时候,都是非常专注的;同样的,我们在静静地思考问题的时候,也能达到非常专注的程度,比如:有的女同志一边织毛衣一边思考问题,这时候她使用的是“潜意识选择性注意”这种功能,但当思考问题形成“专注”后,就无法继续织毛衣了,这时候就形成了“潜意识选择性专注”;由此可见,“有意识选择性专注”和“潜意识选择性专注”的共同点都是能够形成高度专注,无法同时做其他事情,无法一心二用;二者的不同点在于“有意识选择性专注”是使用身体从事活动,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高度统一,而“潜意识选择性专注”则是完全的思维活动,是无法使用身体的,身体处于非作用状态;“有意识选择性专注”建立在希望、判断等心理活动基础上,因此专注的稳定性不很强,是“不稳定的选择性专注”,而“潜意识选择性专注”则建立在“习惯”的基础上,因此稳定性非常强,是“稳定的选择性专注”,有利于思维本体学的实证。“潜意识选择性专注”是思维本体学实证中必須经历的一个过程。
“选择性专注”是向“高级思维状态”过渡的过程中需要经历的一个思维状态。注意这里的“选择性专注”有一个从“有意识选择性专注”向“潜意识选择性专注”发展演变的过程。在“有意识选择性专注”形成后,如果“专注”持续发展就会形成“习惯”,从而形成“潜意识选择性专注”,达到高度稳定的专注状态。这时候“选择性专注”的选择性特征将会逐渐退化基至消失。“选择性专注”和“普遍性专注”是两种对立的状态,二者不可能同时并存。一种状态消失的过程正是另一种状态形成的过程,因此伴随着“选择性专注”“选择”功能的退化和消失。“普遍性专注”将会逐渐形成并稳定,随着“普遍性专注”的形成,我们就进人了“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但由于这时候“执着心力”并没有消失,因此这种“普遍性专注”呈现不稳定性,容易重新形成“选择性专注”并演化退失为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的“普遍性留意”和“选择性注意”。
普遍性专注”使我们能够停留在“高级思维状态”,而“选择性专注”则导致我们脱离“高级思维状态”,退失为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
③普遍性留意、选择性注意、选择性专注之间的关系:
a选择性注意”与“选择性专注”的关系:
很显然,“注意”和“专注”的区别在于能不能同时从事其他工作,也就是能不能“一心二用”。它们的联系在于二者能够互相演变,“注意”能够发展成“专注”,“专注”也能够退化为“注意”和“留意”。
b“选择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的关系:
在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它们是能够同时并存的,它们也是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两大特征、两种基本思维功能:“选择性注意”因为“审美疲劳”的原因容易演变为“普遍性留意”,当然“普遍性留意”其实是在为“选择性注意”提供素材,当通过“普遍性留意”发现可供选择的对象后,思维就会很快形成“选择性注意”。
只有在我们现在这种非专注的状态,思维的选择性和普遍性才能够同时并存且互相转化;在“专注”形成后,选择性和普遍性特征是无法同时并存的。
④选择性专注的重要性
一般性的“注意”仅仅是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一个特征,因此无论“有意识选择性注意”还是“潜意识选择性注意”都无法引导我们证入“高级思维状态”。我们必須培养起高度的专注才能证入“高级思维状态”。在上面两种“选择性专注”中,“有意识选择性专注”是使用身体,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身体的觉受”和“思维的相续性”是一体两面的,因此只要使用身体的功能,我们就一定处在现在这种“相续性思维状态”,是无法证入“高级思维状态”的;而“潜意识选择性专注”是不使用身体的,因此能够为我们证入“高级思维状态”创造条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选择性专注”是我们证入“高级思维状态”的必经之路,但这种“选择性专注”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才能真正引导我们证入“高级思维状态”:
a专注度:专注度主要表现在专注的深刻性、稳定性、持久性等方面。在深刻性方面要达到高度专注,没有一丝一毫的走神,任何其他念头都决不可能插进来;在稳定性方面主要指心力没有明显的波动性,举例来说:乒乓球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也是非常专注的,但这种专注却有很大的波动性;在持久性方面是指专注的时间必须足够长。
b潜意识:作家在专心创作的时候、发明家在专心发明的时候、数学家在专心思考数学题的时候……这些情况下我们都能做到高度专注,但这些专注都属于“有意识专注”,而思维本体学实证中的“专注”则必须排除推理、判断等有意识思维活动;心理学把我们的思维活动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排除了意识,当然就只剩下潜意识活动了,因此思维本体学实证中的“专注”是潜意识的高度专注,是“潜意识选择性专注”。
c单一相续:在现在这种“相续性思维状态”,我们的思维处于各种念头纷繁复杂的相续性思维活动中,这种思维活动是复杂相续性思维活动;在思维本体学的实证中,我们要把这种多念头的复杂相续性思维活动变成单念头的“单一相续性思维”活动。举例来说:海水拍打海岸的声音是单调重复的,我们就可以专注地听这种海潮音,只要能够达到高度专注,就能形成“单—相续性思维”,就能证入“高级思维状态”。
我们的“选择性专注”只要能够满足这三个条件,就能引导我们证入“高级思维状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几种思维形式,只有“潜意识选择性专注”能够引导我们证入“高级思维状态”,因此我们需要了解潜意识、使用潜意识,通过潜意识逐渐形成高度的“选择性专往”,并进一步延长“专注”的时间,用“时间”破除“思维的选择功能”,从而形成“普遍性专性”;这样我们就证入了“高级思维状态”。

三、“乐”的演变
“追求快乐”是我们的本能,快乐的事情总能让我们留恋、专注,因此所有的快乐都与“专注”有关,是建立在“专注”的基础上。由于“专注”分为高、低不同的很多层次,因此“乐”也就分为高低不同的很多层次。到了我们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专注力已经明显弱化,甚至演变为一般的“留意”,因此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下的“乐”往往并不是真正的乐,并不是高级的乐;在现在这种散乱性思维状态,我们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能偶尔形成高度专注,那时候我们将体会到难以忘怀的高度的快乐,比如:我们专注地进行绘画创作、专注地搞发明创造等等。
“乐的演变过程”是和“专注的演变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已对“专注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因此不再详细论述“乐的演变过程”。

四、“心物一体”的演变
由于“思维衍生状态”是由“思维根本状态”演变而来的,同样由于“与‘思维衍生状态’相应的物质”是由“与‘思维根本状态’相应的能量”演变而来的,因此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既可以和一切物质保持“整体心物一体”状态,也可以脱离一切物质,不与之保持“心物一体”状态,而仅仅以思维(能量)的形式存在,这就像水蒸气一样,水蒸气既可以表现为千姿百态的云朵,也可以单独表现为水蒸气,不呈现任何形象的物质状态。这种情况在“思维衍生状态”是不存在的,“思维衍生状态”的思维分裂为“观察与被观察”关系,这种“观察与被观察”关系的表现形式就是“物质”,“思维衍生状态”必然伴随着“与之相应的物质”,因此在“思维衍生状态”我们是不可能脱离物质而单独以思维(能量)的形式存在,同时在“执着心力”的作用下,我们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才能和物质世界保持“整体心物一体”状态,否则就只能选择物质世界的个体或局部保持“局部心物一体”状态。在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由于“执着心力”极强,因此当我们选择和某一物质体保持“心物一体”状态后,我们将失去自由性,无法自由、自主地脱离这个物质体,直到这个物质体彻底崩解为止。在这个物质体崩解后,我们将选择其他物质体并保持“心物一体”状态,然后直到那个物质体也崩解后才能进行下一次选择。为什么必须在所选择地物质体崩解后才能重新进行下一次选择呢?这是由以下两个因素导致的:
1.“执着心力”极强:由于“执着心力”极强,因此对于我们所喜欢的事物或习惯的东西。我们往往是无法轻易舍弃的,“敝帚自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把旧扫帚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万分珍惜的身体。
2.在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我们使用的是物质体的功能:任何物质体都由物质的本质、状态和功能构成。物质的本质指的是“与思维根本状态相应的‘根本能量’”及其在思维衍生状态的演变形态”,我们通常所见的物质都是“根本能量”的不同波动形式而已。物质的表现形式不一样,相应的功能也就不一样,因为“功能”是“形态”的一个特征。物质的状态和功能是——对应的,比如:水有水的功能,冰有冰的功能,“水和冰”的物质本质是一样的,但形态不一样,因此与这种形态相应的功能也就不一样。
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与‘思维衍生状态’相应的物质及物质世界”都是由“与‘思维根本状态’相应的‘根本能量’”演变而来的,他们的物质本质是一样的,因此处在“思维根本状态(根本能量)”的人能够和一切物质及物质世界保持“心物一体”状态,无论这种物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比如:我们把一张纸撕碎,对于这张纸来说,形态发生了改变,但对于处于“思维根本状态”的人来说,无论这张纸是完整的还是破碎的,都能与之保持“心物一体”状态,也就是说无论这张纸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这些状态都是他的身体;而处在“思维衍生状态”的人却只能与“与这种思维状态相应的物质”形态保持“心物一体”状态并因而只能使用与这种形态相应的功能,注意这里是“和‘物质形态’保持‘心物一体’”,而不是“和‘物质本质’保持‘心物一体’”。由于只能和“物质形态”保持“心物一体”,因此只能使用“与这种形态相应的功能”;当物质形态崩解了,与之相应的功能也就丧失了,于是我们就不得不重新去选择其他所喜欢的物质形态并与之保持“心物一体”状态。这样就能使用自己所钟爱的那种物质形态的功能。
这样就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处在‘思维根本状态’的人”能够和我们这个身体的“物质本质”保持“心物一体状态”,而处在“思维衍生状态”的人则只能和这个身体的“物质形态”保持“心物一体”状态,因此只能使用“与这种形态相应的功能”;物质形态分为宏观和微观,处在我们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我们只能和这个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保持“心物—体”,并只能使用与这种宏观状态相应的功能,比如使用推理、判断。相续性思维等思维功能。而处在思维衍生状态高级状态的人则能够和这个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保持“心物一体”,因而能够使用这个身体的微观物质基本功能。同一个物质体,处于不同思维状态的人都能与之保持“心物一体”状态,都能以之为身体。

五、视力的演变
眼睛是身体的视觉器官,我们使用眼睛观察世界,这就是“肉眼视力”。眼睛的视觉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往往需要借助仪器提高我们的视觉能力,延伸和扩展我们的视力范围,通过仪器获得的视力我们称之为“仪器视力”,比如:我们通过显微镜、望远镜等获得的视力都属于仪器视力,当然我们的眼镜也是仪器视力,从根本上讲我们的肉眼也是仪器视力,因为眼睛也是一个光学仪器,只不过身体是这个物质世界特殊的物质体,因此单独称之为“肉眼视力”;其实肉眼视力是一种特殊的仪器视力。
不同物质世界有不同的物质,当然有不同的仪器视力。不同世界的仪器视力是由那个物质世界的物质构成的,因此一定受那个物质世界基本物质的局限而只能观察到那个物质世界的物质,无法观察到其他物质世界的物质,比如:我们这个世界的仪器,只能观察到我们这个世界的物质,最高只能观察到量子力学所观察到的物质层次。
证入更高层次的思维状态后,我们将进入更为高级的物质世界,并将因此而获得更为高级的视力,也就是“特殊视力(超视力)”,这种视力远远超越我们这个世界的肉眼视力和仪器视力,能够观察到我们这个世界任何仪器都不可能观察到的物质现象,能够解决我们这个世界肉眼视力和仪器视力的缺陷;比如;能够摆脱物质、空间和时间的局限。当然,由于我们这个物质世界是由高级物质世界衍生演变而成的,因此特殊视力是能够观察到我们这个物质世界一切物质现象的,这就是说高层次视力能够观察到低层次视力所能观察到的物质现象,高层次视力的视力范围包含其所衍生的低层次物质世界,而低层次视力是无法观察到高层次物质世界的。
无论视力多么发达,它都由“能观察的本体”和“所观察的对象”构成,这种“观察与被观察”关系只有“思维衍生状态”才能形成,在“思维根本状态”是没有这种“观察与被观察”关系的,因为“思维根本状态”是和一切物质现象完全“心物—体”的状态或完全脱离一切物质的状态,是不需要视力的,是没有视力的,是非视力状态。因此视力只有“思维衍生状态”才有,它是伴随着“观察与被观察”关系的形成、伴随着物质的形成而形成的。
是不是没有视力就变成什么也看不到的盲人了呢?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通常认为视力是用来观察其他事物的,视力是建立在“观察与被观察”关系基础之上的,而在“思维根本状态”是没有这种“观察与被观察”关系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在“思维根本状态”是没有视力的,由此可见没有视力仅仅指没有“观察与被观察”这种观察行为,并不是变成盲人了。
上面这种情况指的是“思维根本状态”以“整体心物一体”的形式存在;另一方面,“思维根本状态”能够脱离一切物质状态,仅以“自体、自我”形式存在,这时候是无法看见任何物质境界的,当然也无法看见自己。这好像很难理解,其实我们用“光”作比喻就能很轻松地理解了:“光”能够照见其他物质,而“光”却不能照见“自身”。当“思维根本状态”不发挥“照见其他物质”这种功能的时候,就不会形成“看见”这种功能,就没有“视力”功能,这种视力功能的丧失,是我们主动放弃的,这一点和我们闭上眼睛不看外物是一个道理。这时候“思维根本状态”就处于“自观、自在”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活泼的思维,既不见任何其他物质,也无法看到自己。其实我们现在也是不可能看见自己的,我们每天对着镜子看见的只是这个身体,而不是我们自己,因为身体并不是我们自己。将来身体死亡后,我们仍然会保留“照镜子”的习惯,那时候我们虽然能够看到镜子和镜子里面其他物质形象,但却无法看到我们自己。但由于我们现在的思维具有成像能力(也就是“相想”),因此别人是能够看到我们的,他们看到的是我们当时的思维内容,是我们当时的思想情况,他们所看到的是我们的存在形式、存在状态。由此可见,每个人都无法看到自己,但却能看见别人,能看见别人的存在形式。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别人能够看见我们自己(也就是看见我们的“相想”),那么处于高级思维状态。高级物质状态的人们如果照镜子,他们能不能从镜子里而看到自己(也就是看到自己的“相想”)呢?由于镜子是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物质,因而只能照见我们这个世界的物质,所以他们是无法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这一点和我们的眼睛是一样的,我们的眼睛也是这个物质世界的物质,因而只能看到我们这个世界的物质,而无法看到更高层次物质世界的物质,虽然更高层次的物质和我们共为一体,不曾分离,但由于我们只能使用这个物质世界的物质作为观察手段,因此必然受其所限而无法观察到。

六、能量(物质)的演变
物质和能量是一体的,物质是看得见的能量,能量是看不见的物质,物质和能量的定义是按照视力的限制范围进行定义的。我们一般人只能使用肉眼视力和仪器视力,因此往往不知不觉地把视力定义为肉眼视力和仪器视力。眼睛和仪器都是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物质,因此它们只能观察到我们这个低级物质世界的物质,这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我们的视力还有特殊视力,特殊视力能够观察到更多的物质,我们必须按照特殊视力、按照一切视力所能观察到的范围定义物质与能量,因此“物质是看得见的能量,能量是看不见的物质”这句话里面“看得见”和“看不见”指的是一切视力,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现在的视力范围。当我们这样定义物质与能量的时候,能量就专指“与‘思维根本状态”相应的物质”,物质则专指“与‘思维衍生状态’相应的物质”。由于一般人往往把我们肉眼视力和仪器视力看不到的物质定义为能量,因此为了和这种“能量”的一般常用定义进行区别,我们把“思维根本状态”的能量称之为“根本能量”,同时由于一切物质皆由这种根本能量产生,因此根本能量也可以叫做“原始能量”,用“原始”这两个字是从能量衍生演变角度进行定义的,是衍生演变过程的一个阶段性表述。
关于“能量的衍生演变”:从“思维的衍生演变”我们可以看出,思维衍生状态其实是“思维根本状态”受“执着心力”的作用,产生波动性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思维衍生状态”和“思维根本状态”并没有本质区别;同样的。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与‘思维衍生状态’对应的物质”其实也仅仅只是“根本能量”的波动而已,并不是另外生成一种物质。这种波动就像大海的浪花,无论浪花多么巨大,它仍然是大海,因此一切物质现象都是“根本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它们像琴弦的震动那样演奏着美妙的音乐。总之,”思维的衍生演变”和“能量的衍生演变”,从根本上说并没有出现本质变化,仅仅只是表现形式出现变化而已。一切物质都是错觉,一切“思维衍生状态”都~是错觉、都是病态。
“能量的衍生演变”和“思维的衍生演变”是同步的,因为心物是一体的。思维有“思维的根本状态”和“思维的衍生状态”,相应的物质(这里指广义的物质,也就是“心物对立”中和“心”对立的物质,并不专指可见的物质)方面就有“能量状态(根本能量、原始能量)”和“物质状态”。
“执着心力”是一种能够让一切概念发生实际作用的能力,能够让“能量”因想而成像,我们在心里想任何有形象的事物,头脑中就会同时。同步出现这种事物的图像,这样的图像只有特殊视力能够看得到,我们现在的肉眼视力和仪器视力是无法看到的。“执着心力”能够让能量变成“有形象可见的物质”,我们这个世界其实是大家共同想出来的,只不过这里的“想”是大家共同的思维想出来的,是和大家共同的思维状态相应的。在这里要注意不要把“想”当做纯粹的思维,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这里的“想”既是思维的活动,也是物质的运动。我们现在都处在这种低级的相续性思维状态,因此能够共同拥有与这种“低级思维状态”相应的物质世界,我们这个物质世界也是大家共同“想”出来的,只不过是大家不知不觉处于共同思维状态而想出来的,不是某一个人心血来潮而故意想出来的。
“看见”与“看不见”;在“思维衍生状态”以及与这些状态相应的任何物质世界,凡是我们能看见的都是“与大家‘共性思维状态’相应的物质”,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大家的公共财产,我们是看不见自己的。刀只能砍伤别人,而无法砍伤“刀”自己;光只能照见别的物质,而无法照见“光”本身。但既然我们所看见的物质是和大家“共性思维状态”相应的,那么由于我们也处在这种“共性思维状态”,因此一切外物都是我们当下这种思维的物质表现形式,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这些物质状态,那是因为我们处于和它们相应的思维状态。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们能看到哪种物质就能应用哪种物质,比如:我们现在能看到土地,那么我们就能筑土成房,垒石成山;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能够看到微观物质的时候,我们就能使用微观物质。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什么物质就能使用什么物质呢?因为这就是我们。如果这些东西是完全客观存在的,是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的,哪我们是绝对无法使用它们的。
物质的生灭:物质与能量是一体的,物质与能量之间能够互相转化,物质能够从我们可以看得见的物质状态转化为我们看不见的能量状态,因此物质好像有生灭变化,但事实上物质的生灭变化仅仅是因为我们的视力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导致的。假若我们的视力没有局限性,那么我们将看到物质的所有状态,我们将发现物质并没有生灭现象。因此对于物质的认识,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自由使用不同的视力功能;不同的视力功能是由不同的思维状态决定的,因此对物质的认识最终取决于我们能不能自由使用任何思维状态。
心物是一体的,不同的思维状态和不同的物质状态是一一对应的:同时低级物质是由高级物质衍生演变而来的,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把思维状态调整到高级思维状态,那么我们将看到高级物质是怎样衍生演变为低级物质,我们将看到我们这个世界的低级物质是怎样生成的。

七、念头的演变
念头是由“执着心力”产生的,“执着心力”有“从高到低”的演变过程,因此念头也有“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念头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念头的内容”和“念头产生的频率”两个方面:
1.念头内容方面的演变:念头内容方面的演变主要表现为“从抽象到形象”“从概念化到具体化”、“从间断到连续”等三个方面的演变。
在“执着心力”比较微弱的时候,尤其是在“高级思维状态”的高级阶段,这时候的念头主要是概念化和抽象化念头,比如:成对出现的念头。这些念头由于“执着心力”比较微弱,因此是间断出现的,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之间有距离。
随着“执着心力”的持续加重,“执着心力”开始和具体的人、事、物结合在一起,形成形象化思维、具体化念头;这类念头由于“执着心力”比较重,因此是相续出现,没有间断。
与形象化思维相对应的是“境界化念头”。在一般人看来,境界是纯物质的,然而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思维具有物质属性,物质具有思维属性”。境界是特殊形式的念头,是境界化念头。
2.念头产生频率方面的演变:“念头产生的频率”和“执着心力的强弱”成正比例关系;执着心力越弱,念头出现的频率越低,甚至很长时间无法出现念头;执着心力越强,念头出现的频率越高,甚至在极短的时间内会出现非常多的念头。有的念头会像闪电一样一闪而过,还有很多念头甚至快到我们根本无法觉知,因为在念头非常多的情况下,我们的专注力、觉知力是非常有限的,是无法观察到所有念头的。

八、惯势思维
我们从一种思维状态进入另一种思维状态,往往总是带着原来那种思维状态的特征,这就是惯势思维;比如:刚和别人发生激烈论辩,你是无法马上平静下来的,你需要有一个心情逐渐平复、逐渐入静的过程,不仅从“动”的状态进入“静”的状态有这种惯势思维,同样的从“静”的状态进入“动”的状态,也有这种惯势思维,比如:刚从睡眠中醒来,你会有一个朦朦胧胧、迷迷糊糊的过程,需要逐渐清醒。
惯势思维是“两种思维状态之间的过渡阶段”所特有的思维状态,是前一个思维状态的演变形式。
从较高级的思维状态下降到较低级的思维状态,我们会经过这个惯势思维的过程,这是因为较低级思维状态是建立在较高级思维状态的基础之上;反过来,从较低级思维状态进入较高级思维状态的时候,没有这种惯势思维,这是因为较低级思维状态的特征在较高级思维状态是没有的,因而无法形成这种惯势思维。比如:“动”与“静”这种思维状态,在“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并没有这些特征,自然也没有“睡眠”这种现象,因此睡眠的惯势思维不可能带入高级思维状态:但“高级思维状态”具有“专注”的特征,因此当从“高级思维状态”下降到“低级思维状态”的时候,我们会带着这种“专注”进入“低级思维状态”。在“低级思维状态”,这种“专注”演变为“选择性专注”甚至“选择性注意”。“选择性专注”是“普遍性专注”的惯势思维,是“专注”向“非专注”的过渡阶段,等进入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更低级层次,则只有转瞬即逝的偶尔专注。
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分为“动”与“静”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的产生是建立在“分别念”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基础之上。由于分别对立的念头是成对出现、互为依存的,因此“动”与“静”这两种状态也是同时并存的,只不过在某种情况下以某种状态为主,这种状态表现为“显态”,而相反的另一种状态表现为“隐态”。由于形成这两种状态的“离心力和向心力”是互为依存、此消彼长的,因此当一种状态发展到势力最大的时候会产生向对立面转化的“极变”现象,这种“极变”现象往往表现为逐渐演变的“渐变”现象,表现为惯势思维。这种渐变过程在一定条件下会被突然打破,表现为“突变”现象,比如:正在睡眠的人被突然惊醒等。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分为渐变和突变两种方式,渐变往往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突变是在特定情况下发生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