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张其成。记得在第一讲开篇我问过一个问题:在你的心目中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显然老子是个老先生、老头子,白胡子、白头发,长得清瘦,个头不太高,两眼是不是炯炯有神?这一点我可能和你想不一样,在我的心目中老子并不是两眼炯炯有神,而是浑浊无神,昏暗无光。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lěi)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bǐ)。我独異于人,而贵食母。”
这一章的前三句:“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我在上一讲已经讲过了。今天我来讲后面的内容。后面是老子的自我介绍,自我描述。老子并不是一个喜欢谈论自己的人,在《道德经》全文中,只有这一章谈了自己和众人的不同。这后一部分文字很美,就像一首散文诗,也像一篇赋文,很多句子中都用了“兮”字,“兮”是个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是诗赋中经常要用的词。读完之后,老子的这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们面前。
开头一句:“荒兮其未央哉!”“荒”本义是荒芜,荒芜就是一种原始的状态,这里是指“道”是最原始的。“荒”又引申为广大,帛书本是“恍呵其未央哉!”头一个字是恍惚的“恍”,在先秦时期,恍和荒通用,是指广大无垠,恍惚无边,“未央”就是没有结束,长长久久。“荒兮其未央哉”,是说天道荒大深远、浩瀚无边、恍惚玄妙、永不停息。北宋名相王安石为这一句解释:“荒兮其未央哉,道之荒大而莫知畔岸”,“畔岸”就是边界,是说天道广大无边无际。“未央”这个词是赋文经常使用的,我在写《同仁堂赋》的原稿最后就是:“与日月同辉,大医流芳;共天地长存,万世未央!”
回到《道德经》,老子接下来把自己和众人、俗人作比较:“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这段大意是: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好像去赶赴盛宴享受美味,又好像春天登上高台。唯独我淡泊恬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就像初生的婴儿,闲散游荡好像无家可归。我一句一句解释一下,“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众人”当然是没有得道的人。“熙熙”,是纵情欢乐的样子,河上公说“淫放多情欲也”,淫荡放纵情欲的样子。“太牢”是指古代祭祀时牛羊豕(猪)三牲(牺牲)具备,如果只有羊﹑豕(猪)二牲叫少牢。“如享太牢”,如同享受最丰盛的食物。“我独泊兮其未兆”,唯独我很淡泊寡欲,“未兆”就是还没有萌动,无动于衷。“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混混沌沌好像刚生下来的婴儿。什么是“未孩”?“孩”这里是笑的意思,“未孩”就是还不会笑。婴儿刚出生是不会笑的,一般要3个月以后才会有意识的微笑。表示老子始终保持婴儿纯真无暇的本心。“傫傫兮若无所归”,“傫傫”是一种懒懒散散的样子,好像在外面游荡,无家可归。看上去是懒懒散散,找不到归宿,找不到知音,其实是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
老子接着比较:“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众人都觉得富足有余,唯独我好像被遗弃,好像还远远不足。河上公解释:“我独如遗弃,似于不足也。”“我愚人之心也哉!”我真是愚蠢之心啊!放着与众同乐的路子不走,却要踽踽(jǔ)独行在求道的路上。实际上,老子所表达的是,在众人看来是愚蠢之心,实际上却是拥有最大的智慧,这就是大智若愚。“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俗人”就是众多庸俗的人,俗人都明明白白,唯独我却糊里糊涂;俗人都能洞察精明,唯独我懵懂无知。当然这个“我”既可以看成是老子的自称,也可以看成是所有已经得道的人,还可以看成是“道”本身,正如第十四章所说“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是混混沌沌,糊里糊涂、恍恍惚惚的。
老子接着形容:“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澹”dàn是深远的意思。飂liù,是飘的意思。这两句是说我深沉得就像大海,我飞扬起来又没有停止。“澹兮”“飂兮”一静一动,恬静的时候得像大海,活动的时候像不停的疾风,形容自由奔放,动静自如。
最后老子说:“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众人都有所作为,而唯独我愚笨而且浅薄。只有我与众不同,我重视的是享受母亲的滋养。“有以”河上公说是有为,王弼说是有用,众人都有作为、都有用,唯独我“顽且鄙”,“顽”是愚笨,“鄙”本义是边远的地方,引申为粗俗、浅薄。“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只有我与众不同,“贵食母”“贵”是意动词,认为很珍贵,“食母”是什么意思?历代学者解释并不一致,可以说是一个千古之谜。“母”是母亲,指的就是“道”,这一点大家的观点是一致的。《道德经》第一章说“道”是“万物之母”,后面第二十五章说“道”“可以为天下母”。但“食母”的“食”是什么意思呢?却有不同观点。河上公认为:“食,用也。母,道也。”食母就是用道,使用道、利用道,现代有学者认为就是守道。王弼说:“食母,生之本也。”没有明确解释“食”字是什么意思。我认为这里的“食”用的就是饮食的引申义,是食养、滋养、享受的意思。“食母”就是享受母亲的滋养,“食母”就是“食于母”,被母亲所滋养。从前面和众人的比较可知,众人都在忙忙碌碌,努力而为,为什么只有我可以这么悠闲懒散、无所作为?不正是享受着“道”这个伟大母亲的滋养吗?
我每次读到这一章时,脑海里总是浮现出老子和屈原这两个形象,他们两人和“众人”的形象都是截然相反的,他们都超凡脱俗、卓尔不群。可是不同的是:屈原是“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老子却恰恰相反,如果套用屈原的话,老子就是“众人皆醒唯我独醉,举世皆清唯我独浊”。这是老子的自谦还是自嘲呢?其实都不是,这是老子对众人“熙熙”“昭昭”“察察”行为的嘲讽和反对,在老子看来众人的行为是不符合“道”的,众人的价值判断是错误的。其实这一点和屈原是一致的,所以屈原和老子一样都绝不从俗,绝不同流合污。
老子说自己是“沌沌”“傫傫”“昏昏”“闷闷”,是愚钝、木讷、浅薄,这是站在俗人的角度看“我”,是众人眼中的“我”,其实老子在说这些话时心情是悲凉的,他为众人迷恋于物质享受而不能自拔而痛心、无奈。同时老子又是潇洒的、超脱的,因为他在洞察世事、人情之后,已经认清了天地万物和人生生命背后的真相,他已经获得大觉悟、大智慧,已经得道了,所以他才能回归质朴、淳厚、恬淡虚无,才能活得自由自在。
那么老子得到的那个“道”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请听下一讲。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贵食母”就是“以道为贵”的意思。
道广袤无边,看不见也摸不着,其本质是无。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有形的,称之为器。普通人追求的就是有为、欲望的满足和器;老子这样的得道之人追求的是和道在一起,天人合一,而“反者道之用”,所以得道之人的追求和表现与普通人不一样,表现出的是最原始的状态,追求的是无为。
感觉张其成教授就是我心目中的“老子”形象,天真可爱、风趣恍乎,生动玄妙,就是没有白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