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AI守护“星星的孩子”?探访成都这家人工智能企业 | AI向新力

如何用AI守护“星星的孩子”?探访成都这家人工智能企业 | AI向新力

00:00
05:54

孤独症患儿仿佛被无形的屏障所包围,他们可能对身边的事物漠不关心,也无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也被称作“来自星星的孩子”。

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逐渐运用于孤独症诊疗与康复阶段,AI技术如何有效地帮助孤独症患儿?6月初,记者走进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实地体验AI科技如何助力这样一些特殊群体。

现场体验诊疗设备

孤独症辅助诊断系统准确率超过91%

“当前,我国主流的孤独症诊断方式是通过筛查量表,并辅以医生主观经验判断。”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冯睿告诉记者,为了提高诊断便捷性与准确性,中心研发了基于脑电生物标记物技术的孤独症辅助诊断系统。

无线干电极脑电设备

在现场,记者见到了这套诊断系统,并现场进行体验。将无线干电极脑电设备戴上头顶,开始监测后,屏幕上,脑电信息随着监测进行有所波动,并在后台形成专业报告。

冯睿谈到,该评估系统由团队专家之一,电子科技大学生命学院脑机接口专家徐鹏教授的相关科研技术成果转换而来,结合深度学习、迁移学习、流形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手段,以大脑网络和其他源信号网络间异常作用信息为核心,建立了这套ASD儿童早期诊断识别系统。

“整套系统由我们自主研发,与国内企业共同完成。通过深度学习,随着采集样本的不断上升,系统的准确率也会不断提高。”冯睿表示,早期诊断可以帮助孤独症患者获得早期干预,在终身康复中获得更好的效果。该系统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诊断准确率达到了91.67%,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而作为创新中心科研转换的另一项成果,同样由电子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段旭君团队通过构建孤独症患儿个体脑影像模型,精准地将经颅磁刺激脉冲作用于孤独症社交障碍环路个体靶点上,研发了“基于个性化脑影像分析的孤独症精准神经调控技术”。

在体验开始前,操作老师首先根据每个人对于电脉冲刺激的接受程度,测定一个最安全的刺激强度,也称为“测定阈值”,安全阈值测定完毕后开始进行电脉冲刺激。

冯睿向记者解释了操作原理,与普通经颅磁相比,这款靶向经颅磁治疗仪利用了精准神经调控的方式。通过对孤独者患儿头部扫描得到完整的数字脑膜,再通过团队具有专利的人工智能计算方式,在神经环路中找到精准的治疗点。

目前该项仪器也为超过800名孤独症儿童提供了有效的康复治疗,治疗响应率超过80%,同时还吸引了来自瑞典的孤独症患儿到成都治疗。

记者采访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冯睿

深化科研成果转化

让更多科技助残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些硬核科技的背后,是科技赋能助力残疾人康复,更多高科技产品通过科研成果转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生动实践。

“2022年,通过与锦江区政府初步对接,我们决定将脑健康、脑科学的相关专家团队落户于此。”冯睿告诉记者,加速推动“脑健康+人工智能”相关科研成果转化,创新中心积极推进智能诊疗技术在孤独症、脑瘫、发育迟缓等儿童脑疾病康复中的先行先试,实现科技助残。

在锦江区政府以及锦江区残联的支持下,截至目前,创新中心在成都延伸发展了两个康复机构。在全省横向合作的医院和康复机构有将近20家。

“依托我们现有的技术和规模,每年可以为1000名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服务。”冯睿表示,截至目前,企业共计服务了2000余名孤独症患儿。也希望通过这些先进技术,为一线临床医生诊疗提供技术支持保障。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成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迅速增长,一批涉残科研项目成功纳入国家和省市科研计划,为实施科技助残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聚焦残疾人康复、就业、出行等领域,成都将进一步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努力推出一批技术先进、管用实用的科技助残产品,打造一批可感可及的科技助残场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