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三彩天王俑:连接两个世界的使者

博物院|三彩天王俑:连接两个世界的使者

00:00
06:05

盛唐,一个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时代。繁荣的经济、鼎盛的文化,孕育了无数艺术奇迹,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的诞生,源自匠人之手,却凝聚了整个时代的智慧与激情。

三彩天王俑,釉陶质,唐代文物,高79.5厘米,河南洛阳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该天王俑为白陶胎,模制而成,脸部开相,眉、目施黑彩,自颈部以下施褐、绿、白三彩釉,釉色均匀,光亮润泽。此三彩俑头戴虎皮纹饰的虎头盔,虎耳直立、虎眼圆睁。身着铠甲,甲身套领,肩披兽首披膊,胸护下饰勾云纹,腹护半圆形,胸、腰系索,内套战裙,下着膝裤,足蹬长筒尖靴。左手叉腰,右手握拳屈臂当胸。足分踏卧牛的头背部,立于座上。

该俑最具特色的是其面部,方脸,双眼圆睁,眉头微蹙,嘴微张,充满少年英气,其滚圆的眼珠及微翘的嘴角,组合起来看,似一张虎脸,显得十分威猛,与常见的唐代天王俑蹙眉上扬、瞠目、张口、造型夸张、表情狰狞的形象不尽相同。此俑塑造技艺高超,形体高大,造型生动,釉色艳丽,三彩烧制及施釉工艺成熟,反映了唐代匠师娴熟的技能,是一件典型的盛唐时期的三彩器物。

有些故事不必多言,当我们凝视这尊三彩天王俑之时,仿佛就能听见历史的低语。

他像一位从迷雾中走出的勇士,虎耳挺拔,双眼如炬,似乎能洞察世间万物,预知未来的风雨。而那张融合了少年英气与虎之威猛的脸庞,更是在众多天王俑中独树一帜,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灵性与力量。

在泥与火的艺术匠心中,在佛教护法神与中国武士的形象碰撞中,天王俑成为了连接两个世界的使者。他完成了对逝者坟茔的守护,又以跨越时空的英姿,将三彩釉色交织出一片斑斓,映照出盛唐的繁华。

专家解读

据河南博物院工作人员闫睿介绍,唐代政权统一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富庶,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也带动了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在文化领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出现了大量具有新的时代风貌的开创性作品,绚丽多彩的三彩器就是其中之代表。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是唐代工匠在汉魏单复色釉陶的基础上创造出的多彩釉陶新品种,也是中国古代陶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因其创烧于唐代,而被称为唐三彩。唐三彩的“三”为多之意,其釉色并非仅有三种,常见有黄、绿、褐、蓝、黑、白等色,这是因其釉料中含有大量的助熔剂铅,使釉的熔点降低,胎体表面的釉料在焙烧过程中向四周扩散流淌,并利用矿物中的金属氧化物的性能和呈色肌理,形成各种颜色互相浸润交融、斑驳瑰丽,具有自然晕染的效果。

盛唐时期,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上层人物的墓葬中出现大量躯体高大、制作精美、装饰华丽、釉彩鲜艳的三彩随葬俑。尤其是武则天执政之后,三彩器的制作进入了黄金期,量大质精,吸收了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制作工艺更加成熟,造型生动多样,色泽绚丽,将盛唐社会生活展现的淋漓尽致,正符合了盛唐时期奔放大气的审美观念及崇尚奢华的社会风气,被广泛用于各阶层,尤其是上层贵族的随葬器物。

随葬三彩器一般包括镇墓兽、天王俑、文官俑、武士俑、仪仗俑、侍女俑、马驼等动物俑、牛车模型及日常生活用的各种器具等。天王源于佛教中的护法神,多置于寺院门前或者佛像前,如洛阳唐代奉天洞石窟即有与唐墓中天王俑形象完全相同的神王雕像。在佛教艺术中,天王显示着威武、勇猛、强悍形象,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武士形象互相渗透,成为墓中可以驱鬼辟邪的镇墓天王俑,往往成对出现,是盛唐时期随葬俑群组合之中的重要角色,这显然是受佛教影响的结果,也是佛教中国化的有力证明。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