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现象基础研究》李朋刚 著
第二章/第四节 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
(P103~124)
我们的思维具有很多状态,这些状态总的来说分为两大类:思维根本状态和思维衍生状态。其中“思维衍生状态”又分为低级状态和高级状态。思维衍生状态的低级状态上文已经谈过,接下来我们详细读一下“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以及“与之相应的高级物质世界”:
“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有很多特征,为了更有力地指导实证,我们把这些特征按照实证中的具体情况分为以下几部分:
一、从思维衍生状态的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发展中所出现的特征
1.思维方面的特征
进入并安住于“高级思维状态”时出现的特征:在“过渡状态”,思维的相续性已经被斩断,念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这时候如果我们加人“无念”这个观念,希望念头不要出现,这样念头之间将会出现距离,前一个念头消失后,经过一段时间,后一个念头才出现。随着念头和念头之间距离的出现,随着这种“无念”状态的出现,我们就进入了“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因此进入高级状态后,思维方面最大和最具有代表意义的特征就是“思维呈现为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之间出现显著距离”,出现没有念头的“无念”状态。
这种“无念”状态的出现,是因为我们加入了一个“希望念头不要出现”的观念而导致念头不再出现的,因此“高级思维状态”并不是真的没有念头,而是我们住于“无念”这个观念,是“无念”这个观念的单一相续状态。这就像我们处于“静”中一样,在“静”中我们也会感觉到没有念头,但其实是“体验静”。“追求静”这种观念在发挥作用,是这种观念的单一相续状态。由于“无念”这种观念的“执着心力”比较微弱,而其他的那些自动出现的念头在“执着心力”方面属于“执着心力”比较强的念头,因此当我们住于“执着心力”比较弱的“无念”这个念头时,其他“执着心力比较强的念头”将失去生存的土壤,将不再频繁出现,甚至很长时间都不会出现;即使偶尔出现,我们也能立刻发现,因为在“高级思维状态”我们是非常专注的,观察力是非常敏锐的,同时这些念头都是“较低层次思维状态”的念头,其心力比你所处层次的心力更强,因此更容易被发现。
这里有几个规律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在“思维衍生状态”,我们总是生活在各种念头中,这些念头都是由“执着心力”所产生的。同时“思维衍生状态”是由“思维根本状态”行生出来的。因此“思维衍生状态”的任何念头都同时受“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双重作用。即使是那些“成对成对出现的对立分别念头”也是这样,但“向心力”和“离心力”在不同念头中所占比例是不一样的,这种比例变化具有一定规律,这种规律是由“执着心力”的演变规律所决定的;
(2)进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后,我们将看到“念头”的两个构成要素:“思维根本状态的思维”以及“执着心力”。“思维衍生状态”的任何念头都是由这两个要素构成的。
(3)“思维根本状态”的思维包含“思维功能”和“大悲心的心境”,二者在进入“思维衍生状态”后,受“执着心力”的作用,都出现了演变,其中“思维功能”演变为能够发起实际作用的各种念头,并因为物质、时间、空间等障碍而产生猜测、判断等“思维衍生状态”特有的思维功能,而大悲心则演变成一般的柔软心、爱心等较为轻浅的心境。
(4)如果把“思维衍生状态”所产生的这些念头进行纵向比较,你将发现越高级的状态,念头的执着心力越弱,向心力越强,乐受越强,越低级的状态,念头的执着心力越强,向心力越弱(离心力越重),苦受越重:正是因为苦受重。所以容易把“追求乐”的本能逼出来,因此越低的思维状态具有越强的返回“高级思维状态”的迫切感。
(5)当我们从较高状态向较低状态发展的时候,我们往往能轻松地发现所出现的念头,因为这些自动出现的念头“执着心力”都比较强,因而出现时就更加明显:更何况在较高状态,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念头都是“执着心力”较强的较低状态的念头,这些念头的“执着心力”都比“你所处的那个状态。你当时的心境”所具有的“执着心力”更重,这样“执着心力”就形成强弱对比。在有对比的情况下,我们是很容易发现较低状态念头的,同时在执着力较弱的情况下。专力注是非常强的,对念头的敏锐感是非常强的,这三个因素使我们能够轻松发现这些念头,因此不要担心在“高级思维状态”是不是也会走神?
不会的,一点都不会走神,任何念头都无法溜走的。
(6)在“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思维也是分为高低不同很多层次的,如果你处在较低层次,那么你将无法发现较高层次的念头,那些较高层次的念头是不可能自动出现的,比如:那些成对成对出现的对立分别念头是较高层次的念头,这些念头我们是不可能在比这种状态较低的层次发现的。我们必须通过“观无我”或证入“思维根本状态”,然后从这些状态出来时才能发现那些成对出现的念头,这是因为通过“观无我”证入的状态和“思维根本状态”都比“念头成对出现的思维状态”较为高级。简单来说,“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分为高低不同的很多层次,在较低层次无法发现较高层次的念头。
(7)在“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凡是自动出现的念头都是“执着心力”比较强的较低状态的念头。这些“执着心力”较强的念头将吸引我们不断向下、向“低级思维状态”发展,因此在“高级思维状态”,任何自动出现的念头都是对这种思维状态的破坏,所以在“高级思维状态”,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如何解决这些自动出现的念头”。不过,我们不用担心将来证入高级思维状态后,能不能认识到这些念头的危害?是不是能够解决这些念头的危害?因为在高级思维状态我们处于高度专注状态,因而能够立刻发现这些念头的危害,并能立刻准确无误地采取对治措施,整个过程是完全自动化的,不会出现任何推理、判断过程,因为推理、判断是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特有的思维功能,在高级思维状态没有这种功能。在高级思维状态我们是没有发散性思维的,因为这些思维功能都是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特有的,都是建立在选择性思维基础之上的,都是受时间、空间和物质的局限而产生的功能,而在“高级思维状态”我们是高度专注、高度灵敏、高度准确的,因此不需要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的低级思维功能的。我们所引以为自豪的很多思维功能其实正是把我们判定为低级生命的判断标准。
在“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所自动出现的那些念头都是“执着心力”比较强的念头,这种情况在我们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却并不完全一样。我们现在所处的这种“低级思维状态”也是分为高低不同很多层次的,在较低层次也能偶尔出现较高级层次的念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这种“低级思维状态”执着心力较重、痛苦较重,痛苦能够把我们“追求快乐”的本能逼出来,这样那些执着心力较弱的较高状态的念头往往会被逼出来,这种情况在出现大灾难的时候最容易形成;而“思维衍生状态高级状态”以“乐”为主,没有严重的痛苦,无法把“追求乐”的本能逼出来,因此那些“执着心力较弱的较高层次的念头”是无法自动产生的,凡是自动出现的念头一定是“执着心力较强的念头”,一定是低层次状态的念头,我们必须主动选择那些“执着心力较弱”的念头才能克服这些“执着心力较强的自动出现的念头”,因此在“高级思维状态”所有“执着力较弱的念头”都是我们主动选择的,是不可能自动出现的。
(8) 在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如果我们想返回去,那么我们就要主动选择那些“执着心力”比较弱、向心力比较强的念头,然后经过艰苦实证,才能主动返回去:有时候我们不需要专门地主动实证,也能不知不觉地偶然返回“高级思维状态”,那一定是因为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的痛苦把我们“追求快乐”的本能逼出来了。我们在“追求快乐”这个本能的驱使下,潜意识自动选择那些“执着心力”较弱的念头,然后在这些念头的引导下返回“高级思维状态”。由此可见,向下发展比较容易,堕落比较容易,这种发展往往是自动的;而向上发展比较困难,往往需要我们主动地、努力地进行实证才能返回去。
虽然我们使用“无念”等“执着心力较弱的观念”能够让其他“执着心力较强的念头”不再频繁出现,但由于“执着心力”仅仅只是暂时不发生显著作用,并没有真正消失,因此“执着心力”迟早还会发挥显著作用的;另外,在“思维衍生状态”我们受“对立分别”思维特征的支配,受“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同时作用,这两种力处于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状态。“无念”等观念的“执着心力”比较弱,是和向心力相应的。我们的“选择性思维”选择“无念”这种观念后,在“无念”这种观念发挥作用的同时,与之相反的离心力也在逐漸增长,并将最终发挥显著作用,于是其他“执着心力较强的念头”将会重新膜繁出现,随着这些念头的频繁出现,我们将不得不从“高级思维状态”退失下来。
由于不断出现的这些“执着心力较强的念头”是对“高级思维状态”最大的破坏,因此在“高级思维状态”我们的核心任务就是想办法让这些“执着心力较强的念头”不再出现。为此我们会使用很多方法让念头不再出现,使自己能够安住于“高级思维状态”。这些方法表面看来是针对念头的,是为了排除念头,不让念头出现,不让念头破坏“高级思维状态”,但事实上这些方法其实并不是针对念头的,因为念头是一种结果,是“执着心力”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所使用的这些方法其实都是针对“执着心力”的,是针对念头的生成原因的。这些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毫无疑问它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那就是减弱执着心力,不让执着心力发生显著作用,从而使“执着心力较强的念头”无法自动出现,无法对“高级思维状态”产生破坏性作用。比如:我们使用“观空”、“观无我”、“无想”等等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有效减弱“执着心力”的作用,使“执着心力”无法发挥显著作用,无法产生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念头,无法把我们引向“低级思维状态”,这样我们就能安住于“高级思维状态”。
我们使用这些方法安住于“高级思维状态”,安住于这些观念,从根本上来说,这其实也是“单一念头的相续性状态”,而“静”也是“单一念头的相续性状态”,为什么“静”不是高级思维状态呢?这是因为高级思维状态的“单一念头相续性状态”符合以下条件:
(1)专注的深刻性:这种状态的专注力非常强,尤其是这种专注力是在不断地专注地排除其他“执着力非常强的念头”的过程中形成的。
(2)“专注”的稳定性、持久性:由于排除了其他念头,“专注”将不会被打破,“专注”将变得非常稳定、持久。
以上两个条件如果和“静”进行比较,我们将发现:“静”是追求“静的境界”,是因为体验“静”而形成的状态,是“静”这种单一观念的连续状态,是用“静”这种观念、这种体验代替了其他念头。“静”是我们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特有的一个特征,只要我们体验“静”这种状态,那么我们就一定会继续停留在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同时由于“静”容易产生“静极生动”的“极变”现象,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往往随顺这种“静极生动”的“极变”现象,习惯性地进入“动”的状态,而“动”也是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一个特征,以上两种情况最终将导致我们无法突破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无法证入“高级思维状态”,不得不长期处于这种有很多问题的“低级思维状态”,承受各种各样的痛苦。由此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
(1)我们错误地选择了“静”这种观念。
(2)我们错误地随顺“静极生动”的“极变”现象,而不是及时地、专注地排除其他念头、排除“动”态变化。
我们每个人都有“入静”的经验,如果我们排除了上面两个问题。不选择“静”这种观念,而是选择其他“执着心力”比较弱的“念头”,同时不随顺“静极生动”的“极变”现象,在“静极生动”的时候能够及时地专注地发现并排除其他念头,让自己稳定地,持久地安住于所选择的念头,使所选择的“念头”龍够保持单一观念的连续专注状态,在专注的深刻性、稳定性和特久性方面达到“高级思维状态”的专注特征,那么我们将因此而证入“高级思维状态”。实证就是这样简单,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和有可能证入“高级思维状态”,比如:我们在暗室中专注地连续地看一个微小的光点,只要我们能够专注地连续地着,及时排除其他杂念,并在合适时候转为在心中观想,心中只有这一点光,保持这一观念的连续状态,使对“光”的专注能够达到稳定、深刻持久,那么我们就能通过这种方法证入“高级思维状态”;同样的,我们在心中默念任何一个无法使思维展开的名词,如“笤帚”,只要我们专注地连续地念,及时发现并排除其他念头,使其他念头无法产生,使所选择的观察对象能够保持稳定的持久的单一相续性状态,那么我们就同样能够证入“高级思维状态”。
“高级思维状态”是高度专注的思维状态,在我们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专注”的深刻性、自由性、稳定性、持久性都远不如“高级思维状态”。
(1)专注的深刻性:在“高级思维状态”专注力非常强,即使是极其微小的微观物质状态或微观运动状态都能清清楚楚地观察到,这一点我们将在下文“微观物质和微观运动的清晰度”里面详谈。
(2)专注的自由性:在“高级思维状态”,“专注”具有极大的自由性,这种自由性主要表现为“普遍性专注”。“普遍性专注”指我们能够在专注方面拥有对物质世界“整体和局部的自由性”,也就是既能对整体形成高度专注,也能对局部形成高度专注。
“普遍性专注”主要包含以下类型:
•基于“心物一体”而形成的普遍性专注:在“心物一体”状态,我们能够轻松获得“普遍性专注”,能够在“专注”方面获得对物质世界“整体和局部的自由性”,就像我们能够自由专注于我们现在这个身体的整体和局部一样。
•基于“自由性选择性专注”而形成的普遍性专注:“高级思维状态”及“与之相应的高级物质世界”,也有高低不同层次之分。在较高的层次,虽然在“执着心力”的作用下,“选择性专注”开始形成,但由于这时候“执着心力”还比较微弱,因此这种“选择性专注”具有很强的自由性,我们能够自由专注子、安住于任何物质体,而不被任何物质体所束缚,实现在一切物质体之间的自由往来,这样就能了知整体和局部的具体情况。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普遍性专注”,是“自由性选择性专注”。这种“自由性选择性专注”同样能够在专注方面通过对个体的自由了知而获得对整体的掌握。
“专注的自由性”是建立在“柔软心”基础上的,是因为能够和“思维根本状态”的“大悲心”相应才形成这种“专注的自由性”。但由于“高级思维状态”毕竟也是建立在“执着心力”的基础上,因此随着“执着心力”的不断增强,“专注的自由性”将会演变为“非自由性”。
(3)专注的稳定性:在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普遍性专注”呈现为不稳定性,这是因为受“执着心力”的作用,念头无法被彻底消除,到了一定时候还会出现。这些念头将破坏“高级思维状态”,使“高级思维状态”无法稳定、容易自动退失,因此高级思维状态的“普遍性专注”具有不稳定性,容易演变为“选择性专注”,尤其是容易演变成“非自由性选择性专注”。
(4)专注的持久性:在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虽然受“执着心力”的作用,这种“高级思维状态”能够自动退失,但由于此时“执着心力”还比较微弱,因此我们还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使“专注”能够自主。我们将主动使用一些方法阻止这种自动退失的趋势,继续安住于“高级思维状态”,从而使专注能够持久,能够在时间上得到极大延长。在这里需要注意:在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我们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让时间能够延长,从而持久地住于这种“高级思维状态”,而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不需要使用任何方法就能完全自主地、自由地安住于“思维根本状态”,安住于“普遍性专注状态”,这是二者的区别。
2.物质方面的特征
为了保持“无念”状态,我们会使用很多方法,这些方法有的能够引导我们安住于某种观念,有的则直接引导我们进入“与这些观念相对应的不同的物质境界”。这样的物质境界虽然非常多,但它们基本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微观物质和微观运动的清晰度:在这种状态,任何物质极其微细的构成部分都能被我们清清楚楚地观察到,比如,树叶地微细脉络,树皮地微细纹理等,这些我们平时需要通过放大镜才能看到极微细构成部分,在“高级思维状态”都能直接清清楚楚地观察到,这种清晰度远远超越一般地高清画面。同样的,我们会对物体的运动过程保持高度专注,不会忽略任何运动细节。比如:子弹飞行的速度是非常高的,在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我们是不可能观察到子弹飞行的所有细节的,但在“高级思维状态”,我们完全能够观察到子弹运行过程中的微细移动以及子弹自身的变化情况。
(2)“心物一体”状态:我们很多人小时候都非常喜欢看连环画,往往能达到入迷的程度。这时候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把书拉得很近,于是妈妈就提醒我们不要太近,要防止近视。我们之所以把书拉得很近,那是因为专注,我们被连环画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专注力越来越强,因此不知不觉就把书拉得越来越近。在“高级思维状态”也是这样,因为非常专注,所以有明显的拉近感,甚至产生几乎要和观察对象融为一体的感觉;在实证中,通过一定的方法,有时候我们的确能够做到和观察对象合二为一,这就是“高级思维状态”的“心物一体”;但这种“心物一体”因为没有破除“执着心力”,因此具有两个特征:
一是状态不稳定,容易退失;
二是必须使用一定方法才能实现“心物一体”。
这两个特征和“思维根本状态”的“心物一体”正好相反,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会稳定地拥有“心物一体”的状态,而且不需要使用任何方法就能自由、自主地安住于“心物一体”状态。
“心物一体”状态的出现,使我们摆脱了“心物对立”的错觉,完成了对物质的自由。
(3)时间、空间和物质方面的显著突破:
学习这部分内容请首先学习第三章第一节中“认识物质、时间、空间”的相关内容。物质分为“有形可见的物质”和“无形可见的物质”,任何形态的物质都是由条件产生的,都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变化过程,因此一切物质都处于运动变化状态,“运动”是物质的一个属性,而“时间”则是对这个属性的描述。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物质和思维是一体的,思维分为很多状态,不同状态对物质运动过程的体验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的体验主要是因为“专注力”不同而造成的。由于“专注力”是伴随着思维状态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不同思维状态的“专注力”是不一样的。这样就导致不同思维状态的时间观念是不一样的。另一方面,在“思维衍生状态”,尤其是在我们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受“心物对立”观念的影响,世界分为“观察与被观察”两部分,这样任何“发展过程”都会出现“主观体验者”和“客观观察者”两种不同的体验。对过程的这两种体验(体验角度)在时间感觉上是不一样的,因此对于时间,我们必须在确定了“思维状态”和“体验角度”这两个因素后,才能确定时间感觉。由于“思维状态”和“体验角度”都是变量,这就导致时间是一个变量。
在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由于高度专注,因此时间发生了惊人变化。这种时间的快慢是通过比较才能发现的,正处于高级思维状态的人由于完全处于专注状态,因而是没有时间感觉的,这样就会出现一个让他吃惊的现象:当他证入高级思维状态,在“高级思维状态”高度专注于当下的事情,然后从这种状态出来,重新回归我们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对于他来说仅仅只是刚证入“高级思维状态”就马上出来了,并没有在高级思维状态做任何停留,但在一般人看来他已经在那种状态停留了几天时间,也就是说我们一般人在时间上已经过去了几天,而证人“高级思维状态”的入在时间感觉上并没有已经经历几天的感觉,因为他们只有专注,专注于自己所做事情的每一个细节。
我们一般人总是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下来的常识推测问题,然而我们的常识往往是有问题的,在时间问题上也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习惯,比如:我们按时上下班、好日子过了一天又一天、等待节日的到来、回味美好的过去、憧憬辉煌的未来等等。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如影随形、须臾不离,因此我们总喜欢推想处于“高级思维状态”的人是不是和我们一样也是这样看着时钟、撕着日历过日子的?然而处于“高级思维状态”的人并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呢?这需要对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时间观念进行分析。我们在通常情况下为什么会有明显的时间观念呢?这是因为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我们的思维具有“普遍性留意”和“选择性注意”两种功能,其中“选择性注意”迫使我们不得不经常寻找各种能够引起我们注意的观察对象,迫使我们经常处于寻找、等待、期盼等状态,这些状态使我们产生了明显的时间观念。为什么我们会处于不断地寻找、选择状态?我们在寻找什么?由于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是建立在极强执着心力的基础上,这种极强执着心力给我们带来很多痛苦,这些痛苦能够把我们“追求快乐”的本能逼出来,这样我们就处于不断地寻找、选择状态,我们在寻找快乐、逃避痛苦。由此看来在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我们之所以具有明显的时间观念,那是因为这种思维状态具有“选择性注意”这种思维功能,在这种思维功能的作用下,我们总在不断地寻找快乐、期盼快乐,这种对快乐的迫切追求是导致我们产生严重时间观念的根本原因。“选择性思维”建立在“执着心力”的基础之上,和“执着心力”成正比例关系,因此“时间感觉的强弱”和“执着心力的强弱成正比例关系。
生活在高度专注状态的人一直忙于处理当下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处于不断的选择状态,他们将因为专注而失去“思维的选择性”功能,从而不再具有明显的时间观念,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他们完全忘记了时间,根本没有时间观念。这种情况画家最有体会,他们在专注地搞绘画创作的时候会完全忘记时间,当他们结束创作的时候往往会很吃惊地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几个小时。同一个绘画过程,主观体验者和客观观察者之间在时间感觉上出现了严重分离,这就是时间方面的显著突破。
空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但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由于受“心物对立”这种观念的影响,我们总是把空间定义为“物质与物质之间的距离”,因此“空间的突破”包括“空间感觉的突破”和“空间本质的突破”。“空间感觉的突破”能够使我们摆脱一般人对空间远近、大小、内外的错觉,从而获得空间感觉方面的自由;而“空间本质的突破”则能使我们具有“无中生有”的能力,从而获得物质生成方面的自由。(这部分内容请参阅第三章第一节“认识空间”)
物质上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物质障碍方面的突破;虽然物质是一-种错觉,但“执着心力”却能使其产生真实作用,比如:使“墙”产生“墙”的作用,随着“执着心力”的减弱。物质将无法产生相应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在“高级思维状态”我们能够和一切物质世界合二为一,完全没有对立,这样就没有物质观念,再也没有物质的障碍,获得物质障碍方面的自由,获得物质障碍方面的突破。
②物质假象方面的突破:由于心物是一体的,因此思维的混乱和波动直接在物质方面有所表现,比如我们这个世界有高山丘陵等表现;但在高级思维状态,由于思维处于极其平静的专注状态,因此物质方面就表现为高度的平整.没有这样的高山丘陵等表现。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物质境界,在不同的思维状态会表现为不同的物质现象。举例来说:我们面前有一道悬崖,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它是悬崖,但在高级思维状态,根本就没有这道悬崖,而是高度平整的土地。在我们从高级思维状态向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退失的过程中,这块高度平整的土地就会按照心物一体的基本规律,和思维同步演变,形成悬崖;如果我们让思维状态继续向更为低级的状态演变,那么悬崖将继续演变为与那种思维状态相应的物质状态。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物质假象方面的突破其实是一种假象代替了另一种假象,用高级假象代替了低级假象,因为即使无论土地多么平整,它仍然是物质,仍然是和思维衍生状态相对应的物质状态。一切物质状态皆是假象,只要还有物质的感觉和物质的对待,就一定还没有获得物质方面的根本突破。当我们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后,我们就可以和一切物质合二为一,完全处于自由、自主的“心物一体”状态,同时也可以自由、自主地脱离一切物质状态而完全处于非物质的纯思维(能量)的状态,那时候才是真正获得了物质方面的根本突破。这一点好像不太容易理解,但如果用水蒸气作比喻就容易理解了,水蒸气能够形成千姿百态的云朵,但也能处于无任何形状的水蒸气状态。思维根本状态正是这样,由于思维根本状态是思维和能量的完全一体化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衍生成各种各样的思维状态和物质状态,也可以脱离一切衍生状态,完全处于根本状态。只有到了这种状态,我们才能获得物质自由,获得完全的物质方面的根本突破。
③对低级物质自由生成方面的突破;:
高级物质能够生成低级物质,就象水能生成冰一样。当我们证入“高级思维状态”,就能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和高级物质保持“心物一体”状态,这样就能准确全面地掌握高级物质的基本规律,从而获得对低级物质自由生成方面的突破。我们经常热衷于谈论纳米技术的伟大,因为纳米技术能够在原子层面完成物质的重组,使物质的生成更加容易、更加自由。然而原子仍然属于思维本体学里面宏观物质的范畴,和大家的共性思维状态对应,因而具有相对客观性和非自由性。与原子相比,高级物质世界的物质能够生成我们这个低级物质世界的物质,同时由于在高级物质世界我们能够实现心物一体的自由性,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高级物质的基本规律,这样就能实现自由生成现在这个物质世界低级物质的目的,获得对低级物质的生成自由。
在高级思维状态、高级物质世界,我们能够获得对低级物质的生成自由,这一点在疾病的治疗方面有巨大意义,因为身体上的任何疾病都属于我们现在这个低级物质世界的低级物质现象,当我们证入高级思维状态、高级物质世界的时候,就能够获得物质生成方面的自由,就能摆脱这些疾病的困扰,从根本上解决健康问题。
二、从“思维根本状态”向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发展中所呈现的特征
从“思维根本状态”进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我们将经历一个复杂的思维演变过程,为了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这一演变过程,我们特制作下面这个“思维演变坐标图”:
坐标图中的横轴代表“时间”、“苦乐”等,纵轴代表“执着心力”。
图中两个坐标轴并不十字交叉,而是从一个原点“0”发出,这表示两个坐标轴所代表的“执着心力”和“时间”是从“o”点处开始产生的,是有开始的。
A代表“思维根本状态”,A在“0”度线上,而且是平直的,这表示没有“执着心力”,处于稳定状态。
0代表原点,代表“执着心”、“时间”、“物质、宇宙”、“苦”、“思维衍生状态”等的起点。
B代表“执着心力”、“心动”的产生。
心动:从“思维根本状态”进入“思维衍生状态”,一定会突然产生一种心力,这种心力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从无到有”的产生。
二是具有“由弱到强”的不断强化过程。
三是能够发起作用,发生“执着”作用,使一切概念化的事情发生真实作用,比如:能够使“生气”这种概念产生真实的生气作用,正是因为这种心力能够发生执着作用,能够产生真实作用,因此这种心力也叫做“执着心”、“执着心力”。
四是有明显的“心动”,“动”是显著特征,这种“动”主要表现为这种心力是突然产生的,陡然而起,具有明显的突发性,图中用很陡的线段加以表示;同时这种心力明显表现为向上提起,呈现显著的波动性,就像平静的大海突然掀起很高的巨浪。突发性和波动性是“心动”的两大特征。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科学认识“执着心力”:
“执着心力”是“思维根本状态”和“思维衍生状态”的分水岭,是“思维衍生状态”建立的基础,是贯穿整个“思维衍生状态”的思维特征,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执着心力”进行实证:
(1)破除“执着心力”,证入“思维根本状态”;
在实证中,我们通过“观心”的方法住于“思维本体”,这样就能回归“思维根本状态”。为什么这种方法能够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呢?因为这种方法从本质上来说是“住于执着心力”的方法,其他实证方法往往是“使用执着心力”的方法,是“执着心力”发生作用的方法,因此其他方法最终无非是“破坏或调整执着心力的作用对象或作用方式”,无法实现从根本上消灭“执着心力”的目的。我们只有通过“观心”的方法住于“执着心力”才能通过消灭“执着心力”而回归“思维根本状态”。
(2)使用“执着心力”,自由往来于“思维衍生状态”的各个状态;“思维衍生状态”建立在“执着心力”的基础上,“执着心力”贯穿思维衍生状态的所有状态,因此我们可以以“执着心力”作为路线证人“思维衍生状态”的各个状态。“执着心力”在思维衍生状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执着心力”在作用力强弱方面的变化:
“执着心力”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变化过程,从而形成不同思维状态,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方法加强或减弱执着心力,通过改变其作用力的大小而证入高低不同的思维状态。
二是“执着心力”在作用形式方面的变化:
“执着心力”有很多作用形式,这些作用形式是由“执着心力”产生的,因而会随着“执着心力”的变化而同步变化;反过来,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和改变这些作用形式而改变“执着心力”,从而自由使用“思维衍生状态”的各种状态。
三是“执着心力”的作用内容所指向的方向:虽然“执着心力”是离心力,是向外的,但“执着心力”的作用内容却是既能向下,也能向上的,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其作用内容而实现调整思维状态的目的。这是由思维衍生状态“对立分别念头”决定的,这些建立在“执着心力”基础上成对出现的念头中,前一个念头的心力方向都是指向“思维根本状态”的;后一个念头的心力方向都是背离“思维根本状态”、指向“低级思维状态”的;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执着心力”作用内容而自由出人和使用不同思维状态。
总之,我们要科学认识和灵活使用“执着心力”自由往来于各个思维状态。从而达到自由使用和科学使用不同思维状态的目的。
C代表在“执着心力”突然升起后,在念头产生之前,有一个极其短暂的时间;这个时间虽然极其短暂,但已经足以显示“念头”是由“执着心力”产生的。
C 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地方,很多人能够通过观“无”、“无我”等实证方法证入这个地方,从而使念头不起,甚至能够看到“成对成对的念头”产生,也就是证到“对立分别思维状态”出现,他们往往会因此而认为“C 处”是“思维根本状态”。他们之所以会误认为这个地方是“思维根本状态”,那是因为他们听说“思维根本状态”是“无我”的,而在这里既然能够看到“我”是一个从无到有产生的念头,那么在“我”这个念头产生之前的状态一定是“思维根本状态”,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通过这种方法虽然能够证到C处,但之后的“念头”是自然、平稳地产生,是因为自动退失而产生的,不会出现“执着心力”突然升起的情况,也就是无法出现 B阶段所代表的心力变化情况,更无法出现A 阶段“思维根本状态”的情况;正是因为是自动退失的,不是自己所希望的,因此他们此时往往会希望念头不要产生,他们仍然在忙于解决念头,
苦于解决念头,是不自在的、是不自由的、是不自主的,是不快乐的,从“思维根本状态”出来的人根本没有这样的心态,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能够产生念头是很了不起的一种特异功能,“思维根本状态”是根本无法产生念头的。“思维根本状态”是完全能够自主的,是完全能够自由常住的,是真正快乐的。
我们很多人往往使用观“无”这种方法进行实证,这种方法的本质是住于“无”这种观念,其最终结果就是到达 C 处;通过这种方法虽然也能看到成对出现的念头,也能看到第一个念头“我”,因此最容易把 C 处错误地当做“思维根本状态”,这是当今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
此外还需要注意:在 C 处,我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升起“希望重新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愿望,这是因为进入“思维衍生状态”后我们马上就能体验到“执着心力”所带来的波动性,这种波动性和“思维根本状态”的稳定性形成鲜明对比,在对比中我们更能体验到“思维根本状态”的美好,因此我们这时候就不由自主地希望重新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另外,在“执着心力”刚产生的时候,在对立分别念头刚形成的时候,我们是能够轻松重新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一旦脱离这种状态,我们是不容易轻松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
N代表对立分别念的产生:“心动”产生后,很快就出现“成对成对的对立分别念头”,这些念头的产生和发展分别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在执着心力突然升起后,很快就会“从无到有”的产生一对一对相反的念头。我们平时只能体验到念头的自然变换,这种变换往往是悄然变换,不易被发现,但在 N阶段你将能明显地体验到念头的突然产生。由于N 之前虽然没有念头,但思维却非常灵敏活泼,因此当念头突然产生后,你将发现“念头”仅仅是思雄的一种形式,没有念头并不等于没有思维”,我们是能够拥有“无念”这种思维方式的。当然,你将因此而发现我们的思维方式分为“有念”和“无念”两种,思维衍生状态的思维方式是“有念”思维,我们通常就生活在这种思维方式中,思维根本状态的思维方式是“无念”思维。
“无念思维”和“有念思维”的关系:“无念思维”是“有念思维”的基础,“有念思维”是一种“从无到有”产生的思维方式,因而“有念思维”是能够被消灭的。但“无念思维”却是无法被消灭的,它是一切思维方式的基础和源头:“无念思维”远比“有念思维”灵敏活泼,“无念思维”具有远超“有念思维”的特殊能力。
(2)由于念头是从无到有产生的,因此念头是有发展过程的,任何有“过程”的事物都是有开始、有源头的,在实证中你将发现我们的第一对念头一定是“我”与“他”;而且第一对念头中的第一个念头一定是“我”,而不是“他”。因此,“我”这个念头是思维衍生状态所有念头中的第一个念头,思维衍生状态的所有念头都是基于“我”这个念头的,这也是我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的根本原因。念头是有开始的,思维是无开始的。
(3)第一对念头和以后各对念头相比:第一对念头的第一个念头“我”产生后,有一个短暂的时间差,然后才产生第二个念头“他”,但以后其他各对念头的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之间的时间差越来越短,最终发展到没有时间差。前后念头紧紧相伴,成对产生;图中用 N1、N2、N3 表示这种变化情况。每对念头中的前一个念头箭头方向朝下,后一个念头的箭头方向朝上,箭头的方向代表这个念头的心力方向;这些箭头是一样长的,长度代表这两种相反的力在力量大小方面是均等的,其力量大小之所以是均等的,那是因为执着心力还比较弱,还没有形成“选择性思维”,还无法选择任何一个念头;这也说明“选择性思维”是在这种“对立分别思维状态”之后才产生的,是执着心力逐渐加强后才产生的;由此可见,执着心力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自在”形式,这是一种自然形式,不参与任何念头的具体活动;另一种形式是“作为”形式,能产生一定作用,并使用一定作用方式,比如“选择性思维”的选择性作用。执着心力的这两种存在形式是无法同时并存的,我们往往使用“观心”的方法排除执着心力的“作为”形式,从而使执着心力能够以“自在”的形式存在;很显然“观心”是一种能够使执着心力以“自在”形式存在的间接方法,直接让执着心力以“自在”形式存在的方法则只有从思维根本状态出来时才能实现。从思维根本状态出来时,我们不需要使用任何方法。执着心力就能直接以“自在”形式自然存在。这种方法也是让执着心力以“自在”形式存在的最根本、最彻底的方法,因为即使我们使用“观心”的方法。我们也最多能够证到念头自生自灭的状态,但这些念头往往是具体化念头,而且出现的比较密集,说明这时候执着心力比较强,“选择性思维”随时都可能形成并发挥“选择性作用”,导致我们无法自由、自主地安住于“自在”状态,而只能被动地处于思维衍生状态。如果从思维根本状态出来直接住于执着心力的“自在状态”,那么我们将住于C处,这个地方执着心力比较弱,选择性思维很难产生,C之后出现的念头是抽象化念头,这些念头也是心力比较微弱的表现,因此在这里我们是能够比较容易自由、自主安住于执着心力的“自在状态”。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处在思维衍生状态,因此我们唯一只能通过“观心”这种方法间接住于执着心力并不十分理想的较低层次““自在状态”。
由于只有当执着心力以“自在”形式存在的时候,我们才能在适当的时候消灭执着心力,证入思维根本状态,因此使执着心力准确无误地以“自在”形式存在是非常关键的。怎样判断执着心力是以“自在”形式存在的呢?由于执着心力是能够让一切概念发起作用的力量,因此执着心力一定伴随有念头的产生,念头是执着心力的影子,二者相伴而生,如影随形,不可分离,这样我们就能通过念头判断执着心力是否住于“自主”状态。只要执着心力不发生选择性作用,那么任何念头都无法展开相续性;有时候,我们也能通过一定的方法压制念头,使念头无法产生,但那些方法一定会导致我们住于某种念头、某种观念,比如:住于“静”、住于“无念”等观念。这种情况属于“一念代万念”,是某一念头的单一相续性状态,仍然是执着心力在发生选择性作用,并不是念头无法展开相续性。由此看来,执着心力是否住于“自在”状态具有以下两个标准:
念头活泼,自生自灭,不展开相续性;
不使用任何观念,不住于任何观念;
根据以上两个标准,如果你在实证中发现没有念头了,找不到念头了,那说明你一定是住于某种观念、住于某个念头了,一定是走错路了。
把N中每对念头的箭头连接起来就形成平行四边形,这些平行四边形宽窄不同,N1>NZ>N3 代表念头之间的时间距离越来越短,念头越来越密集。
(4)前一对念头和后一对念头之间的时间差用“J”表示,J1>J2>J3时间差越来越短,前一对念头和后一对念头之间的衔接越来越紧密,这也是执着心力越来越强的表现。
(5)这些念头一定是成双成对出现,决不可能单独出现。
(6)这些成对出现的念头并不和具体的人、事、物结合在一起,呈现完全抽象化、概念化。
(7)每对念头中的两个念头一定是相反的,前一个念头一定是和思维根本状态相应的,后一个念头一定是背离思维根本状态的;如果用心力方向来描述,前一个念头的心力方向是指向思维根本状态的,是向心力;后一个念头的心力方向是背离思维根本状态的,是离心力;这种心力方向在任何一对念头都是如此,决不会次序颠倒。
为什么在每对念头中“指向‘思维根本状态’的念头”都是首先出现的,而那些背离“思维根本状态”的念头却是随后出现的?但之后单独出现的念头却都是背离“思维根本状态”的念头呢?这是因为刚进入“思维衍生状态”,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希望重新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同时由于这时候的“执着心力”还比较弱,“向心力”还比较强,因此这个时候我们既有意愿,又有能力,自然就能首先产生“与‘思维根本状态’相应”的念头,但由于此时毕竟“执着心力”已经存在,“离心力”已经开始发生作用,因此很快就产生背离“思维根本状态”的念头。由此可见,“成对念头”出现的阶段也是我们试图重新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过程,但随着“执着心力”的持续增强,我们的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接下来在“执着心力”的主导下,自动出现的念头就只剩下背离“思维根本状态”的念头了。
(8)前一对念头和后一对念头之间没有任何因果关系,也就是没有任何相续性。
(9)这些念头自生自灭,不需要加入任何观念。这个特征是极其关键的,因为这个特征的出现标志着:在这种“对立分别”的思维状态,我们是住于“思维本体”的,同时也标志“思维本体”其实是由“思维根本状态的思维”和“执着心力”构成的。以前我们曾经说过“思维本体”是由“思维根本状态的思维”、“执着心力”和“我”这个念头构成的,那是因为我们一般人只能从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向“思维根本状态”发展,而从这个路径向“思维根本状态”发展,我们只能进入过渡状态的中级阶段,这样我们就无法发现.无法消灭“我”这个念头,因此为了使实证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必须把“我”这个念头和“执着心力”合在一起称之为“我执”,并把实证的根本目标确立为破除“我执”,这也符合一般人的生活常识和生活习惯,也符合从这个路径向过渡状态发展的客观现实,因此从一般人的角度讲,从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的角度讲,实证的根本目的就变成了破除“我执”,但我们应该明白,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实证的根本目的是破除“执着心力”。
在思维的“对立分别”状态形成后,由于“执着心力”很快就会发挥显著作用,我们将不得不选择其中一个念头,从而失去这种自由状态,不得不进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正是由于“对立分别”的思维状态非常短暂,同时我们会从这种状态自动地快速地进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状态当做高级思维状态的最高层次。
同样是住于“思维本体”,如果我们在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通过“观心”的方法住于“思维本体”,那么这时候的“思维本体”包含“我”这个念头在内;这是一种比较低的层次,属于“过渡状态”的中级阶段,这个层次比“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要低一些,需要通过一定观法才能证入“高级思维状态”,而从“思维根本状态”出来后,我们将住于更为高级的“思维本体”状态,这时候的思维本体不包含“我”这个念头在内,这种思维本体状态属于“过渡状态”的高级阶段,比“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更为高级,能够自动退失到“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
我们绝大多数人是从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证入“过渡状态的中级阶段”,并进一步证人“思维根本状态”。从这个路径证入“思维根本状态”,由于在证入“思维根本状态”之前所处的思维状态在专注度上还达不到“高级思维状态”的高度专注,因此很多人往往担心是不是将来在“专注力”方面还需要另外想办法提高?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从“思维根本状态”出来后,我们将直接进入比“高级思维状态”更为高级的“思维本体状态”,从这种状态我们可以自动退失到“高级思维状态”,从而掌握“高级思维状态”的基本情况。
另外,从“低级思维状态”证入“思维根本状态”,由于此时的执着心力比较大。因此我们必须依靠突然出现的外因才能证入“思维根本状态”,而以“高级思维本体状态”我们是能够自主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由于在“思维衍生状态”,我们必须使用“观心”的方法才能住于“思维本体”,而且只能住于这种“低级思维本体状态”;因此第一次证入“思维根本状态”必须依靠外因。
由于进入“思维衍生状态”时我们的思维呈现以上特征,因此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这种思维方面的特征就会在物质方面相应地表现出来,比如微观粒子成双成对的出现等;同样的,这种特征也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比如“静极生动”和“动极生静”这种“极变”现象的产生,各种矛盾现象的产生及其演变等。在这里需要注意:念头成双成对出现、微观物质成双成对出现,这种现象在思维衍生状态的任何状态都是如此,只不过进入低级思维状态后,由于执着心力非常强,受“选择性思维”的极强选择性和非自由性的限制,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状态发挥显性作用,从而导致另一种状态处于隐性作用状态,显性作用和隐性作用保持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关系。在高级思维状态,由于执着心力比较微弱,我们因而能够看到这两种状态的同时存在。
X 代表在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我们通过一些观法使执着心力得到减弱,从而能够安住于高级思维状态;由于这些方法多是一些比较抽象的观念,比如:“空”、“无”等等,因此用空心圆圈表示;在 X 中,如果使用“观无我”这种特殊的方法,我们是能够证入 C处的,是能够看到一对一对念头自生自灭的;但如果以前从来没有证入“思维根本状态”的经验,那我们是无法从这个地方直接证入“思维根本状态”的,因为:
(1)在“高级思维状态”我们始终处于“排除”念头这种观念中,潜意识将始终住于这种观念;在思维衍生状态,受执着心力的作用,我们的思维一定是有所住的,因此 C 这个地方稍纵即逝,更何况我们还是通过一种观法证人的。
(2)在高级思维状态,因为没有“静”这种状态,因此外因无法打破,无法通过外因破除“执着心力”而证入“思维根本状态”。
此外,如果我们是从N向F发展,那么我们将跳过 X,直接进入 S,然后进入F。
如果是从F向“高级思维状态”发展,那么我们将能够住于 X。
s 表示和人、事、物结合的具体化念头,因此用实心圆圈表示;S 中的箭头朝向“低级思维状态”,说明这些念头的“执着心力”比较强,能够把我们引向“低级思维状态”; S 代表“复杂相续性思维”,这种思维是无法把我们引向“高级思维状态”的,因此箭头只能朝向低级状态,而无法朝向高级状态,如果要从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发展,就只能通过 D 发展。
D代表通过“单一相续性思维”,这种思维能够把我们引向“高级思维状态”。
F 代表“复杂相续性思维”,F1 代表不很散乱的复杂相续性思维,而 F2则代表非常散乱的复杂相续性思维;S 也代表复杂相续性思维,但 S 指的是同一思维内容、同一思维对象、同一件事情的相续性思维,因此 S 没有选择性思维,只有高度专注,比如发明家专注地发明创造等;而F则含有活泼的选择性思维,思维不断地寻找、选择,这是一种多种事情交叉进行的散乱状态,这也是我们一般人最常用的状态。
总之,通过思维演变坐标图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到思维的演变过程,我们要通过这个图熟练掌握思维的演变过程,从而为实证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住于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
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容易退失,退失的原因是“执着心力”。为了防止退失,我们往往会使用很多方法、观念,比如:观“空”、观“无”等;这些方法、观念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维状态。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不同的思维状态对应不同的物质世界,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特征的物质和物质世界,这些物质主要是“无形可见的物质”。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一下通过“观空”而形成的“空”境,这种境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物质,是一种高级物质,是“无形可见的物质”。我们平时所说的虚空、天空其实并不是空无一物的“空”,而是一种高级物质,一切“有形可见的物质”都是从这种“无形可见的物质”中衍生出来的。“空”这种物质我们将在第三章第一节“认识物质”中详谈。
对“空”这种物质的体验,主要有两种:
(1)基于“心物对立”的体验:这种情况是已经生成“有形可见的物质”然后我们和这些物质中的某一物质体保持“心物一体”状态,并以此为“原点”观察其他物质而形成的空间感觉,比如我们现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看到的“虚空”是和“有形可见的物质”同时并存的,
(2)基于“心物一体”的体验:在“高级思维状态”,通过观“空”,这时候我们将能够和虚空保持“心物一体”状态,从而体验到虚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和虚空完全是一体的;但由于“思维衍生状态”受“执着心力”作用,这种“心物一体”状态不稳定,容易退失;退失后我们将看到无限的虚空,这时候已经具有“观察与被观察”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和“虚空”的局部保持“心物一体”状态,站在“局部”的角度观察整体、观察虚空。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物对立”,只不过我们平时的“心物对立”是和“有形可见的物质”保持“心物一体”并以之为“观察原点”而形成的,而这里的“心物对立”是和“无形可见的物质”保持“心物一体”状态,是和“局部虚空”保持“心物一体”状态。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虚空是一种物质”,因为如果“虚空”不是物质。我们是无法与之保持“心物一体”状态的。
第二种体验能够让我们完全掌握虚空这种物质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能够使我们相对比较稳定地处于这样的状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