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现象基础研究》李朋刚 著
第二章/第三节 过渡状态
(P87~102)
“思维衍生状态”分为高低不同的很多状态。这些状态之间存在从高到低的逐渐演变过程。正是由于高低不同的思维状态之间存在着这种逐渐演变关系,因此在相邻的高低两种思维状态之间存在一个过渡状态。过渡状态是高低两种思维状态之间的渐变阶段,因此同时具有高低两种思维状态的特征。但这两种状态的特征都不稳定。
由于“思维衍生状态”建立在与“思维根本状态”截然相反的“执着心力”基础上,因此虽然“思维衍生状态”是从“思维根本状态衍生而来的。但在这两种思维状态之间并不存在“过渡状态”。由此可见,如果两种思维状态是相反的。那么它们之间就不存在“过渡状态”。
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由思维本体和思维内容构成,我们往往是住于“思维内容”。而不是住于“思维本体”,而从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回归“思维根本状态”。我们必须首先住于“思维本体”,然后才能进一步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同时,当我们从“思维根本状态”进入现在这种“思维衍生状态”的时候。我们也必须首先经历“住于思维本体”这个过程,因此虽然“思维根本状态”和“思维衍生状态”之间并不存在“过渡状态”,但为了更方便理解“思维根本状态”和“思维衍生状态”之间的发展过程,为了更牢固掌握这两种思维状态之间的实证历程,我们特意把“住于思维本体”这种状态称之为“过渡状态”。有时候为了防止和其他“过渡状态”混淆,我们也把这种特殊的过渡状态称为“思维本体过渡状态”。
“思维本体过渡状态”的重要性:“思维本体过渡状态”的重要性类似交通枢纽。从各个方向来的人只有先到达这里,然后才能决定下一步向哪个方向前进。“思维本体过渡状态”正是这样,我们要想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或“思维根本状态”,就必须首先证入“思维本体过渡状态”,然后才能决定下一步进入哪种状态。
进人过渡状态后,我们住于“思维本体”,这样就相当于来到了“思维”的交通枢纽,就可以自由进人其他思维状态,比如,
如果我们加入一个观念,希望念头消失,希望住于念头之间的“无念”状态、那么我们将马上进入“思维衍生状态状态的高级状态”。“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含有很多具体状态,这些状态都是由不同观念形成的,如果我们像上面那样观“无念”,就会往于“无念”这种高级状态,用这种方法我们能够看到念头之间的距离。如果用观“无我”的方法,我们就能住于“无我”这种状态。
注意这里的“住于无我”这四个字,因为这里的“无我”状态并不是“思维根本状态”的“无我”,而是住于“无我”这种观念而形成的一种高级思维状态,这种状态和思维根本状态的区别我们将另文详述;如果我们住于“空”这种观念,就会得到“空”这种高级思维状态。总之,“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是由不同观念形成的,我们有多少观念就有多少高级状态。这些状态虽然不同,但既然都是“高级思维状态”,那它们一定有共同的特征,这些共同特征我们将另文详述。
“过渡状态”有很多念头自生自灭,如果我们任由“选择性思维”自动选择其中一个念头,那么“思维”将很快展开相续性,我们将重新进入现在这种“相续性思维状态”。为什么自动选择的念头无法引导我们向上发展证入“高级思维状态”,而只能向下发展进入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呢?这是因为这些自动产生的念头,都是心力比较大的念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我们之所以能够进入“思维衍生状态”,缘于我们在“思维根本状态”做出了一个决定(选择):希望体验思维衍生状态的各种真实作用。而“思维衍生状态”的各种真实作用都是由“执着心力”产生的,因此我们所作出的这个决定从根本上说,其实就是希望体验“执着心力”,希望体验“执着心力所产生的真实作用。正是因为我们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这样的选择,因此才会产生这样的念头,于是你会发现在“思维衍生状态”,凡是自动出现的念头都是心力比较大的念头。
由于“执着心力”有从轻到重的演变过程,因此由其产生的念头在心力大小方面也是不一样的,而是分为轻重不同的很多种类;从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进人“过渡状态”。我们只能进入过渡状态较为低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所看到的那些自生自灭的念头都是“和具体的人、事、物结合在一起的具体化念头”。这些念头的“执着心力”都比较强,因此如果我们选择这些念头,那就等于使用较强的执着心力,因而一定会向下发展,展开“相续性思维”,进入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
“执着心力”不仅能够产生这种“心力比较重的念头”,而且还会自动选择这些念头,这就必然导致我们向下发展,堕入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执着心力”比较轻的念头无法自动产生,我们也无法自动进行选择,因此无法自动向更高层次的思维状态发展。
从“过渡状态”的向上和向下两种演变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前一种演变是我们主动加入一种观念,由于我们所加入的这些观念都能减轻“执着心力”,因此我们将能够继续住于“高级思维状态”;后一种情况是任由“选择性思维”自由发挥选择作用,但由于“选择性思维”只选择那些“执着心力”比较强的能够引起关注的事物,因此“选择性思维”自由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导致我们逐渐进人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前一种情况是我们主动使用“选择性思维”而产生的结果,后一种情况是“选择性思维”自动发挥作用所产生的结果。但无论是“主动”还是“自动”,最终都是“选择性思维”发生作用所形成的演变,因此“选择性思维”在这里起着决定性作用。
如果我们不让“选择性思维”发生作用,不选择任何念头,不加入任何观念,而仅仅只是住于“思维本体”,那么当外因到来的时候就能打破这种“思维的所住”,就能破坏“思维本体”的构成条件,从而证入“思维根本状态”。
从思维的这几种发展方向可以看出“过渡状态”是非常重要的,是准确证入其他思维状态的关键,因此“过渡状态”是我们必须熟悉的一个思维状态,我们要熟练掌握进入“过渡状态”的实证方法。
过渡状态的形成:“过渡状态”像交通枢纽那样联系各个思维状态,因此我们从不同思维状态都可以进入“过渡状态”。但由于各个思维状态的基本情况有所不同,因此从不同路径(状态)进入“过渡状态”时的情况也有所不同。不过既然都是进入“过渡状态”,那就必然会有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就是“过渡状态”的基本特征。我们必须熟练掌握从不同路径进入“过渡状态”时的基本情况,尤其要经过对比,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从我们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进入“过渡状态”时的基本情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借助下图进行理解:
A 从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进入“过渡状态”
由于我们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分为“动”和“静”两种状态,因此从现在这种思维状态进入“过渡状态”也就分为“从静态进入过渡状态”和“从动态进入过渡状态”两种情况、两条路径:
A1 从“动态”进入“过渡状态”
一般人无法从“动态”进人“过渡状态”,无法在“动态”中住于“思维本体”,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的身体有很多物质状态,比如:宏观物质状态、微观物质状态等。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不同的物质状态对应不同的思维状态,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和我们现在这种“相续性思维状态”相应,因此当我们处在“相续性思维状态”的时候,这种思维状态就和身体方面的“宏观物质状态”相应,我们就只能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反过来,我们使用“身体宏观物质状态”的时候,我们就只能处于“相续性思维状态”。我们在平时的运动中,都是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都是处于相续性思维状态。
我们的思维分为“思维本体”和“思维内容”,在“思维衍生状态”,受”执着心力”的作用,我们的思维具有“选择性”作用,因此我们要么选择思维本体,住于思维本体,要么选择思维内容,住于思维内容。”住于思维本体”就是“住于过渡状态”。我们现在处于“相续性思维状态”。这种“相续性思维状态”是“思维内容”的相续性状态,我们是住于“思维内容”,因此在“相续性思维状态”,在运动状态,我们是住于“思维内容”,而不是住于“思维本体”,无法进人“过渡状态”。
总之,对于只能使用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的一般人来说,只要我们还在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只要我们还处于运动中,我们就无法住于“思维本体”,无法进入“过渡状态”。
但对于能够经常证入“高级思维状态”的人们来说,并不存在上面这种情况。他们是能够在运动中“住于思维本体”的,是能够在运动中住于“过渡状态”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思维具有习惯性”。在“高级思维状态”,偶尔出现的“念头”是对“高级思维状态”最大的破坏,因此在“高级思维状态”,我们总是处于对念头的敏锐觉知中,总是能够敏锐地、明显地发现念头的产生。更为重要的是,“高级思维状态”是高度专注的状态,因此在“高级思维状态”,我们会高度专注于观察念头、解决念头,没有其他更为重要的事情能够转移我们的注意力,我们不会像现在这样受“选择性思维”的摆布而处于“不断选择”的散乱状态,这样就必然使高级思维状态“对念头的专注”容易形成牢固而稳定的习惯。正是由于具有如此牢固而稳定的习惯,因此当我们从“高级思维状态”重新回到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后,我们仍然会继续保持对念头的敏锐觉知,继续保持良好的“观心”习惯。这样我们就能在“动态”中继续“观心”,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过渡状态”,住于“思维本体”。
为什么必须在“动”中才能进入“过渡状态”、住于“思维本体”,而在“静”中却不能实现这个目的呢?这同样是因为“思维具有习惯性”。由于在“高级思维状态”,我们忙于发现念头、解决念头,因此会形成“解决念头”的习惯,而在“高级思维状态”我们解决念头的方法是“使用一些执着心力比较弱的观念”进行解决的,这就必然导致我们住于这些观念,住于“思维内容”,而无法住于“思维本体”。为了能够进入“过渡状态”,为了能够住于“思维本体”,我们需要停留在“发现念头”这个阶段,需要保持“观察念头、发现念头”的良好习惯,而不能进入在“解决念头”这个阶段,不能保留“解决念头”的习惯。怎样才能停留在“发现念头”这个阶段呢?怎样才能破除“解决念头”的习惯呢?这就必须有一个外因能够打破“发现念头。解决念头”这个过程,而“运动”正是这个外因。在运动中,我们是无法进入“解决念头”这一步的,因为“解决念头”需要使用心力更为微弱的观念才能实现这个目的。但“运动”并不具备这个条件,因为在运动状态不断出现的“境界化念头”都是心力比较大的念头,这些念头无法实现“解决念头”的目的,反而能够阻此我们进入“解决念头”这个阶段,破除“解决念头”的习惯,这样我们就能停留在“观察念头”这个阶段,就能保留“观心”的习惯,就能安住于“思维本体”,停留在“过渡状态”。
上面提到“境界化”念头,所谓的“境界化念头”就是指能够把一切境界当做念头,而不展开联想。能够把境界完全当做念头,这必须“从高级思维状态退下来并保留高级思维状态‘发现念头、解决念头’的习惯”才能做到这—点。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境界就是境界,境界就是相续性思维,因为这个世界的“宏观物质状态”是和大家“共性思维状态”相应的,而我们的“共性思推维态”是“相续性思维”,因此一切境界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都是“相续性思维的物质表现形式”,因而都能引发我们的“相续性思维”,而无法把这些境界当做念头。
为什么在“静”中无法进入“过渡状态”、无法安住于“思维本体”呢?这是因为“静”的心力属于“向心力”,这种心力比较弱,基本能够达到“解决念头”的目的,这样就能使我们继续保持“发现念头、解决念头”的习惯,就会导致我们习惯性地进入“高级思维状态”,无法破除“解决念头”的习惯,无法实现“住于思维本体”的目的。
要注意这里的“运动”指的是“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活动”,而不单单指走路”等明显的肢体运动,比如:虽然我们处于“静坐”状态,但如果我们使用“眼睛”观察外景,使用“耳朵”听闻外来的声音,那么我们就是处于运动”状态。
总之,为什么从“高级思维状态”退下来后,只有在“动”中才能进入过渡状态”、安住于“思维本体”呢?这是由于在“高级思维状态”形成的观察念头、解决念头”的习惯所导致的。然而“观察念头”有利于证入“过渡状态”,有利于住于“思维本体”;而“解决念头”则容易导致我们住于“思维内容”,不利于住于“思维本体”,因此我们用“运动”破除“解决念头”的习惯,而仅仅保留和使用“观察念头”的习惯,这样就能通过“观心”进入“过渡状态,”住于“思维本体”。
由于只有从“高级思维状态”退下来的人才能在动态中“住于过渡状态”、住于“思维本体”,因此从“动态”进入“过渡状态”事实上属于从“高级思维状态”进入“过渡状态”。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把这部分内容在在B“从高级思维状态进入过渡状态”中论述。
实证是在潜意识引导下进行的,而“习惯”是形成潜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任何实证方法都必须形成“习惯”,这样才能在潜意识中发挥作用。“观心”这种方法也是这样,也要形成“习惯”才能真正在潜意识中继续“观心”实证,引导我们住于“思维本体”,获得实证突破。虽然我们绝大多数人没有进人过“高级思维状态”。更不可能经常住于“高级思维状态”,因而无法真正在“动”中住于“思维本体”,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可以在“动”中使用“观心”的方法进行实证,因为“动中观心”和“动中住于思维本体”是两回事,它们一个是方法,一个是结果,虽然我们无法在“动”中获得住于“思维本体”的结果。但我们却可以在“动”中使用“观心”的方法。我们在“动”中使用“观心”这种方法的目的不是为了在“动”中住于“思维本体”,而是为了形成“观心”习惯,是为了能够在潜意识中继续使用“观心”的方法进行实证。
怎样在“动”中进行“观心”实证呢?我们在平时生活中总是站在“我”的角度,以“我”为中心考虑问题,因此对于一般人来说,“我”就是“思维本体”。如果我们能够经常住于“我”这个观念,就是住于“思维本体”,所以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要随时提醒自己住于“我”,要时时、事事明白自己在干什么。比如:
在看到花的时候,我们要告诉自己“我看到了花”
在听到小鸟鸣叫时,我们要告诉自己“我听到了小鸟在叫”;
在走路时,我们要告诉自己“我在走路”;
在高兴时,我们要告诉自己“我正在高兴”;
凡此等等,要经常住在“我”这个观念上,这样就能住于“思维本体”。我们的实证必须有一个切人点,而这种方法是直接切入“思维衍生状态高级阶段”的第一个念头“我”。这种方法起点高,不容易操作,因为要想真正住于第一个念头,真正住于“思维本体”,是必须在身体的觉受完全消失以后才能实现的。
A2 从“静态”进入“过渡状态”
从来没有进入过“高级思维状态”或只能偶尔进入“高级思维状态”的人必须从“静态”才能进入“过渡状态”。为什么必须从“静态”才能进人“过渡状态”呢?这是因为在“静态”(当然这里的“静”指的是“专注的静”)中我们是不使用这个身体的,具体来说是不使用身体方面“和相续性思维状态对应的宏观物质状态”,也就是不使用身体觉受,解除身体觉受。在身体的觉受消失后,就为进一步“观心”打下坚实的基础,接下来我们就能通过“观心”的方法住于“思维本体”、进入“过渡状态”。只能偶尔进入“高级思维状态”的人由于还没有形成牢固的稳定的“观察念头、解决念头”的习惯,因此他们和我们一样,也必须在“静态”中才能进入“过渡状态”,住于“思维本体”。
在“思维衍生状态”,由于受“执着心力”的作用,我们的思维一定是有所选择、有所住的,而“思维衍生状态”的思维是由“思维本体”和“思维内容(对象)”构成的,因此我们要么住于“思维本体”,要么住于“思维内容”。在“过渡状态”,我们是住于“思维本体”;在“思维衍生状态”的低级状态和高级状态,我们都是住于“思维内容(对象)”。如果我们选择某个念头、某种观念,那么我们将住于“思维内容”;反之如果我们不选择任何念头、任何观念,那么我们就能住于“思维本体”,很显然,是否加入“主观意愿”是决定我们能否“住于思维本体”的关键因素。
怎样才能不加入“主观意愿”,不选择任何念头、任何观念呢?在实证中,我们使用“观心”的方法实现这个目的。通过“观心”,我们不再选择任何念头,不再使用任何观念,并由此而进一步形成不使用“选择性思维”的习惯。使“选择性思维”无法发生作用,这样我们就能进入“过渡状态”,安住于“思维本体”了。
总之,在平时的生活中,在运动中,我们必须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我们总是住于思维内容(对象),而“观心”这种方法将使我们住于“思维本体”,但“观心”能够破坏“思维的相续性”,使思维内容无法展开,这样必将导致我们无法正常生活,无法维持运动状态,二者是矛盾的,因此我们必须以“静态”作为基础,从“静态”证入“过渡状态”。而能够经常住于“高级思维状态”的人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虽然在运动中,也能因为具有牢固而稳定的“观心”习惯而住于“思维本体”。当然,他们虽然在运动中,照样无法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照样无法像一般人那样展开思维的相续性。也就是说表面上他们和一般人一样能够处于运动状态。但这种运动状态和一般人是有本质区别的,比如:他们无法在这种“观心”的运动状态中做数学题,他们在运动中即使能够看到蚊虫叮咬自己,但也不会有丝毫瘙痒感觉,因为瘙痒是相续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他们已经断了相续性思维,是无法感觉到瘙痒的。我们一般人由于不能使用这种状态,因此是无法在运动状态住于“思维本体”的。
从A路径进入“过渡状态”时所能见到的“过渡状态的特征”:“过渡状态”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基本可以分为思维和物质两方面。
“过渡状态”的思维特征:在“过渡状态”,由于“执着心力”并没有消失,因此念头还会不停地产生;但由于我们不选择、不住于任何思维内容(对象),因此思维无法展开相续性,任何念头都无法展开相续性;这些念头刚产生,马上就会自动消失,不需要我们刻意排除念头,这些念头完全是自动消失的,是自生自灭的;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之间没有任何关系。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念头都是和具体的人、事、物结合起来的具体化念头,而且念头出现得比较密集。“念头的具体化和高密集度”是从静态进入“过渡状态”时所能见到的“过渡状态”的基本特征,这两个特征有别于从其他途径进入“过渡状态”时所见到的特征。
在“过渡状态”,我们不需要加入任何观念;如果我们加入了某种观念,那么我们将住于这些观念,反而无法继续住于“思维本体”,因此我们只有不加入任何主观观念才能真正住于“思维本体”。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做一个真正的闲人,但由于“思维”已经习惯于处于各种“选择性”活动状态,我们已经-习惯于处于各种繁忙中,因此想做一个“闲人”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我们一定要经过严格的长期的专业化的“观心”实证,才能逐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合格的“闲人”。
“过渡状态”的物质境界:如果我们仅仅从思维的角度谈“过渡状态”,如果我们仅仅把“住于思维本体”定义为“过渡状态”,那么这样的“过渡状态”将仅以“思维”的形式存在,而没有任何物质境界,因为我们仅仅只是“住于思维本体”,那么将无法形成“观察与被观察”的关系,这样“物质”将无法形成。但由于在实证的过程中,我们很多人往往从物质的角度进这样就必然要经历物质方面的过渡状态(上图 D 部分):
1)身体觉受的完全消失;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不同的物质状态和不同的思维状态是一一对应的,在这里身体的觉受和思维的相续性是一一对应的。进入“过渡状态”后,思维的相续性已经被斩断,身体的觉受将同时完全消失。我们将无法感觉到身体的存在感,身体上原有的任何病痛甚至癌症的剧痛都将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完全不需要杜冷丁就能彻底解决疾病给我们带来的恐怖的剧烈疼痛。
2)时间、空间和物质的初步突破:在过渡状态,我们将获得时间,空间和物质方面的初步突破(这部分内容非常多,但由于对我们回归“思维根本状态意义不大,因此暂时简略)。在这里需要注意,无论我们证入多么美好的境界,只要有境界,那就说明我们没有住于“思维本体”,而是住于物质方面的“过渡状态”。
B 从“高级思维状态”进入“过渡状态”(在“动”中住于“思维本体”)
上面(在 A1中)我们谈过:从“高级思维状态”退下来的人,能够在运动中进入“过渡状态”,住于“思维本体”。但这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1)能够经常地轻松地证入“高级思维状态”:这个条件能够使“观心”形成习惯,“习惯”在这里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没有牢固的稳定的习惯,我们是无法在“动”中安住于“观心”状态的,是无法从“动”中进人“过渡状态”的。
2)能够在“动”中正确、熟练地使用“观心”的方法:这个条件比较容易满足,因为“观心”既然已经形成习惯,那么就自然会把看到的、听到的任何外界情况都当做念头;这个条件里面,“观心”的正确与否、熟练与否是两个重要因素,因为实证是靠潜意识进行的,潜意识不辨真假,因此要确保实证的方法必须是正确的;同时,任何方法必须达到熟练的程度才能形成潜意识,才能在潜意识主导下完成实证。
3)能够既使用身体,同时又不展开“相续性思维”:由于能够经常住于“高级思维状态”,这样就能够和“高级思维状态的物质境界”相应,能够在运动中与“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相应,这样就能够使“思维的相续性”无法展开。
上三个条件归根结底是要确保能够在“动”中熟练使用。正确使用“观心”方法,并能够轻松安往于“观心”状态。安住于“思维本体”。但在实现中,我们很多人却往往无法做到这一点,他们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1)仅仅只能偶尔进入“高级思维状态”:如果仅仅只能偶尔进入“高级思维状态”,无法在“高级思维状态”长期停留,那么就无法形成“观心”的习惯,就不可能在“动”中进入“过渡状态”,住于“思维本体”,因为在“动”中住于“思维本体”是完全靠“习惯”自然而然实现的,任何人为的有意的操作都是错误的。因为任何人为的操作都是住于主观观念。都不是住于“思维本体”。
2)在“动”中观慢动作:由于“高级思维状态”具有相应的物质境界。而在这些物质境界,我们能够专注于,安住于微观状态,比如:微观物质状态、微观运动状态等,因此这就容易形成观察微观运动过程的习惯,容易形成观察慢动作的习惯。这种习惯最容易导致我们在“动”中同样停留在对慢动作的观察中。对慢动作的观察不是住于“思维本体”,而是住于“思维内容”。是思维内容的相续性状态。住于“对慢动作的观察”就是住于“动”中。那么当突如其来的“外因”打破这种状态的时候,我们就会进入与“动”相反的“静”中,进入“愣神”状态。“愣神”状态和“思维根本状态”有相似之处。更有本质不同,我们将另文对二者进行详细比较、深入辨析。
3)在“动”中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和“相续性思维状态”是一一对应的,只要我们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那么我们就处在“相续性思维”中,就不是住于“思维本体”、比如:身体的痛痒等感觉,这些感觉呈现为相续性,因此只要有这样的感觉,那么我们就处在“相续性思维状态”。皮肤的感觉最容易形成相续性,因此皮肤的感觉基本归属于“宏观物质状态”,而眼睛和耳朵的功能则是宏观和微观物质都能够拥有的功能,因此在“动”中我们往往使用眼睛或耳朵的功能进人“过渡状态”,住于“思维本体”。
4)波动较大的“动态”:第一次回归“思维根本状态”,我们必须借助突发的外因才能实现这个目标,这是因为突发的外因能够打破“静”。在“动”中“观心”的时候,我们是在“静”的基础上“观心”的,虽然是“静”,但因为又是在专注地“观心”,因此这种“静”并不属于“一般的静”,而是“专注的静”。“静”是执着心力较弱的状态,突发的外因较容易破除这种微弱的执着心力。由此可见,在“动”中我们必须处于比较平静的“动”态,而不能处于波动性非常大的“动态”变化中,因此这样的静态应该是常见的、规律性的不具备较强心力的“动态”变化。而在仅仅只使用“眼睛”或“耳朵”的功能时,我们往往才能准确地、稳定地处于这样的静态,因此在实证中我们推荐使用“眼睛”和“耳朵”的功能,尤其是使用“耳朵”的功能,比如:在静坐中用耳朵听海潮音等。
从 B 路径进入“过渡状态”时所见到的特征:与从其他路径进入“过渡状态”时所能见到的共同特征是“念头自生自灭,不需要加入任何观念”;但不同之处是这里的念头属于“境界化念头”。从 B 路径进入过渡状态后,稳定性比较差,获得突破的偶然性比较大。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在“动”中进入“过渡状态”,在“动”中住于“思维本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一般人是根本无法满足这些条件的,即使是经常能够轻松证入“高级思维状态”的人,也并不是能够确保安住于“思维本体”的,他们必须在“动”中使用“观心”的方法,并处于稳定的“专注的静”中,才能安住于“思维本体”,才有机会证入“思维根本状态”,因此从“动”中证人“思维根本状态”,在操作上有一定难度,其成功带有一定偶然性。
C 从“思维根本状态”进入“过渡状态”
从“思维根本状态”通过“相应”的方法进入“过渡状态”后,我们将能够看到念头的自生自灭现象,这些念头都是成对出现的、抽象的、对立分别的;我们还将看到“思维衍生状态”的第一个念头“我”;另外,念头之间的密集度不大,在没有加入任何观念的情况下,念头之间能够出现距离。
从“思维根本状态”进人“过渡状态”后,由于对“思维根本状态”已经有所了解,同时由于思维具有习惯性,因此我们能够通过“相应”而主动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在这里,对“思维根本状态”基本情况的熟悉和“思维的习惯性”是决定我们能否主动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两个关键因素。由于对“思维根本状态”基本情况的熟悉和“思维的习惯性”都有一个熟练的过程,因此从第一次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到完全不需要通过“相应”就能常住“思维根本状态”,这个过程需要分为八个阶段才能完成,这里不再详述。
总结:从不同思维状态都能进入“过渡状态”,同时由于“过渡状态”也有高低不同层次,因此具体实证情况有相同地方,也有不同之处,通过下表我们能够进一步深入了解其联系:
(图2-10)
图表说明:
从“过渡状态”进入“思维根本状态”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破”和“立”进人的。“破”是破除执着心力,“立”是与“思维根本状态”相应;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
在这三条进入“过渡状态”的路径中,只有 A 路径适合一般初学者;而 B路径则适合经常住于“高级思维状态”的人;C 路径只适合于能够“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人。
通过A路径我们将进人“过渡状态”的中级层次,这时候出现的情况是:念头自生自灭,这些念头都是和具体的人事物结合起来的具体化念头;这些念头出现得比较密集,念头与念头之间没有距离。
通过B路径将进入过渡状态的低级层次,这时候出现的情况是:能够使用身体的部分功能(这里主要指眼睛和耳朵),能够自然地把一切境界当做念头(并非故意当做念头),一切境界皆呈现为“念头”,而没有境界的含义和区别,这时候实证人员完全住于“思维本体”,能够观察到“境界化念头”,这些念头同样自动消灭,不需要专门观察和专门排除。
这里我们需要对境界进行深入认识。所谓“境界”,指的是身体各种感觉器官所接收到的各种外界信息。我们在发现这些境界后,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接收信息——产生念头——展开联想(加工信息)。处于不同思维状态的人在接收到这些信息后,会根据其“所处的思维状态”本所具有的能力而时这些信息进行不同的处理。
1)进人“联想”阶段:我们一般人经常生活在现在这种“相续性思维状态”,因此具有“相续性思维”这种能力。我们在接收到这些信息后就会使用现有能力对这些信息展开联想,进行加工处理,因此我们一般人在接收到这些信息后就会在心里思考这件事物,尤其表现为总爱在心里说话,我们的觉察的能力往往只能觉知到自己在心里说话,其实在心里说话前,“思维”就已经展开相续性。比如:我们看到一个瓶子,心中立刻知道这是瓶子,知道瓶子是用来裝水的,知道瓶子是容易破碎的,等等。
在这里我们要对“心里说话”这种情况进行深入认识。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在产生语言之前,在“心里说话”之前,我们的思维就已经展开,因此当我们发现“心里说话”的时候,就已经处于“相续性思维”状态了。这时候即使我们制止“心里说话”也已经毫无意义了,因为“制止”本身也是一种相续性思维行为。
2)止于“产生念头”阶段:
我们看到境界后,首先需要产生念头,然后才能展开联想。这时候我们需要使用“观心”的方法,使自己能够观察到“念头的产生”。如果在实证中,对“观心”这种方法训练得非常纯熟,能够轻松、自然、熟练地应用观心,使“观心”这种方法能够在潜意识主导下自然而然地得到应用,我们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为什么必须是自然而然地应用?因为故意使用某种方法,这种“故意”其实也是一种相续性思维,因为任何“故意”做出来的行为都是“意识”在活动,“意识属于相续性思维”,因此必须做到“自然”才能排除这种“相续性”。同时,我们还需要了解,即使这时候能够观察到“念头产生”,即使能够止于“念头产生”这个阶段,也并不是住于“思维本体”。这是因为“念头的产生”只是一个结果,在念头产生之前还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产生念头的趋势,是产生念头的根本。这个过程是现有的语言所无法表述的,如果我们勉强用语言进行描述,反而会越说越乱,更容易造成误解,因此暂时用“势”这个字加以概括和描述,念头的产生是“势”作用的结果,是“势”的一种习惯性行为,我们使用“观心”的方法进行实证,其实真实的目的是斩断这种习惯。这样才能“住于思维本体”,因此当我们能够看到“念头的产生”时,已经是进入“相续性思维状态”了,这时候的“观心”仅仅是斩断思维的相续性,斩断“势”的习惯性行为,为最终实现“住于思维本体”而打下基础。
如果对“念头”进行分类,那么我们平时所说的“念头”仅仅是纯思维形式的念头,而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境界”其实也是念头。由此看来,“境界”是第一个念头,“境界”之后所产生的念头则是第二个念头,“观心”这种方法在这里从本质上说是破除第二个念头,是斩断相续性思维,因此在这里,观心的作用对象是作用于第二个念头,而观心的作用结果则是住于“思维本体”。正是由于观心的作用对象是第二个念头,因此“观心”必须观到任何念头都无法产生而只剩下境界,这时候才是住于“思维本体”。
如果我们从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进入“过渡状态”,我们就必须经历上面这个“观心”过程。如果我们从“高级思维状态”退下来,然后进入“过渡状态”,就不需要经历上面这个过程,而是停留于“势”这个阶段,停留于“境界”,而无法产生其他念头,这就是下面这种情况。
3)住于“思维本体”,止于“境界化念头”:
这种情况只有从“高级思维状态”退下来的人才能做到。由于他们在“高级思维状态”能够经常生活在“念头与念头之间没有念头的状态”,因此在生活中也能经常生活在这种没有念头的状态,所以对于所接触到的这些境界也丝毫不会产生联想、念头。但由于“境界”是“思维具有物质属性”的表现,“境界”也是思维,“境界”也是念头,一个个境界就是一个个念头,因此能够看到“境界”就是能够看到念头,“境界的自来自去”就是“念头的自生自灭”。我们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境界自来自去,不留痕迹,无法产生其他念头,更无法展开联想,这时候我们就住于“思维本体”了,就进入“过渡状态”了,剩下的工作就是“坐看云起时,静待好消息”,静候佳音,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回归“根本能量”状态,进入宇宙的源头。
通过C路径我们将进入“过渡状态”的高级层次,这时候出现的情况是:能够看到成对出现的对立分别念头;念头之间能够自然出现距离(具体情况另文详述)。
无论从任何路径进入过渡状态,我们都将体验到念头的自生自灭,不需要加入任何主观观念,这是进人“过渡状态”、住于“思维本体”的标志性特征。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过渡状态”是分为高低不同很多层次的,我们需要对这些层次进行深入了解:(如下图)
过渡状态的高级层次:这个层次我们必须从“思维根本状态”才能进入。这个层次的心力比较微弱,因此所产生的念头都是心力比较微弱的念头,这些念头并不和具体的人、事、物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抽象化对立分别念头”比如:“我”与“他”这对念头,仅仅只是代表对立的双方,并不特指某人。其中的“他”也并不代表男性的“他”,而是泛指与“我”对立的一方。
过渡状态的中级层次:这个层次从我们现在这种状态能够进入;这个层次的心力较强,因此产生的念头都是和具体的人、事、物结合在一起的具体化念头。
过渡状态的低级层次;这个层次只有从“思维衍生状态高级状态”退下来的人在“动态”中才能进人,因为是在“动态”中,因此心力更强,这时候看到的念头都是“境界化念头”,这些念头都是由更强的执着心力形成的,因此这种情况下进行“观心”是最不容易的,是我们一般人根本无法掌握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