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143~144)

《菜根谭》(143~144)

00:00
13:12
亲爱的家人们大家好,很高兴又能够和家人们一起来学习经典,一起来承传圣贤的智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菜根谭》,《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
142.德在人先,利居人后
【原文】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注释]宠利:荣誉、金钱和财富。德业:德行,事业。修为:品德修养。分:这里指范围。
【译文】追逐功名利禄不要抢在他人之先,修养品德不要落在他人之后,享受物质生活不要超过允许的范围,修养品德要达到自己分内所应达到的标准。人的品质修省是从实际的利益中体现和磨炼出来的。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乐的结果可能是苦,苦的结果可能 是乐,苦乐相循是自然法则,一个不能吃苦的人凡事都很难成功,苦尽才能甘来。名利地位固然能鼓励人奋发向上,但是假如过分地重视名利,有时也会给人带来无限的苦恼。在德业修为上时时提高,是个人走向品德高尚的具体表现,是一种愉悦充实的精神追求。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基于先天的养心修炼,也外现于现实利益的应对中。一种品质的养成不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接受考验修正的过程。孟子曾经就修身养性之道指出:“可欲之谓善,有诸几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这其实是一个从修养身心到“吾善养吾浩然正气”的过程。何为“浩然正气”?其实就是至大至刚的昂扬正气,是以天下为己任,担当道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君子挺立于天地之间、无所偏私的光明磊落之气。这种浩然正气体现着伟大的人格精神之美。晋代著名学者皇甫谧,在地方享誉盛名,后来被皇上看中了,很赞赏他,要授予他官职时,他却上奏说自己不愿意为官,并转述了母亲的教导,即读书是为了修身积德,并非为了功名利禄。原来皇甫谧年轻时每天过得浑浑噩噩,即不照顾家业,也不用心读书,经常和一些无业游民鬼混,滋事扰民,招致很多人厌恶。他母亲对儿子又气又忧,为了让他明了人生的真理,母亲把他叫到身边说:“你今年也二十岁了,看到别人的孩子为前程奔走,自己的儿子却整天无所事事,怎能不让我寒心呢?我朝思夜盼有一天你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可是你不求上进,不爱读书也罢了,也不主动找点事做,天天游荡,如此蹉跎岁月,该如何是好啊?”听完母亲的这番话,皇甫谧心头隐隐做痛,说道:“今后我一定会潜心读书,让您过上好日子。”他以为这样可以让母亲宽慰欣喜,可母亲却严肃的看着他说:“学习读书是修身累德的事,靠读书获得物资生活的改善是不符合修身之道的。你想让我过上好日子努力读书,这个想法固然很好,但是要放下这些外在的目的,读书才能达到最本真,最有益于你的效果,这和他人,包括我都没有任何关系。”皇甫谧听了这番话,深深为母亲的思想修为感动,从此改头换面,虚心求教,勤奋修身。即使病卧床上,也不间断学习。这样日积月累,不仅学业有成,而且修养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皇帝听完此番陈述说道:“以立身修德为目的的求学为最大最高。”从此对皇甫谧更加赏识。作为一个人需要修德业养正气。道德的修养才是人精神的“脊梁”,是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正气长存,则邪气不干,阴霾不侵;德业不废,则清风浩荡,乾坤郎朗。修德要谨记“一日三省吾身”,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名利面前保证冷静清醒,不与人家去争权夺势,不为物质利益斤斤计较,更不能采取不正当手段谋取份外之利。时时处处让德业为事业护航,使正气日盛,邪气渐消,此乃君子之道也。

143.骄矜无功,忏悔灭罪
【原文】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
【注释】 矜:自负、骄傲。忏悔:本是佛家语,有自我认错,请人饶恕之意。 弥天:满天、滔天之意。
【译文】即使有盖世的丰功伟绩,也承受不了因恃功自傲,而引起的反效果;即使犯下滔天大罪,只要能忏悔改过,就能赎回以前的过错。历史上拥有盖世奇功却晚景凄凉的人何其多!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会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自谦上进的品质。即使是为国家立有大功,成为天下崇拜的英雄伟人,假如自己产生自夸功勋的念头,沉浸在荣誉的花环中,不思进取,那他的大功不但会在自傲中丧失,说不定还会为此招来意外的祸患。 例如为汉高祖立下汗马功劳,但恃功自骄以致死于非命的韩信就是“骄者必败”的最佳案例。做人处事必须清楚自己的本分,千万不可逾越,以免招致祸端。要知道任何的丰功伟绩都是众人齐心努力的成果,绝非一人之力就能完成。所以,做人岂能独占其功、恃功自傲呢?个人的行善与作恶有时在于一念之间,念要行善成善,因为一念要作恶和一念要行善,看起来好像只是须臾之间,但其中的距离,一个是上天堂,一个是下地狱。有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因一念之差而将功勋据为己有的人往往不得善终。反之,曾经犯下滔天大罪的人,只要真心悔过,就能重新做人,即所谓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三国时期的许攸,本是袁绍的部下,虽说是一名武将,却足智多谋。官渡之战时,他为袁绍出谋划策,可袁绍却不听他的,他一怒之下投奔了曹操。曹操听说他来,没顾得上穿鞋,光着脚就出来迎接,鼓掌大笑道:“足下远来,我的大事可成了。”可见曹操在此时对他是非常看重。后来在击败袁绍,占据冀州的战役中,许攸又立了大功,他自恃有功,在曹操面前开始放肆起来。有时,他会当着众人的面喊曹操的小名,说道:“阿瞒,要是没有我,你是得不到冀州的。”曹操在人前不好发作,只好强笑着说:“是,是,你说的没错。”但心里已经十分嫉恨,可许攸并没有察觉,还是那么信口开河。又有一次,许攸随曹操进了邺yè城东门,他对身边的人自夸道:“曹家要不是因为有我,是不能从这个城门进进出出的。”把所有的功劳都揽在自己身上。曹操终于忍耐不住,将他杀掉,一代谋臣,终成刀下亡魂。所以我们做人做事,一定要以此为戒,不管功劳有多大,都不能心高气傲,没有规矩。与人相处,总是要懂得把握分寸,不争功劳,不矜成就,适时低头,进退有道,谦和为上。让自己的生活像一泓活水,永远不盈不满,来而不拒,去而不留,除故纳新,留存无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