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2》正在热播中,上一集我们提到,《庆余年》中的北齐女皇帝战豆豆是以北魏孝明帝和他的女儿元姑娘为原型的,那么战豆豆的母亲北齐太后,自然就是以北魏宣武胡太后为原型了。
提到北魏,大家都知道那位支持孝文帝改革的冯太后,但其实胡太后对北魏的影响也是不相上下,只不过在正史中,一个是往好的方向影响,另一个则是往坏的方向影响。
胡太后在正史中的记述大概可以分为两段,前半段还算正面,是一个颇具野心、手腕的女强人,后半段就不太好了,是个贪婪、愚蠢还淫荡的女人。
胡太后出身安定胡氏,安定胡氏是典型的鲜卑化后的北方汉人大族,北魏皇帝的后宫中有许多像她一样的女人,比如大家所熟悉的陇西李氏、博陵崔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等,前面提到的冯太后也是这种出身。这些女人背后的家族实在太厉害了,一旦母后当权,就很可能重演东汉时外戚干政的历史,而鲜卑人虽然能接纳汉人,却绝没有让汉人掌权的气度,所以立下一套规矩,叫子贵母死,据说灵感来源于汉武帝立汉宣帝为继承人时,杀了他的母亲钩弋夫人。北魏初期好几代都是这么过来的,比如冯太后和孝文帝就没有血缘关系,孝文帝的嫡亲祖母和母亲都是因为这个制度被赐死的。
孝文帝的儿子宣武帝就是我们这位胡太后的丈夫。宣武帝不知道算不算运气略好一点,没继位前母亲就离奇去世了。继位后,他重用舅舅高氏一族绊倒了叔叔们,又立了表妹高氏为皇后。但是,高皇后的儿子早夭,同时,因为子贵母死的制度,嫔妃们并不愿意怀孕,即便怀上了,也祈祷是个公主。只有当时还是普通嫔妃的胡太后常说:“天子怎可没有儿子,怎能因为畏惧自己去死而使皇家没有嫡长子呢?”史书中又记载,胡太后曾半夜许愿:“但愿我生的是男孩,让他成为皇长子,即使身死也在所不辞。”
这大半夜的,史官到底是怎么听到的?
言归正传,幸运的是,胡太后生下了一个儿子,便是后来的孝明帝元诩。大概宣武帝自己自幼丧母,所以即便高皇后多次陷害,依然没有赐死胡氏,还升她为充华。没几年,孝明帝五岁继位时,高皇后从礼法上更高、从家族上更强,但依然落败于胡氏,只能被迫出家,几年后离奇死亡。胡太后开始临朝称制,自称为朕,百官上书为陛下。
从这个时候开始,胡太后的名声急转直下,变成了一个贪恋权力、骄奢淫逸的女人,比如说她行为不检点,和宗室大臣有私情;仿照东汉邓太后代替皇帝祭祀;安插心腹在皇帝身边,监视他的一举一动,而最夸张的是,儿子孝明帝长大后想亲政,她居然就毒杀了儿子,立了孙女为帝。
即便是记录在正史中,但这段历史也是一直被后世批判的。
比如毒杀亲子,即便灵太后与儿子的关系很差,但她掌权的根本就在于她是皇帝的生母,皇帝都没了,她这个生母还有什么理由做太后?皇帝的叔伯兄弟一大堆,有资格当皇帝的人两只手都数不过来。所以,即便要杀儿子,胡太后也该等他先生一个男孙,这样才能确保江山不会旁落。
事实上,冯太后就是这么做的,史书中总说孝文帝对冯太后非常孝顺,但冯太后和孝文帝之间不仅没有血缘关系,而且还是孝文帝的杀父仇人。又把一堆冯氏家族的女子塞到他的后宫中,大大威胁到了孝文帝的统治,以至于孝文帝临死前还不忘把冯皇后先行赐死,把朝政托付给宗室,免得儿子像自己一样受到嫡母的挟制。
真正对孝明帝造成威胁的是宗室,也就是他的一堆叔伯兄弟。北魏不像别的王朝,对宗室严防死守,亲王们通常握有相当高的权利,孝文帝在去世前打压了外戚冯氏,让自己的弟弟辅政,还对他说,皇帝能做就让儿子做,不能做你就取而代之,江山总归还是在自家人手中。所以他这位弟弟后来果然谋反了。
到了胡太后这里,他的儿子是宣武帝的独子,她的家族也不算强大,为了掌权,当然只能去拉拢宗室,不论是不是真的有什么不检点之举,都是情有可原的。即便这样,她也多次遭遇宫变,有一次还被软禁过一段时间。另外,还有记载说当时有个辅政的宗室叫高阳王元雍,胡太后答应赐给他几名女妓,元雍等不及,就让手下矫诏先去宫里去挑了,完全不把太后和皇帝放在眼里。
总之,没道理一个人前半生精明能干,后半生糊涂愚昧。只不过,自古以来,女人执政就比男人容易引发争议,胡太后名声差的原因主要在于她出现在北魏末年,此时军阀割据,别说胡太后,冯太后和孝文帝复生也未必能压得住。儿子孝明帝死后不久,一个叫尔朱荣的地方军阀杀入京都,屠杀了两千多的宗室和朝臣,胡太后和小皇帝在河阴这个地方被投入河中杀害,史称“河阴之变”。这个事件,几乎就标志着北魏亡国,随后好不容易从十六国统一起来的北方马上又要分为两部分了,东边的叫东魏,很快被齐国取代,西边的叫西魏,很快被周国取代,周国后来灭了齐国,统一了北方,然后被杨坚取代,建立隋朝。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前几年有一部大火的电视剧便是以胡太后所在的时期进行改编的,你们知道是什么电视剧吗?欢迎打在评论区中,我们下期再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