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十八]择中(3)

中国——[二十八]择中(3)

00:00
04:57
我们或许可以推想,3000多年前的石峁人最终选择了农耕的生活方式,于是跟着季风南下,在途经陶寺时制造了陶寺血案,之后经过短暂停留,又继续向南。没有人知道他们最终的去向,哪里才是最理想的家园。寻觅者可能不止一个邦国的民众。从石峁和陶寺之间穿过的黄河,在冲出黄土高原后奔向了辽阔的华北平原。这像是一种指引和感召,也可能是地理结构导致的历史的必然。陆陆续续地,很多邦国的属民都在向一个地方汇集,那里就是洛阳盆地,地处中原。伴随着陶寺和石峁相继退出历史舞台的,还有漫长的新石器时代以及闪耀一时的邦国时代。历史的新纪元在洛阳盆地孕育而生,未来的很多年,这里将成为中国的核心区,人们以“天下之中”来形容其地理位置。在这个地方,星星之火最终迸发出巨大的光辉,照亮整个华夏文明的天空。这里会耸立起一座史无前例的超大型城市,一个新的时代就在这座伟大城市的建设中悄然开启。


公元1959年,中国考古学家在洛阳偃师区一个叫二里头的村庄发现了很多史前的陶片,这引发了学术界的巨大关注,于是一个延续至今的考古工程启动了。这是一个总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的城市遗址,虽然目前仅仅发掘了近5万平方米,不到整体遗址面积的2%,但我们已经可以窥探到这座城市的样貌。

大面积的夯土建筑基址群和宫城城垣,纵横交错的道路遗址,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遗址若干处,中小型墓葬400余座,已经清理出的大量房址、窖穴、水井、灰坑等等。这是一个有着完整规划的城市,这样的规模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东亚地区都是独一无二的。考古学家惊叹不已,他们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改变中国历史叙事的伟大发现,将其命名为“二里头遗址”。有学者认为,这里就是中华文明从多元开始走向初步一体的“最早的中国”。


与宏大而有序的城市建筑遗址同样令人瞩目的是二里头出土的文物,尤其是青铜容器的出现,成为正在到来的青铜时代最惊艳的开场。

这是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鼎,通高20厘米,口径15.3厘米,与它的前身中原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形制一脉相承。与后世华丽的青铜大鼎相比,二里头时期素朴而简洁的网格纹或许稍显简单,但是中国的青铜时代就是从这里起步的,没有它的铺垫,就不会有商周青铜盛世的霸气与辉煌。


这座庞大的都城坐落在伊洛河故道北岸的一处半岛形高地上,这应该是精心勘察的结果。临水而居,可以充分享用伊洛河的水资源;恰到好处的高度,能保证在洪水来临时也安然无恙。

十多公里外便是黄河,在人类的力量还不足以对抗大河的时代,人们更习惯在大河的支流上建立家园,就像陶寺和石峁。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组织的成熟,出于对水利和航运的需求,人的居所离大河越来越近。


此前大型聚落的人口一般不超过5000人,而这里却聚拢了两到三万人。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书写的“最早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中国?

考古学家认为,此处是一座由众多外来人口构成的移民城市,因为遗址内的墓葬较为松散,缺乏统一规划的宗族墓区,由此可推断,这里的人们大都缺乏血缘关系。我们猜想,或许其中就有来自黄河上游的石峁人和陶寺人,那些从未放弃寻找美好家园的人,他们走的可能是陆路,一次次翻山越岭,也可能是水路,沿着黄河顺流而下。还有一些人应该从南方来,他们带来了当地的生活习惯,还有农作物的种子。在二里头遗址,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原产于北方的粟、黍、大豆,还发现了从西方传入的小麦和来自南方的水稻,其中水稻的数量约占农作物总数的三分之一,仅次于粟。这表明二里头人的饮食结构非常丰富,以经“五谷”齐全,而农作物品种的多元化不仅可以提高粮食的总体产量,还能减少种植单一作物的风险系数,它们共同奠定了二里头农业社会的基础。


大量人口的聚集让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成为可能,于是四面八方的移民与本地人一起开始营建一座都邑,他们相信这座都邑除了能给予自己庇护,还能实现梦想。

围绕这座都邑,不同的人在从事不同的生产。有人专注于房屋和宫城的建筑,对不同类型的木头及使用方法了然于心,他们已经有了类似于宋代《营造法式》中所描述的营造规制;有人专注于器具制造,不断练习精准控制火的温度,全力以赴地追求着实用性和美观度;有人专注于农业生产,花了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土壤和水分的利用,以及对作物的选种和培育。不同职业的协作,保证了一座庞大都城的建设与运转。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在不断地分工,同时又在向心地聚合。———择中 3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