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一个众叛亲离的国家。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论“人缘”,印度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这个被美俄这对宿敌都爱不释手的国家,从独立的那一刻开始就受尽了偏爱和吹捧,挥之不去的咖喱味更是成为印度朋友圈的标志性气息。
不过像印度一样有着较大体量还能左右逢源的国家毕竟凤毛麟角,在这个世界上,多数国家不可能“朋友遍天下”,尤其是有一定体量的国家。
而伊朗无疑就是典型。
作为名副其实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中东自古就是地跨亚非欧三洲大帝国的摇篮,而特殊的区位也成为三大洲民族南来北往、东去西走的必经之地,所以中东在不断孕育辉煌灿烂文明的同时,也积累了无数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和冲突。包括宗教对抗、民族冲突、历史仇恨等因素的交织,再加上域外大国的纵横捭阖,使得中东自古以来就乌烟瘴气、矛盾不断。
纷繁芜杂的矛盾,也让中东地区的斗争形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打雪仗”模式,即除了自己都是敌人。和其他地区的斗争表现为两大集团的火并不同,在中东,“敌人的敌人还是敌人”。
而伊朗,就是名副其实的中东国家。
因为紧邻世界油库波斯湾,以及扼守霍尔木兹海峡的特殊区位,伊朗长期受到各大国的重点关照。尤其是1974年美国确立美元石油霸权后,石油成为美元的基石,所以美国绝不允许中东尤其是波斯湾有失。但奈何伊朗体量较大,更重要的是不听话,所以美国和伊朗常年火花四溅,两国的深仇大恨加起来可绕地球三圈。
而之所以会走到这一步,根本原因在于伊朗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国家。
虽然身在中东,但伊朗自古以来和阿拉伯世界泾渭分明。作为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上的波斯文明显赫一时,尤其是波斯帝国。不过从7世纪之后,随着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及阿富汗人等的入侵,伊朗政权更迭更加频繁,先后建立了萨曼王朝、伊尔汗国、帖木儿帝国、萨非王朝、恺加王朝等一系列政权。
伊朗高原的地形,造就了伊朗各政权的强悍,但16世纪奥斯曼帝国崛起后,企图以伊斯兰教一统中东及阿拉伯世界,建立一个以奥斯曼帝国为核心的逊尼派苏丹国。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抵御奥斯曼帝国的冲击,什叶派在16世纪初建立了萨非帝国,于是伊朗逐渐从逊尼派穆斯林国家逐渐转向什叶派穆斯林国家。
虽然还在伊斯兰教的世界内,但什叶派与逊尼派的水火不容,给了伊朗成功抵御奥斯曼帝国冲击的条件,更极大地增强了伊朗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长期以来,文明极度辉煌的波斯帝国本就对阿拉伯世界不屑一顾,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什叶派国家后,伊朗更是在中东及阿拉伯世界特立独行。
不过,再特立独行的伊朗,也抵不过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由于奥斯曼帝国对陆上丝绸之路的堵塞,迫使西方国家为了与东方贸易,不得不走向危险莫测的海洋,于是有了划时代的大航海时代,以及充满血腥的殖民掠夺。
而伊朗作为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当然也未能免俗。
不过,相比于西方列强在海上的威胁,沙俄自北向南的扩张则对伊朗造成了泰山压顶般的巨大威胁。
某种程度上说,今日伊朗的版图,就是沙俄定义的。从15世纪挣脱金帐汗国统治自立门户以来,沙俄在400多年的时间里领土猛增400多倍,从东欧平原一隅的小国迅速扩张为地跨亚欧两洲的大帝国。
作为俄罗斯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大帝,彼得一世在励精图治、开疆拓土的同时,也为沙俄立下了“走向四大洋”的遗嘱,并成为后世俄罗斯人前赴后继的奋斗目标。
1582年,第一批哥萨克翻过乌拉山脉向东扩张,随即开始了向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猛烈扩张。在经历了清朝的猛烈反击后,沙俄一方面向更北的堪察加等地区挺进,将殖民触角伸向北美大陆,另一方面则调头向西,从中亚向印度洋不断扩张。而伊朗,就是中亚和印度洋之间的唯一障碍。
由于多山的地形造就的剽悍民风,伊朗虽然在列强的打击下摇摇欲坠,但依然足以崩掉沙俄的门牙;再加上什叶派本就凝聚力强的特点,以及列强各怀鬼胎尤其是英国自南向北的咄咄逼人,使伊朗避免了完全沦为殖民地的悲惨境地。
不过,即便如此,沙俄也依然对伊朗造成了巨大的创伤,甚至一度将伊朗推向了万劫不复的边缘。
1722年,沙俄前锋到达高加索地区并夺走阿塞拜疆,彼时的波斯帝国因内乱而无力阻挡,只能在奥斯曼帝国的斡旋下与沙俄在1723年签订了《沙伊条约》,割让了阿塞拜疆和北高加索地区。
随后,伊朗很快夺回失地,但沙俄则卷土重来,在1804年再度进攻高加索。由于拿破仑的鼓动,伊朗坚决抵抗,但终因实力不济,不在1813年与沙俄签订《古里斯坦和约》,再度割让格鲁吉亚、达吉斯坦等领土。
1825年,伊朗在英国的支持下大举北伐,企图收复失地,他很快遭到了沙俄的反杀。1828年,在英国的斡旋下,伊朗与沙俄签订了更加屈辱的《土库曼查伊和约》,将阿拉斯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划归沙俄,这里也意味着伊朗彻底失去高加索地区,综合国力更加一蹶不振。
高加索的易主,为沙俄入侵伊朗腹地打开了大门,随后伊朗北部笼罩在沙俄的阴影之下。
为了避免伊朗彻底被沙俄鲸吞,英国在完成了对南亚次大陆的殖民,以及撕裂了阿富汗后,也加紧了对伊朗的蚕食。随后英俄两国在1907年划分了在伊朗的势力范围,沙俄分走了伊朗北部的79万平方公里,英国则得到了伊朗东南部的35万平方公里地区,留给伊朗的只剩下一条窄窄的中间缓冲地带,与列强瓜分清朝的局面相比不遑多让,伊朗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被列强啃食的悲惨遭遇,让伊朗痛定思痛,并开始了自强不息的救亡图存。
1921年,在英国的支持下,军官礼萨汗发动政变并建立巴列维王朝。本来英国想利用巴列维王朝这个傀儡驱逐俄国势力,但巴列维对同为殖民者的英国并无更多好感,所以伊朗更希望利用纳粹德国的势力对抗英苏。
二战爆发后,为了防止伊朗落入纳粹德国之手,英苏两国在1941年8月再度从南北两个方向瓜分伊朗,并推翻老巴列维统治,扶持小巴列维上位。
二战结束后,英国撤军,苏联则迟迟不走,甚至想要扶持傀儡政权撕裂伊朗,这激起了美国等西方阵营的强烈愤慨。最终美国以原子弹相威胁,苏联才在1946年铩羽而归。
由于英苏两国的疯狂侵略,再加上美国的救命之恩,所以小巴列维很快成为美国的铁粉,伊朗也成为美国在中东的重要棋子。
不过,在中东的一亩三分地,除了伊朗,美国还养了以色列这条鲶鱼。作为伊斯兰世界的宿敌,以色列当然也和伊朗不共戴天,时至今日伊朗依然以消灭以色列作为自己外交目标之一。
除了以色列,因为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国随即在1974年建立了美元石油霸权,而美元石油霸权的建立,靠的是对沙特阿拉伯等产油国的笼络。虽然同属伊斯兰世界,但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剑拔弩张,同样令双方累觉不爱,所以伊朗对美国越来越不满。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民生问题的失败,由于小巴列维追随西方在国内推行“白色革命”,结果非但没能带领伊朗走向共同富裕,反而扩大了贫富差距,加剧了社会矛盾。
所以,伊朗国内势力风起云涌,终于在1979年2月爆发了伊斯兰革命,霍梅尼成为什叶派穆斯林的精神领袖,伊朗重新回到政教合一的时代。
伊朗的“回归”,不仅仅意味着政体和装束的变动,更意味着着伊朗外交政策的大幅度转弯,伊朗从美国忠实的小跟班迅速蜕变为如假包换的反美斗士。
伊朗的变脸,让苏联一度很高兴,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但霍梅尼表示“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给了苏联狠狠的一巴掌,所以恼羞成怒的苏联也加入到了围堵伊朗的行动。
不过,随着1980年两伊战争的爆发,伊朗和美国的另一个小跟班伊拉克打得热火朝天,为了减轻外交压力开始和苏联缓和关系,不过这种和谐局面也就维持了十多年时间,因为苏联在1991年解体了。
苏联解体后,美国继续坚持在围堵伊朗的的第一线。由于长期的经济制裁,伊朗纵然有同样丰富的石油资源,也难以共同富裕,甚至难以全面小康。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围追堵截,使伊朗被迫“闭关自守”,而伊朗16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8000万人口的市场不足以让伊朗自立自强,所以伊朗经济长期一蹶不振。
再加上伊朗为了应对周边威胁,对人口增长少有控制,所以伊朗经济发展更加困难。
而经历的疲软,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民众的不满以及游行示威的层出不穷。所以伊朗在强硬派总统内贾德于2013年卸任后,开始进入鲁哈尼的温和派时代。
在伊朗不断妥协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对伊朗的制裁也不断放松,2015年美俄中英法德六国还同伊朗签订了《伊核协议》,允许伊朗与其他国家进行石油贸易往来,最后伊朗经济开始腾飞,增幅一度超过10%。
但伊朗作为中东大国,想要的是独立自主的大国地位,尤其对核武器情有独钟,所以伊朗与各国的和谐只是短暂的表面文章。
而美国也在2018年以《伊核协议》并未限制出伊朗为由退出了《伊核协议》,再度开始了对伊朗的围追堵截,于是伊朗经济再度急刹车,国内矛盾也愈演愈烈。
再加上鲁哈尼政府在面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挑衅时表现得过于温和,也就是软弱,这更让自尊心强烈的伊朗民众怒不可遏。
所以鲁哈尼及温和派的失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过强硬就能为伊朗带来柳暗花明吗?静夜史认为不可置否,因为内贾德已经证明,伊朗问题的本质,不是温和派或者强硬派的更迭,毕竟两者背后都有精神领袖哈梅内伊的谋篇布局,说白了这两派就是哈梅内伊的左右手之争,本质上是一回事。
伊朗问题的核心,在外部环境,在美国的围追堵截。只要美元石油霸权屹立不倒,美国的身影就无处不在,伊朗就将永无宁日。
所以伊朗虽然体量中等,但为了应对美国威胁的。在短期内难以拥核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其他大国。
虽然俄罗斯早已饥渴难耐,但伊朗却敬而远之。因为除了不堪回首的历史恩怨,今天的俄罗斯在产业上也与伊朗存在竞争,毕竟都是石油富国;更重要的是,一直以来,伊朗一直有重返中亚从而增加抗美纵深的想法,毕竟中亚自古以来就深受波斯影响。但中亚长期被俄罗斯视为后花园,所以俄伊必然因中亚而矛盾丛生。
在俄罗斯难以指望的情况下,中国似乎成了伊朗最后的希望,毕竟两国没有领土纷争,而且还有巨大的石油贸易。
但在伊朗拥核问题上,我们也奉行核不扩散原则,而且因距离较远,对于伊朗的威胁也必然远水不解近渴。
所以伊朗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但问题是,无论温和还是强硬,伊朗的外部环境都险象环生;无论有核还是无核,伊朗的经济都难以一鸣惊人。
自力更生向来代价沉重,但愿伊朗的未来能够柳暗花明。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