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部答新京报:已基本建成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

应急管理部答新京报:已基本建成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

00:00
03:02

在5月8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相关负责人回答新京报记者提问表示,我国已基本建成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其中,国家级综合库已经存储超过17亿条各类风险数据。

2020年5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普查的时间基线是2020年12月31日。去年2月15日,本次普查调查成果发布。今天,国新办再次举行新闻发布会,进一步介绍本次普查的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情况、成果及应用情况。

此次普查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立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数据库都包括哪些内容?对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有何作用?

应急管理部综合减灾和改革协调司司长吕红频介绍,目前数据库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整个数据库由1个国家级综合库、10个国家级行业库和31个省级数据库构成,基本做到了“技术标准统一、分类分级管理、纵向横向联通、共建共享共用”。

数据库的数据资源涵盖了23种致灾因子数据、27种承灾体数据以及灾害风险评估、风险区划、防治区划成果数据等。一些地方和行业结合工作实际,扩充了包括实况气象信息、水文信息、地震信息等在内的常态化业务数据。其中,国家级综合库已经存储超过17亿条各类风险数据。

数据应用以“服务业务”为导向。“比如,一旦发生重大地震,我们可以立即调取震区相关数据”,“快速形成报告,支持抢险救援决策”,吕红频介绍,这些数据包括人口密度、房屋建筑结构、水库、化工厂、矿山、医院、应急避难场所以及当地和周边救援力量、救灾物资储备、交通设施等。

此外,数据还将被加工处理形成多样化产品,按一定渠道提供给科研教学工作者和社会公众使用。

吕红频表示,下一步,将根据情况变化,开展常态化数据更新,强化数据共享应用。同时,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做好数据挖掘,形成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服务产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