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藏经0001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九

读大藏经0001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九

00:00
57:53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一〇)第二分十上经第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鸯伽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诣瞻婆城,止宿伽伽池侧。


  以十五日月满时,世尊在露地坐,大众围绕,竟夜说法,告舍利弗:“今者四方诸比丘集,皆各精勤,捐除眠睡,欲闻说法,吾患背痛,欲小止息,卿今可为诸比丘说法。”


  时,舍利弗受佛教已,尔时世尊即四牒僧伽梨,偃右胁卧如师子,累足而卧。


  尔时,耆年舍利弗告诸比丘:“今我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舍利弗告诸比丘:“有十上法,除众结缚,得至泥洹,尽于苦际,又能具足五百五十法,今当分别,汝等善听。


诸比丘!有一成法、一修法、一觉法、一灭法、一退法、一增法、一难解法、一生法、一知法、一证法。云何一成法?谓于诸善法能不放逸。云何一修法?谓常自念身。云何一觉法?谓有漏触。云何一灭法?谓是我慢。云何一退法?谓不恶露观。云何一增法?谓恶露观。云何一难解法?谓无间定。云何一生法?谓有漏解脱。云何一知法?谓诸众生皆仰食存。云何一证法?谓无碍心解脱。


  “又有二成法、二修法、二觉法、二灭法、二退法、二增法、二难解法、二生法、二知法、二证法。云何二成法?谓知惭、知愧。云何二修法?谓止与观。云何二觉法?谓名与色。云何二灭法?谓无明、爱。云何二退法?谓毁戒、破见。云何二增法?戒具、见具。云何二难解法?有因有缘,众生生垢;有因有缘,众生得净。云何二生法?尽智、无生智。云何二知法?谓是处、非处。云何二证法?谓明与解脱。


  “又有三成法、三修法、三觉法、三灭法、三退法、三增法、三难解法、三生法、三知法、三证法。

云何三成法?一者亲近善友,二者耳闻法音,三者法法成就。

云何三修法?谓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

云何三觉法?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云何三灭法?谓三爱:欲爱、有爱、无有爱。

云何三退法?谓三不善根:贪不善根、恚不善根、痴不善根。

云何三增法?谓三善根:无贪善根、无恚善根、无痴善根。

云何三难解法?谓三难解:贤圣难解、闻法难解、如来难解。

云何三生法?谓三相:息止相、精进相、舍离相。

云何三知法?谓三出要界:欲出要至色界,色界出要至无色界;舍离一切诸有为法,彼名为尽。

云何三证法?谓三明:宿命智、天眼智、漏尽智。

诸比丘!是为三十法,如实无虚,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四成法、四修法、四觉法、四灭法、四退法、四增法、四难解法、四生法、四知法、四证法。

云何四成法?谓四轮法:一者住中国,二者近善友,三者自谨慎,四者宿植善本。

云何四修法?谓四念处:比丘内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内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

云何四觉法?谓四食:抟食、触食、念食、识食。

云何四灭法?谓四受:欲受、我受、戒受、见受。


  “云何四退法?谓四扼:欲扼、有扼、见扼、无明扼。

云何四增法?谓四无扼:无欲扼、无有扼、无见扼、无无明扼。

云何四难解法?谓有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云何四生法?谓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知他心智。

云何四知法?谓四辩才:法辩、义辩、辞辩、应辩。

云何四证法?谓四沙门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诸比丘!是为四十法,如实无虚,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五成法、五修法、五觉法、五灭法、五退法、五增法、五难解法、五生法、五知法、五证法。

云何五成法?谓五灭尽枝:一者信佛、如来、至真,十号具足;二者无病,身常安隐;三者质直无有谀谄,直趣如来涅槃径路;四者专心不乱,讽诵不忘;五者善于观察法之起灭,以贤圣行尽于苦本。

云何五修法?谓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云何五觉法?谓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云何五灭法?谓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眠睡盖、掉戏盖、疑盖。

云何五退法?谓五心碍结:一者比丘疑佛,疑佛已,则不亲近,不亲近已,则不恭敬,是为初心碍结;

又比丘于法、于众、于戒,有穿漏行、不真正行、为污染行,不亲近戒,亦不恭敬,是为四心碍结;

又复比丘于梵行人生恶向心,心不喜乐,以粗恶言而毁骂之,是为五心碍结。

云何五增法?谓五喜本:一悦、二念、三、四乐、五定。

猗:[yī] 增长、美好盛大的样子)


  “云何五难解法?谓五解脱入:若比丘精勤不懈,乐闲静处,专念一心,未解得解,未尽得尽,未安得安。何谓五?若比丘闻佛说法,或闻梵行者说,或闻师长说,思惟观察,分别法义,心得欢喜,得欢喜已,便得法爱,得法爱已,身心安隐,身心安隐已,则得禅定,得禅定已,得如实智,是为初解脱入。于是,比丘闻法欢喜,受持讽诵,亦复欢喜,为他人说,亦复欢喜,思惟分别,亦复欢喜,于法得定,亦复如是。


  “云何五生法?谓贤圣五智定:一者修三昧现乐后乐,生内外智。二者贤圣无爱,生内外智。三者诸佛贤圣之所修行,生内外智。四者猗寂灭相,独而无侣,而生内外智。五者于三昧一心入、一心起,生内外智。


云何五知法?谓五出要界:一者比丘于欲不乐、不念,亦不亲近,但念出要,乐于远离,亲近不怠,其心调柔,出要离欲,因欲起漏亦尽舍灭,而得解脱,是为欲出要,瞋恚出要、嫉妒出要、色出要、身见出要,亦复如是。


云何五证法?谓五无学聚:无学戒聚、定聚、慧聚、解脱聚、解脱知见聚,是为五十法。如实无虚,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六成法、六修法、六觉法、六灭法、六退法、六增法、六难解法、六生法、六知法、六证法。


云何六成法?谓六重法:若有比丘修六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无杂。云何六?于是,比丘身常行慈,敬梵行者,住仁爱心,名曰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无杂。

复次,比丘口慈、意慈,以法得养及钵中余,与人共之,不怀彼此。

复次,比丘圣所行戒,不犯不毁,无有染污,智者所称,善具足持,成就定意。

复次,比丘成就贤圣出要,平等尽苦,正见及诸梵行,是名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不杂。


  “云何六修法?谓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云何六觉法?谓六内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


云何六灭法?谓六爱:色爱、声爱、香、味、触、法爱。

云何六退法?谓六不敬法: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不敬定、不敬父母。

云何六增法?谓六敬法:敬佛、敬法、敬僧、敬戒、敬定、敬父母。

云何六难解法?谓六无上:见无上、闻无上、利养无上、戒无上、恭敬无上、念无上。云何六生法?

谓六等法:于是,比丘眼见色无忧无喜,住舍专念,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不喜不忧,住舍专念。


  “云何六知法?谓六出要界:若比丘作是言:‘我修慈心,更生瞋恚。’余比丘言:‘汝勿作此言,勿谤如来,如来不作是说,欲使修慈解脱更生瞋恚者,无有是处。佛言:除瞋恚已,然后得慈。’

若比丘言:‘我行悲解脱,生憎嫉心;行喜解脱,生忧恼心;行舍解脱,生憎爱心;行无我行,生狐疑心;行无想行,生众乱想。’亦复如是。


云何六证法?谓六神通:一者神足通证,二者天耳通证,三者知他心通证,四者宿命通证,五者天眼通证,六者漏尽通证。是为六十法。诸比丘!如实无虚,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七成法、七修法、七觉法、七灭法、七退法、七增法、七难解法、七生法、七知法、七证法。云何七成法?谓七财: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慧财,为七财。云何七修法?谓七觉意。于是,比丘修念觉意,依无欲、依寂灭、依远离;修法、修精进、修喜、修猗、修定、修舍,依无欲、依寂灭、依远离。


  “云何七觉法?谓七识住处:若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识住。复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识住。复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识住。复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识住。或有众生,空处住,是五识住,或识处住,是六识住。或不用处住,是七识住。云何七灭法?谓七使法:欲爱使、有爱使、见使、慢使、瞋恚使、无明使、疑使。


  “云何七退法?谓七非法:是比丘无信、无惭、无愧、少闻、懈堕、多忘、无智。

云何七增法?谓七正法:于是,比丘有信、有惭、有愧、多闻、不懈堕、强记、有智。

云何七难解法?谓七正善法:于是,比丘好义、好法、好知时、好知足、好自摄、好集众、好分别人。

云何七生法?谓七想:不净想、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


  “云何七知法?谓七勤:勤于戒行、勤灭贪欲、勤破邪见、勤于多闻、勤于精进、勤于正念、勤于禅定。

云何七证法?谓七漏尽力:于是,漏尽比丘于一切诸苦、集、灭、味、过、出要,如实知见。观欲如火坑,亦如刀剑,知欲见欲,不贪于欲,心不住欲。漏尽比丘逆顺观察,如实觉知,如实见已,世间贪嫉、恶不善法,不漏不起,修四念处,多修多行,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多修多行。诸比丘!是为七十法,如实不虚,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八成法、八修法、八觉法、八灭法、八退法、八增法、八难解法、八生法、八知法、八证法。

云何八成法?谓八因缘:不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云何为八?于是,比丘依世尊住,或依师长,或依智慧梵行者住,生惭愧心,有爱有敬,是谓初因缘,未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

复次,依世尊住,随时请问,此法云何?义何所趣?时,诸尊长即为开演甚深义理,是为二因缘。

既闻法已,身心乐静,是为三因缘。

既乐静已,不为遮道无益杂论,彼到众中,或自说法,或请他说,犹复不舍贤圣默然,是为四因缘。

多闻广博,守持不忘,诸法深奥,上中下善,义味谛诚,梵行具足,闻已入心,见不流动,是为五因缘。

修习精勤,灭恶增善,勉力堪任,不舍斯法,是为六因缘。

有以智慧知起灭法,贤圣所趣,能尽苦际,是为七因缘。

观五受阴,生相、灭相,此色、色集、色灭,此受、想、行、识,识集、识灭,是为八因缘。未得梵行而有智,得梵行已智增多。


  “云何八修法?谓贤圣八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云何八觉法?谓世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云何八灭法?谓八邪: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云何八退法?谓八懈怠法,何谓八懈怠?比丘乞食不得食,便作是念:‘我于今日下村乞食不得,身体疲极,不能堪任坐禅、经行,今宜卧息。’懈怠比丘即便卧息,不肯精勤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是为初懈怠。

懈怠比丘得食既足,复作是念:‘我朝入村乞食,得食过足,身体沉重,不能堪任坐禅、经行,今宜寝息。’懈怠比丘即便寝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

懈怠比丘设少执事,便作是念:‘我今日执事,身体疲极,不能堪任坐禅、经行,今宜寝息。’懈怠比丘即便寝息。

懈怠比丘设欲执事,便作是念:‘明当执事,必有疲极,今者不得坐禅、经行,当豫卧息。’懈怠比丘即便卧息。

懈怠比丘设少行来,便作是念:‘我朝行来,身体疲极,不能堪任坐禅、经行,我今宜当卧息。’懈怠比丘即便卧息。

懈怠比丘设欲少行,便作是念:‘我明当行,必有疲极,今者不得坐禅、经行,当豫寝息。’懈怠比丘即寻寝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是为六懈怠比丘。

设遇小患,便作是念:‘我得重病,困笃羸瘦,不能堪任坐禅、经行,当须寝息。’懈怠比丘即寻寝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

懈怠比丘所患已差,复作是念:‘我病差未久,身体羸瘦,不能堪任坐禅、经行,宜自寝息。’懈怠比丘即寻寝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

云何八增法?谓八不怠。


  “云何八精进?比丘入村乞食,不得食还,即作是念:‘我身体轻便,少于睡眠,宜可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便精进,是为初精进比丘。

乞食得足,便作是念:‘我今入村,乞食饱满,气力充足,宜勤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寻精进。

精进比丘设有执事,便作是念:‘我向执事,废我行道,今宜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寻精进。

精进比丘设欲执事,便作是念:‘明当执事,废我行道,今宜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便精进。

精进比丘设有行来,便作是念:‘我朝行来,废我行道,今宜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寻精进。

精进比丘设欲行来,便作是念:‘我明当行,废我行道,今宜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便精进。

精进比丘设遇患时,便作是念:‘我得重病或能命终,今宜精进。’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便精进。

精进比丘患得小差,复作是念:‘我病初差,或更增动,废我行道,今宜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便精进坐禅、经行,是为八精进。

(八懈怠法和八精进法,都是一念之间的差别。懈怠者,什么都是懈怠的借口,反过来,精进者,什么都是精进的理由!)


  “云何八难解法?谓八不闲妨修梵行。云何八?如来、至真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有人生地狱中,是为不闲处,不得修梵行。

如来、至真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而有众生在畜生中、饿鬼中、长寿天中、边地无识,无佛法处,是为不闲处,不得修梵行。

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或有众生生于中国,而有邪见,怀颠倒心,恶行成就,必入地狱,是为不闲处,不得修梵行。

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或有众生生于中国,聋、盲、喑、哑不得闻法,修行梵行,是为不闲。

如来、至真、等正觉不出世间,无有能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而有众生生于中国,彼诸根具足,堪受圣教,而不值佛,不得修行梵行,是为八不闲。

(这里因为聋、盲、喑、哑各算作一种,所以总数仍是八不闲。闲这里可以解释为机会的意思。也就是在这八种情况下,没有机会听闻佛法。)


  “云何八生法?谓八大人觉:道当少欲,多欲非道;道当知足,无厌非道;道当闲静,乐众非道;道当自守,戏笑非道;道当精进,懈怠非道;道当专念,多忘非道;道当定意,乱意非道;道当智慧,愚痴非道。


云何八知法?谓八除入: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若好若丑,常观常念,是为初除入。

内有色想,观外色无量,若好若丑,常观常念,是为二除入。

内无色想,外观色少,若好若丑,常观常念,是为三除入

内无色想,外观色无量,若好若丑,常观常念,是为四除入。

内无色想,外观色青,青色、青光、青见,譬如青莲华,亦如青波罗衣,纯一青色、青光、青见,作如是想,常观常念,是为五除入。

内无色想,外观色黄,黄色、黄光、黄见,譬如黄华、黄波罗衣,黄色、黄光、黄见,常念常观,作如是想,是为六除入。

内无色想,观外色赤,赤色、赤光、赤见,譬如赤华、赤波罗衣,纯一赤色、赤光、赤见,常观常念,作如是想,是为七除入。

内无色想,外观色白,白色、白光、白见,譬如白华、白波罗衣,纯一白色、白光、白见,常观常念,作如是想,是为八除入。

(这是八种观想方法?)


  “云何八证法?谓八解脱:色观色,一解脱。

内无色想,观外色,二解脱。

净解脱,三解脱。

度色想,灭瞋恚想,住空处,四解脱。

度空处,住识处,五解脱。

度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脱。

度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脱。

度有想无想处,住想知灭,八解脱。

诸比丘!是为八十法,如实无虚,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九成法、九修法、九觉法、九灭法、九退法、九增法、九难解法、九生法、九知法、九证法。云何九成法?谓九净灭枝法:戒净灭枝、心净灭枝、见净灭枝、度疑净灭枝、分别净灭枝、道净灭枝、除净灭枝、无欲净灭枝、解脱净灭枝。云何九修法?谓九喜本:一喜,二爱,三悦,四乐,五定,六如实知,七除舍,八无欲,九解脱。


  “云何九觉法?谓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众生居。或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众生居。或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众生居。或有众生,无想无所觉知,无想天是,是五众生居。复有众生,空处住,是六众生居。复有众生,识处住,是七众生居。复有众生,不用处住,是八众生居。复有众生,住有想无想处,是九众生居。

(按:这个是指众生的九种不同的思维状态?)


  “云何九灭法?谓九爱本:因爱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着,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护。


云何九退法?谓九恼法:有人已侵恼我,今侵恼我,当侵恼我;我所爱者,已侵恼,今侵恼,当侵恼;我所憎者,已爱敬,今爱敬,当爱敬。(按:这里爱敬应改为侵恼,否则文义不通)

云何九增法?谓无恼:彼已侵我,我恼何益?已不生恼,今不生恼,当不生恼;我所爱者,彼已侵恼,我恼何益?已不生恼,今不生恼,当不生恼;我所憎者,彼已爱敬(按:这里应该是彼已侵恼,否则文义不通),我恼何益?已不生恼,今不生恼,当不生恼。

(按:九退和九增,是两种思维方式。九退是九种容易生起烦恼、退失道心的思维方式。九增则相反。因为前者是用的执着实有的思维方式,后者用的是三心不可得的思维方式。)


  “云何九难解法?谓九梵行:若比丘有信而不持戒,则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而不多闻,则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不能说法,则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不能养众,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不能于大众中广演法言,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于大众广演法言,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在大众广演法言,而不得四禅,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于大众广演法言,又得四禅,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多闻,能说法、能养众,在大众中广演法言,又得四禅,不于八解脱逆顺游行,则梵行不具;有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于大众中广演法言,具足四禅,于八解脱逆顺游行,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在大众中广演法言,得四禅,于八解脱逆顺游行,然不能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在大众广演法言,成就四禅,于八解脱逆顺游行,舍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则梵行具足。

(按:其实就是最后一句话,只不过使用递进的方式来一层一层地说。)


  “云何九生法?谓九想:不净想、观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尽想、无欲想。

(按:尽想估计就是慧律法师讲的,无论什么事,就问一句,so what!)


云何九知法?谓九异法:生果异、因果异。生触异、因触异。生受异、因受异。生想异、因想异。生集异、因集异。生欲异、因欲异。生利异、因利异。生求异、因求异。生烦恼异、因烦恼异。


云何九证法?谓九尽:若入初禅,则声刺灭。入第二禅,则觉观刺灭。入第三禅,则喜刺灭。入第四禅,则出入息刺灭。入空处,则色想刺灭。入识处,则空想刺灭。入不用处,则识想刺灭。入有想无想处,则不用想刺灭。入灭尽定,则想受刺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