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15)-(16)
⑮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⑯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贡问了孔夫子一句话,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文子为什么被称呼为文呢?首先我们讲文,文是谥号,谥号是始于西周中后期的,那个时候人们为了鼓励美的德行,发扬好的品德,所以在人去世之后,根据他一生的行为和品德,给与谥号。
在周朝的时候称为天子,在后期称为帝王,天子、帝王、诸侯、大夫、大臣,这些人在去世之后,人们都会根据他的功绩,和他自己的品行和所擅长的事情给予谥号。那么到了西周的后期,周孝王以后出过专门的谥法,谥法当中有明文规定,做到了什么样子、达到了什么规定,是可以给什么样的谥号的。
比如说我们经常听到的,文、成、康、定、武,这都是好的谥号,是赞扬人的美德的。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文呢?比如说才能、道德、勤学,这几方面比较优的,都可以被评为文。成,是安民立政的,做了很多利益人民的政绩、功绩,所以谥号可以称为成,比如说周成王。
定,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定呢?追补前过,安定人心的,比如说做了君王,或者做了大臣,可以追补过去的君主和大臣,所犯过的过错来补过,并且安定人心,这样的人谥号会被称为定。比如说我们《论语》当中所提到的鲁定公。
还有谥号广,能闻能行,不但学到、闻到很多,并且能去身体力行,这样的人谥号被称为广。还有景,比如说景公,景是有宏图大愿的人,谥号会被称为景。
最开始的时候,谥号只有好的,只有美的,只有善的,是因为要发扬这些真、善、美的品德。那么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还有很多不好的谥号,是为了警醒人们。比如说厉,厉害的厉,杀戮无辜就会被评为厉。
比如说灵,为政不勤就会被称为灵,我们《论语》当中学过卫灵公,为政是不勤的,不做有利于人民的事情,是荒淫无道,这个时候就会被评为灵公。还有表示同情的,我们经常提到的哀公,鲁哀公,是表示同情的,自己手里没有政权,做事情无能为力,所以叫哀公。
帝王的谥号,通常是由礼官,根据这一生的功绩来评定的,而诸侯、大夫、大臣,是朝廷评定所给的谥号。到了明清时代就有礼部,礼部会根据一生的功绩,给皇帝以谥号。
随着历史演变的发展,后期就有了私谥。比如说有很多的文人墨客,自己在某一个圈子之内,就会有私谥。比如说在诗人的圈子,在画家的圈子,这个时候就会有自己自称的谥号,或者别人给予的谥号,所以就变成了私谥。
我们介绍完谥号,再来看这句话,子贡为何会有此疑问?注意,这里是疑问,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为什么他可以被称为文呢?这其中是有疑问的,为何会有疑问呢?有史料记载,孔文子在品德上是有所失的,有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曾经攻打过国君,这叫以下乱上;第二件事情,随意嫁女,也是有违礼的,所以有这两个过失,就有此疑问,为什么他还可以被称为文呢?
我们刚才有介绍过,最开始的谥号是为了隐恶而扬善、弘扬美的品性,所以某一个人即使有不足的地方,即使有所缺失的地方,会根据好的品行,同样也会有谥号,是为了隐恶扬善,弘扬好的品德。
这个时候孔子有所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快速的,反应很快,反应很快是聪明的一种表现,聪明还不够。“敏而好学”,很聪明,反应很快,很有悟性,并且又很好学。这一点其实不容易做到,有的人很聪明,但是聪明的人往往又不肯学,不好学,靠着自己的聪明而不勤奋。所以我们这里来看孔文子的优点,既聪明又勤奋努力地去学习。
“不耻下问”,下,什么叫下呢?比我们地位低的人,不如我们的人,比我们贫穷的人,年龄不如我们的人,资历不如我们的人,这都称为下。所以不耻下问的“下”很重要,又聪明,又好学,又能不耻下问,这个人内心是有修养的,并且很懂得谦逊的。
所以我们可以试想一下,通常聪明的人不勤奋,又聪明又勤奋地去学习的人,还能做到不傲慢,有谦虚的态度,可以不耻下问,去问那些年龄不如我们大的人,资历不如我们的人,不如我们有地位的人,这个很了不起的。所以我们如果能做到这两句话,就是一个饱学之士,并且是一个谦谦君子。
我们再来讲这个耻字,为什么往下问的时候,会觉得耻呢?就是没有懂得谦逊。《论语》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我们深刻地意识到这句话,并且去践行这句话,又何来耻呢?
我们学过“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入太庙,每一件事情都会去问,是因为内心存着恭敬,当我们内心有恭敬的态度的时候,哪有什么是不能问的?哪有什么人是不能问的?又何来耻呢?所以一个人好问好察的时候,才能不停地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去吸收更多的智慧。
人人都有优点,甚至我们和万事万物都可以去学习的。比如说我们看到这个杯子,也可以和杯子学习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杯子是空的,它是空的,所以才有用,才能装更多的水,这不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对象吗?
不光《论语》在讲,“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道德经》也同样讲这样的道理,“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那么善于学习的人,在某一方面有优点的人,是不善于人的老师。善于的人和什么去学习?和不善于的那些人去学习,因为他是我们成长的资粮。
举个例子,我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我们和不善于学习的人,难道不可以去学习吗?他也是我们成长的资粮,比如说我们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善于观察,我们看到别人的痛苦和烦恼,难道他不是我们学习的资粮,不是我们成长的资粮吗?
比如说我看到了他的烦恼,我知道了很多人烦恼的根源,我看到了他有很多不好的行为,我看到了这一类型的人,代表着这样的行为,他都可以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资粮。
所以我们是可以以万事万物为师的,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都可以拿来让我们学习。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思维,有了这样的智慧,何来耻呢?又何来下呢?无上、无下、无耻,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光问,还懂得去察,好问好察,这是一个人成长的核心所在。
我们经常提到两个词,学、问,一个学,一个问,缺一不可。如果我们只有学,就是被动的。可是我们要问的时候,是主动地去学习的,我们懂得去观察的时候,是主动地去学习的,所以学、问、行,我们把它融合在一起,不停地通过学、通过问、通过观察,自己再去践行,这个时候我们的智慧才会得以增长,我们才能了解更多道的规律。
“子谓子产”,孔夫子说到子产的时候。“有君子之道四焉”,说子产这个人身上有四个特点,是符合君子之道的。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子产,郑国的大夫,从政二十二年,世家。他是郑穆公之孙,他的父亲是郑国的公子。公子的父亲是上一任的诸侯国的国君,如果有长子,做了诸侯国的国君,继任,其他的兄弟就是公子。
子产是一位非常有才华之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孔夫子是非常赞叹子产其人的,子产在春秋时期有很多的故事,如果对子产感兴趣的人,可以去学习和了解。这里面孔夫子提到了,子产身上有四个地方,四个特点,是符合君子之道的。那么子产身上,还有很多其它的优点,其它的长处,而这里也只是列举了四个优点。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其行己也恭”,何为行己?就是我们自我修养,修正自己,称为行己,对自己的行为是有约束的。“行己也恭”,恭是一个人的内在,是谦逊的态度,我们称为恭。
“其事上也敬”,因为子产是郑国的大夫,所以他所做的事情,首先是事上的,事上就是对自己的君主。他事上是敬的,何为敬?认真谨慎的行为和态度,称为敬。
“恭敬”二字一内一外,内在的谦逊的态度称为恭;外在的,认真的,严谨的行为,敬畏的行为,我们称为敬。一内一外,缺一不可,而我们现在讲到恭敬这个词,通常都理解为同样的意思,实则不然,我们只有内在是有恭的,有谦逊的这种态度,我们外在的行为才有可能变得敬,我们对事情才有可能变得敬。
《论语》当中还有一句话讲,“恭而无礼则劳”,同样一内一外,恭是内在的谦逊的态度,礼是外在的行为和表现形式。如果我们内在只有谦逊的态度、谦和的态度,外在是没有礼的,结果也是徒劳的。就好比是我们内在,是有谦逊的态度的,可是我们表现出来的行为,是没有尊敬的,是没有敬畏的,就是徒劳的,我们自己也会觉得很累,并且对于那件事情的结果,也是徒劳的。
所以只有我们内在是有恭的,是有谦逊的态度,外在又是有敬的,又是有礼的。所以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别人看上去才是舒服的,才能达到我们要做事情的效果。
那么“恭而无礼则劳”,同样,如果我们只有外在的礼,只有外在表现出来的敬,但是你内在没有恭,不是发自内心的,没有谦逊的态度,你表现出来的礼别人一看到就是假的。“诚于中,形于外”,所以恭敬二字缺一不可。
“其养民也惠”,对待民众,是惠的。何为惠?给他人实惠,利益他人称为惠。所以我们看子产其人,对待民众,都是在想着利益他人的。子产在从政二十二年的过程当中,做了很多利民的政策。比如说田制改革,当时在郑国有很多贵族,占有了大量的田地,而子产去改革,把贵族的田地拿出来,分给民众,所以让很多百姓得到了利益,得到了实惠。
“其使民也义”,他用百姓的时候是讲义的。何为义?义者,宜也,都是讲合适的事宜,合适的时机。因为在古代,需要特别在意的一件事情,叫做用民以时,用百姓的时候,必须要在合适的时机,在合适的时间。
比如说在农忙的时候,是不可以用民众的,否则必生怨气,并且使用民众的时候,要合时宜,合情、合义、合理,所以义就是合适的,适度的。同样,这句话到了我们现在也适用,无论我们在做生意,还是在一个企业,在一个团队当中,都一样是的。
我们看看,我们给没给百姓、给他人带来实惠,我们有没有去利益他人,我们在用人的时候,是不是讲究合情,合义,合理的,是不是都可以用到适度。我们用《大学》开篇来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儒家文化其实就讲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明明德,就是内修的过程。一件事情就是亲民,要去帮助他人。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这就是内修。所以恭敬这两个字,实则就是在明明德。“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个都是在亲民。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每一个大人,每一个学习的人,每一个有志之士,其实就这两件事情,明明德,亲民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学习儒家文化,一生都要去践行的。
我们来看子产身上这四个优点,其实讲得非常全面,这也是我们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其行己也恭”这是对内,内在的自我修养。“其事上也敬”这是对外在,对处上位的人,对于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尊敬的,认真的,严谨的,同时这里又讲了对于上和对于下。“其事上也敬”,讲的是对处上位的人。
所以无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在我们的工作当中,在我们的生意当中,都会有处上位的人,即使我们是做老板的,我们上还有国家,上还有我们的客户,上还有我们的父母,所以我们对上位,要尊敬的,讲话做事情要认真,严谨,负责的。
同时还有处下位,“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都是对于处下位的人,无论我们对我们的员工,对我们的孩子,对我们的朋友,对我们的同事,只要我们有用到对方的时候,都要讲一个义字,都要看是不是合时宜的,是不是合情理的。
比如说我想找一个朋友帮忙,帮我做一件事情,那我需要思考这个时间段,他合不合适,他是否方便,会不会影响他的事情,这都是内在有仁德的体现。
所以这句话又讲了内在的自我修养,行己也恭,我们在修正自己的时候,一定是谦逊的态度,不停地自我约束,让自己变得更有仁爱之心,更有仁德。对于处上位的人,我们要心怀敬畏;对于处下位的人,我们要讲时宜,要讲惠,要懂得利益他人,站在对方的角度和需求,去思考问题,如此就是君子之风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