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教你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精华笔记
一、什么是社会影响和态度系统
1. 社会影响是怎么发生的?
社会影响可以发生在各种情境中。给朋友打气,向新认识的人示好,属于最个体化的影响情境——人际情境,通常是一对一的沟通。社会影响也可以发生在说服领域,和人际情境的区别是,影响者试图同时影响很多人,比如一个人通过演讲说服观众。还有一种情境发生在大众传媒领域,比如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把信息传递给世界各地的人。
2. 什么是态度系统?
态度是我们对某个特定目标的评价性倾向,比如我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推崇什么,反感什么。即使影响并没有立刻改变行为,也可能改变信念或态度,为以后的行为改变奠定基础。当一件事物出现时,我们会产生五种反应,分别是行为、行为意向、认知、情感反应和态度,这五种反应联系非常紧密,而态度是这个系统的整体概括,所以作者把这个系统叫做态度系统。
二、态度系统如何发挥作用
影响途径1:直接影响行为。
举个例子,你有个同事,特别喜欢迟到,公司对迟到没什么惩罚,主管说了他很多次也没什么用。从某一天开始,公司调整了奖金的发放制度,每个月迟到的次数不能超过两次,不然就拿不到奖金。之后,这位同事每天早上都准时打卡。然而,虽然在行为上,他因为想拿奖金而做出了改变,但在态度上,他并不会突然喜欢准时上班这件事。
工具性学习:
在不改变态度、信念或情感的情况下,态度也可以影响行为。社会学习理论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工具性学习,也叫操作性学习。当某种行为的结果令人满意时,这种行为就会不断地被重复,最终可能会成为一种习惯。准时上班,可以拿奖金,拿奖金这种结果显然是让人高兴的,所以准时上班这个行为会不断重复发生。
观察性学习:
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他人,间接地学习那些能够带来积极结果的行为,回避带来糟糕后果的行为。当榜样的力量非常强大时,能够对所处的环境产生巨大影响时,观察性学习的作用就会更明显。
社会认可和社会拒绝:
来自他人的看法,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孩子小的时候全靠其他人照顾,被社会接纳意味着能获得安全、食物等有利于生存的资源,这就是一种强化。于是,社会认可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奖赏。而被社会拒绝则是一种惩罚。没有人喜欢遭这种罪,宁可“随大流”,也不愿意被社会拒绝。
从众和服从:
“从众”是指在没有明确要求的情况下,你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目的是为了和其他人的行为保持一致。如果有人对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你虽然自己没有意愿,但还是照做了,那就是另一种现象——服从。
闭门羹和登门槛:
闭门羹技术的具体策略是,先提出一个非常大的请求,这个请求可以很离谱,你知道一定会被拒绝也没关系,因为提出这个请求的目的,就是要让对方当着你的面,砰地一下关上这扇门。在被拒绝时,再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请求,通常对方会答应。而登门槛技术,是先提出一个比较小的请求,对方答应之后,再加码,提出一个比较大的请求。
影响途径2:行为影响态度。
自我归因、自我说服、自我辩解,这三种心理过程都能产生这样的影响,它们的共同点是:关健的影响来自自己,而不是来自外部。
自我归因:内部归因假定这个行为的产生,和他个人的特质相关,而外部归因会把周围情境中的某些因素当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根据计划发生的,有时行为发生时,我们的态度并不明确,这时就需要进行自我归因。自我归因的过程,能塑造我们的态度。
自我说服和角色扮演:
自我说服是一种能改变态度的思考过程,付诸行动,就是角色扮演。在扮演某个角色的过程中,虽然情境是设定好的,但具体怎么说、怎么演是即兴的,也就是说,扮演者自己创造了角色的性格、想法和对情境的反应。在创造形象的过程中,他们相信了自己扮演的角色身上的观念和情绪。
自我辩解:
当一个人体验到了各种“不一致”,就会出现认知失调。比如,抽烟的人有两种失调的认知:第一,“我是抽烟者”,第二,“抽烟会导致肺癌”。这种认知失调驱使抽烟的人进行自我辩解,通过改变态度来减少或者消除认知失调。
影响途径3:说服改变态度。
说服改变行为的四个心理阶段:
首先是让对方接触到信息,比如做广告,要确保目标用户能看到你的广告。第二步是注意到信息,大部分人遇到插播广告的时候,会刷手机或者站起来去倒杯水,根本不会注意到广告的内容。第三步是理解信息,如果受众根本不理解你想要传达的信息,那就很难进行到下一步——接受信息。接受是最难的一步,当我们看到一个新的信息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把这个信息和我们已有的知识、情感和态度联系起来。所以想要让别人接受你的信息,你必须了解他们现在的知识和态度。
怎么让说服的效果持续?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重复。对一个事物的熟悉,会让我们喜欢上它,熟悉感让人觉得舒服,哪怕只是单纯的曝光也会导致喜爱。不过物极必反,曝光也需要适度,如果重复的次数太多,让人们感受到选择的自由受到了威胁,那就可能会引起逆反心理。除了适度曝光和重复,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也会影响信息持续发挥影响力。这两种效应在什么情况下会发挥作用呢?研究显示,在辩论赛后,如果要求观众看完正反方的说法,立刻表达态度,那么,在头脑中更加鲜明的第二条信息可能更具说服力,也就是说,近因效应的作用更大。如果在未来某个时间,比如一周之后再投票表达态度,那么第一条信息的影响力会更大,这是因为第一印象往往能指导未来的思考。
说服的最终目标:让态度转变为行为。
首先,态度必须强烈而清晰,这一点很好理解,如果态度本身就在摇摆,很难付诸行动。其次,态度要能在相关的情境中被激活。比如说,成功的广告常常会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深入人心,当观众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强烈而清晰的态度就会被自动激活。
三、特殊的情形和影响方式
1. 认知保守主义。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人都是认知保守主义者,因为我们的心理会对信息进行选择和解释,只接收那些和我们自己的信念、态度相符合的信息。要影响一个封闭的、很难被改变的人,一种方法是让他们对自己做出解释。比如说,你在准备一个新的产品方案,下次开会时你要向老板汇报,论证这个方案的合理性。你会提前思考方案可能受到哪些质疑、老板可能会问什么问题,这个思考的过程能够让你变得更加客观和开放。另一个策略是考虑对立面。也就是适时地唱反调,提出一些相反的观点。这种策略虽然不一定能改变对方的态度,但是至少防止了态度走向极端,变得不可动摇。
2. 特别容易被洗脑。
容易被说服的人的共同特征是低自尊,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太低,所以很难相信自己的信念和态度是正确的。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比较好的做法是,经常鼓励他们忠于自己的态度,给他们提供一些和态度一致的知识,帮助他们训练如何反驳,总之,要让他们有能力去捍卫自己的立场。
3. 偏见。
太保守顽固和太容易被影响,这两种极端都有可能导致偏见的形成。对于某个群体的带有偏见的认知,就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形成之后,会影响我们对信息的加工。结果就是,带有偏见的头脑不断寻找符合“偏见”的信息,偏见在头脑中越来越牢固。
4. 非语言沟通。
当你和另一个人接触时,你从他那里获得的除言语内容之外的所有信息,都是非语言沟通。非言语信息的传递有两条途径。第一是副语言途径,比如说话时的语速、音高和音量等等,都会影响传达的意思。第二种是可见的途径,包括在沟通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的手势、身体姿态、面部表情、目光的移动等等。我们的非语言行为,可以影响我们的态度和情绪。有研究发现,让参与者在接收某个信息时点头或者摇头,对参与者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习惯了把点头和认同的态度联系起来,把摇头和不认同联系起来。所以,点头这个行为能促进心理上的认同反应,影响我们的态度。
书名:《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
作者:[美] 菲利普·津巴多 / [美] 迈克尔·利佩
撰稿人:蔡粤奇
编辑:阿柑 马云琪 郭琛
主播:石头说话2017
制作:匀绮工作室
监制&运营:郑涵 莫钦然
总编辑:张爽
之前有看过《影响力》这本书,感觉那本书内容比如“登门槛”等技巧,只是这本书的一部分。这本书更系统。
谁予我心安 回复 @听友474452038: 是嘛
远离乌合之众,远离群体,独立思考,尤其在中国
这本书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社会影响力如何发挥作用,我们自己如何有效接受社会影响做好自己
👍
父母老板这样的本身权利掌控不在自己手里,如何能说服他们,是个关键~
你眼中的社会,取决于你的态度
更不要相信所谓国产的所谓人工智能软件,只会使得绝大部分人变成抖音算法的投喂者,可悲
AI小书童 回复 @悦心克己: 小主人的意见小书童都有好好听哟~不过有时我们用不同的思路看问题,也许会有新的启发呢,对不同观点我们也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哟~
特别容易被洗脑的人,容易被说服的人的共同特征是低自尊。
嗯
处于社会网络之中的我们,也离不开受他人的影响。在接受新信息时,我们需要突破,简单与复杂,理性与感性共同构建起的壁垒。让新信息能够激发有意义的思考,是态度改变的关键。很多态度改变,是在我们的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我们能够识别出那些试图施加在你身上的不利影响, 抵制来 自群体的从众压力 ,顺从压力 ,说服压力。同时对身边的人、对有意义的事施加积极的影响。1⃣️通过教育和宣传引导正确的态度2⃣️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进理解和尊重,减少偏见和歧视3⃣️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