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见·土豆妈
你听说过“打烟牌”吗?
这种游戏正在全国各地的小学校园里风靡,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孩子们利用废弃的烟盒,拆下盖子折成一张张长方形的卡片,放在地上轮流拍打。
谁能拍翻地上的烟卡,这张卡片就归谁所有了。
下课后或者放学后,总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孩子,或蹲着或跪着,打得不亦乐乎。
为了能赢对方,他们费尽心思研究出了各种拍打手势,比如蝴蝶拍、蚊子拍,围打法,剪刀手等等。
孩子们开心了,很多家长却坐不住了,各种担忧接踵而至:
“孩子每天翻垃圾桶去找烟牌,太脏了。”
“孩子偷偷拿走大人的香烟盖子,学坏了。”
“孩子玩得太投入了,手都肿了,根本没法写作业了!”
更有甚者,认为这种游戏会启蒙孩子的赌博意识,让孩子对吸烟产生好奇,对游戏上瘾。
父母们一看到孩子玩烟卡,似乎就已经联想到他们小小年纪就吞云吐雾的样子,那这辈子岂不全毁了。
于是,他们不问缘由、不经沟通,果断将孩子们好不容易得到的烟卡通通剪掉,丢进了垃圾桶。
还有父母直接跑去投诉,紧接着就有不少学校发布了“禁止烟卡进校园”的通知。
在评论区里,有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为啥一个爷爷玩过、爸爸玩过,两代人检验都没出问题的游戏,到如今的孩子就不让玩了呢?”
想想真是讽刺,一群玩烟牌长大的人,现在却成了禁止孩子玩烟牌的人。
童年给我们带来无限欢乐的东西,如今成为父母了,却将它视作了洪水猛兽。
02
一位网友回忆,自己小时候几乎人人书包里都有一摞卡片。
每逢下课后,小伙伴们就找个空地围成一团,每个人掏出来的时候,都带着那种神秘又得意地笑,就像要掏出什么秘密武器一般。
什么烟盒、纸盒、火柴盒、包装盒、各种糖纸,全都能用来打。
大家你出一张,我出一张,卷起袖子,趴在地上,使出全身力气去扇。为了得到一张心仪的卡片,手都能拍肿了。
每天晚上回到家,手上是黑乎乎的,脸上也是一道道黑印子。
网友说,自己当初为了能找着烟盒做卡片,没少去翻垃圾桶。
他还跑到工人俱乐部那边,盯着那些扎堆打牌下棋的大人,眼巴巴瞅着他们把烟抽完,然后厚着脸皮去问人家要烟盒。
有时候要到了那种名牌烟盒,回去就要和小伙伴们吹嘘好一阵。
对于他来说,这游戏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友谊,至今还能唤起很多美好的情绪。
我们童年玩过的有输赢、有筹码的游戏,还远不止这一种。
记得我小时候,常常在课间和一群男孩混在一起打弹珠。
有时在地上画个圆,有时挖个坑,玩法多样,感觉特别有意思。
只要下课铃声一响,大家立马冲出教室,趴在地上弹来弹去,丝毫不顾裤子上的灰尘,也不怕头顶的烈日。
当时偶尔有那么几毛几块的零钱,都用来买弹珠了。
而那些赢来的弹珠,也让我特别有成就感。我把它们当成珍宝一样,找了个盒子小心翼翼地藏着。
那时我们的课间还是15分钟,铃声一响,操场上便是成群结伴,红旗下全是欢声笑语。
女孩们喜欢跳皮筋、踢毽子、跳房子、丢手绢。
男孩们玩的花样更多,跳山羊、滚铁环、拉弹弓,还有“斗鸡”。
每个人用双手掰着自己的左腿,蹦着往前走,参加战斗。
没有人担心我们会摔疼摔伤,会游戏成瘾,学校和老师也不用怕有家长来找麻烦,我们玩得尽兴开怀,上课又能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
放学了,一大群小伙伴结伴回家,你追我赶,没有大人接送。
半路上,我们去池塘里捉泥鳅,到河边抓小虾,爬树上掏鸟窝,进果园里摘桃子,学习了一天的疲惫早已烟消云散。
那时候的生活很苦,但我们却过得快乐、自由又松弛。
用现在的话来说,小小的我们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儿。
03
反观现在的孩子呢?
但凡有风险的游戏都要被禁止,但凡影响学习的活动都要让步。
他们吃穿不愁,却离那种简单纯粹的快乐越来越远。
我儿子才6岁,但每天都在抱怨“好无聊啊”。他常常苦恼于放学后找不着玩伴,大家不是去了兴趣班就是被关在家里写作业。
身边的妈妈也总是感叹,现在的孩子真的挺可悲的,他们根本没怎么痛痛快快跟真实的朋友玩过,大家每天都是各过各的。
缺少了游戏的滋润,没有和伙伴的合作,孩子们自然也越来越孤僻。
心理学家陈默曾指出,
当今孩子的现实感非常弱,因为从小到大一切事物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
想起前段时间,“厕所社交”一词兴起。
起因是学校课间10分钟,孩子们被要求只能待在教室,不许下楼不许玩耍。
一群本该朝气蓬勃的孩子,却硬生生被逼进了又脏又臭的厕所。
因为只有在那里,他们才敢偷偷聊上几句,或者吃点零食放松放松,真是想想都觉得心惊。
有个妈妈吐槽说,现在的教育真的太压抑了。
原来,自家儿子有天在学校走廊遇见了邻居家的妹妹。
妈妈就问儿子,是不是很开心,并且和人打了招呼呢?
没想到儿子却说:“说话要扣分的!”
所以儿子只能跟妹妹对视一眼,啥也没说默默就回教室了。
妈妈这才知道,原来孩子们待在走廊里要被扣分,摸扶梯把手也要扣分,简直太病态了。
还有妈妈说,孩子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冲进厕所,因为在学校课间10分钟来不及上,更有孩子把身体给憋坏了。
还有个叫徐涵的女孩,说自己初中三年,只交到了两个朋友,一个是同桌,一个是同桌的对桌。
厕所社交的背后,是一群孤独又压抑的孩子。
他们没有同伴关系,缺少生活体验,也少了跟自然的链接,所以整日里萎靡不振,脸上也没有孩子的笑容和朝气。
一位心理医生说:
“其实过去的孩子也同样有压力,但他们往往有发泄的出口,去外面跑一圈,和小伙伴们打打闹闹,什么不开心都烟消云散了。
而现在的孩子玩耍的空间被严重压缩,以至于负面情绪被无限放大,更容易脆弱。”
整天被圈养在笼子里的孩子,不运动、不游戏、不社交,如何不病不疯?
04
前段时间流感肆虐,许多孩子都病倒了。
可哪怕一只手打着点滴,孩子们还要用另一只手写作业。
更夸张的是,有医院为此还设置了“作业专区”。
生病期间发烧、头晕、乏力,躺着都难受,更别说进行复杂的学习活动了。
孩子们被卷成这样,真的太可怜了。
他们年纪很小,书包却大到背不动,甚至有的孩子拿着两个包上学。
才刚刚上二年级的孩子,手都已经被磨出了老茧。
他们早早戴上了眼镜,脊椎也已经被压弯了。
他们没有周末,也没有假期,每天总是来回奔波于各个补习班之间。
心理学家陈默曾有这样一则预言。
以后的家长见面,很可能是这样聊天的:
“你家孩子抑郁了吗?”
“嗯,抑郁了,重度。”
“我们家还好,轻度。”
这则预言,正在成为事实。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经到了非常糟糕的时刻。
今年开学,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在采访中说道:
开学一个多月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儿童精神科就已经人满为患了。
每天医院的等待椅上,都坐满了年纪很小却双目无神的孩子。
其中有很多孩子,都是世俗标准里的“学霸”。
一位躁郁症患者说,自己在医院里亲眼所见,有一半的孩子都是十来岁的青少年。
而《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的数据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
看到一位妈妈,在女儿住进精神病院后失声痛哭:
“我的女儿,从小听话懂事,怎么就被逼到重度抑郁了呢?”
更扎心的是,如今的女儿在医院治疗,但女儿想的却不是自己能不能好起来,而是还有作业没有写完。
大人眼里的好学生,最后都被塞进了精神病院。
就像一位心理咨询师所说的:
“现在的孩子内心太空洞了,宛如一台冰冷的机器。
我多想让他们知道,会爱、会痛、会玩、会失望、会失败、会创造,才是一个人与机器最大的不同。”
05
在禁止小学生打烟卡事件中,湖南浏阳市道吾小学的校长陈利莎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常常观察着打烟牌的孩子,像极了我们小时候在打纸牌、打弹珠时心无旁骛,甚至有点奋不顾身的样子。
他们身上释放着肆意、投入、热烈,这些旺盛的生命力正是童年最好的模样。”
一味地圈养,养不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孩子是在玩耍当中结交朋友,释放压力,塑造心性的。
千万别等收到孩子的一纸病历,才后悔当初把孩子逼得太狠。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