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万吨,再造一个东北!内蒙古如何成中美粮食战争的下一张王牌

4000万吨,再造一个东北!内蒙古如何成中美粮食战争的下一张王牌

00:00
14:3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草原、羊群、少数民族,内蒙古在中国百姓心中有着数不尽的美好意象。但不论怎么看,这块宝地好像都少了点什么。

是粮食!

古代中国,蒙古地区曾出现了灿烂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有着天然的不同。而到了现代中国,内蒙古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历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最近十几年内蒙古的粮食产量默默突破了600亿斤、700亿斤,2023年的最新数据已经达到了796.1亿斤,位居全国第六。

不仅如此,如今的内蒙古还是全国仅有的6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中美粮食战争的“下一张底牌”......

草原上的产粮难题

“以广野为闾里,以穹庐为家室”,“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这些是中国历代史书、文献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描述。

在许多人看来,这里就应该是一片未经开发的草原,游牧民族在这里放牧、打猎,他们不知道如何发展农业,也不想去发展农业。

事实上游牧民族是有农业的。

《汉书·匈奴列传》中记载着,汉宣帝地节四年,匈奴单于曾“遣左右大将各万余骑屯田右地,欲以侵迫乌孙西域”。

这段文字表明匈奴人不但种粮食,而且将粮食当成了战备资源,以至于大型战争前还要专门种田屯粮。

唐代大儒颜师古在读到《汉书·匈奴列传》中李广利北征匈奴一事时,也曾作过批注:“北方早寒,虽不宜稷,匈奴中亦种黍穄。”

稷是一种禾科植物,有人说它是高粱,有人说它是小米,而穄是一种今天已不太常见的作物,如今被称为“糜子”。

与其他作物相比,糜子抗逆性强,但口感不佳,产量也不高,因此它在中原地区才被其他作物取代了。可即便如此,匈奴人依旧在兢兢业业地种植这种作物,可见游牧民族对粮食有多么地渴望。

“北方早寒”意味着内蒙古无法像南方那样做到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种植的作物也需要精挑细选,严重限制了内蒙古的粮食产量。然而这只是农业生产的诸多不利条件之一,更加致命的是,这里严重缺水。

中学地理课本上有一条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这是中国的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不凑巧,内蒙古的大部分地区都在这条干湿分界线以北。

具体来看,习惯上被划分到东北地区的呼伦贝尔、赤峰、通辽、兴安盟还算好一点,再往西越来越干,到了最西边的阿拉善盟就已经是一大片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了。

内蒙古大部分属于高原地区,地势比南边的各相邻省份要高出不少,不利于水资源的储存,进一步加剧了内蒙古的缺水问题。

古时候黄河哺育了无数中华先民,这其中也包括居住在今天内蒙古地区的各族人民。但在现代,黄河的大量河段已经变成了地上河,中下游的支流不再能补充黄河的水量,母亲河本就有限的供水能力更加捉襟见肘。

偏偏现代中国的工农业发展需要消耗更多的水资源,沿岸各地对黄河水源的消耗速度成倍增加。

上世纪90年代,位于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甚至一度干涸,整整700公里的河道里见不到一滴水。直到21世纪,随着人们对黄河的保护,断流的情况才有所好转。

除了气温、降水量,在内蒙古发展农业还不得不考虑产业分配问题。

提到内蒙古的产出,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粮食,而是牛羊肉。的确,内蒙古千百年来都是牧区,畜牧业是这里最大的标签。

内蒙古自治区的统计显示,2023年全区产出了77.8万吨牛肉、108.8万吨羊肉、75.7万吨猪肉、23万吨禽肉,还有792.6万吨牛奶。

自治区以一己之力支撑着全国的肉类和奶产品供应,如果是以挤占畜牧业用地的代价来发展农业,那势必对全国的副食供应产生影响。

面临被挤占风险的也不止畜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中部的呼和浩特、包头等城市已经被发展成了重工业基地,这里有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铁矿,也有重要的战略资源稀土。

好巧不巧,这些矿石的产地也是内蒙古为数不多的降水还算充沛的地区。

如果中国还是一个农业社会,那内蒙古反而不用承担粮食生产的任务,可农业社会终究会被工业社会取代。

除了内蒙古,中国剩下的33个省级行政区中就只剩下了5个粮食净调出省份,每一个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连同样面积广阔但环境更加恶劣的新疆、西藏都在尽自己所能开展农业生产,内蒙古同样不能例外。

可在诸多困难面前,内蒙古的粮食生产活动要怎样开展呢?

产量暴增背后的付出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还没坐稳领导人位置的赫鲁晓夫就急着在整个苏联搞玉米运动。这种作物在美国和他之前工作过的乌克兰实现了不错的收成,赫鲁晓夫天真地想用这一种作物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

然而除了乌克兰,苏联的大部分地区并不适合玉米生长,强行改变原有的粮食种植结构反而引发了席卷全国的大饥荒。在中文互联网上,赫鲁晓夫至今都被嘲讽为“苏穗宗”。

由此可见,粮食生产可不是一拍脑门说干就干的,古今中外有无数血淋淋的失败案例。而内蒙古发展农业的第一步,就是找出一个能够支撑农业发展的地方。

矿区和重工业基地不能动,中部的大草原只适合畜牧业,西部的大沙漠更是指望不上,剩下的地方还有两处,一处是紧靠黄河的阴山南麓,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河套地区,另一处则是从兴安岭和松嫩平原延伸出来的内蒙古东部。

不要小看这两片地区,它们可是有4个江苏的大小,如今这里的耕地面积占到了全国的6.9%,是名副其实的大粮仓。

与西部相比,东部的降水要略多一些,而且这里分布着西辽河的干支流。这也是东部能够超越河套地区、成为内蒙古最大粮食产区的基础。

不过这点优势也仅仅是相对而言,跟东北、华北、华南比起来,内蒙古粮食产区的水资源还是要少很多。

全国6.9%的耕地,却只有全国1%的水资源,这里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66吨,紧挨着1700吨这条警戒线。尤其是通辽和赤峰,远远低于警戒线。

如此一来,选择种什么样的作物就成了需要反复考量的问题。想要像黑龙江五常那样全种水稻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更耐旱的小麦也没那么容易在内蒙古生长起来。

如今内蒙古产量最高的四种作物依次是玉米、大豆、小麦和薯类,尤其是玉米,年产量在600亿斤以上,在内蒙古的所有作物产量中可谓是一骑绝尘。

而大豆和薯类的产量虽然绝对值不如玉米那么高,但在全国的占比中却也是名列前茅。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道路不畅是阻碍内蒙古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能够把粮食、羊肉运出去,自治区政府修建了16.2万公里的农村公路和10.7万公里的水泥、沥青路,相应的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这才使21世纪的内蒙古具备了发展农业的动力。

光走路还不够,如果把路比作内蒙古农业发展的血管,那助农政策就是它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科学发展离不开适当的政策引导,新世纪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农业领域总结出了“五良”措施,即建良田、育良种、配良机、推良技、优良制。

“五良”之下,是一大批具体政策,如种业振兴、“薯六条”、“社会化服务8条”等,没有空洞的官腔,每条政策都落在实处。

科学规划、科学引导还不够,得再加上一条科学生产。在环境恶劣的内蒙古,这一点尤为重要。

经过之前几十年的开发,西辽河已经逐渐干涸,就连东部的地下水也遭到了严重透支。照这样发展下去,内蒙古不久又要无水可用,倒退回30年前粮食不能自给的局面。

为了实现持续发展,近几年内蒙古正在逐步淘汰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代之以精细的浇灌技术和明确的水权。

自治区政府则一边实施《农业节水实施方案》,一边推动引绰济辽工程、海勃湾水利枢纽等项目来改善水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对于严重缺水地区,政府也不再一味要求增加粮食产量。

就在去年,引绰济辽工程已经全面完工,来自黑龙江的水资源将有效缓解内蒙古东部的用水压力。有了先进技术和大型工程的加持,内蒙古的粮食增产空间还在不断提升。

北疆粮仓的意义

作为一个有几千年农耕历史的国家,粮食对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事实上直到2012年,中国的粮食安全方针还是争取“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中国人全面摆脱缺粮的困扰,满打满算也不过小十几年而已!

80年代末到90年代前中期,中国百姓的人均大米、小麦消费量分别达到了87公斤和80公斤的峰值。此后食物种类逐渐丰富,这两种粮食的年人均消费量之和如今稳定在140公斤左右。

可即便如此,我们的粮食安全形势依旧严峻。特别是在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不断受到挑战的情况下,危险从未消失。

而且从过去到现在,玉米、大豆等作物依旧要靠大量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

产能不足,依赖进口,对内意味着粮仓不稳,对外则要受制于人。恰好内蒙古出产的就是玉米和大豆,小麦和大米的产量也能有效缓解粮食压力。北疆粮仓的出现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不知道各位是否还记得“大豆战争”这个词?

20年前的美国不需要制裁中国的光伏产业,不需要限制中国的半导体技术,只需要卡住一个不起眼的大豆贸易就足以让中国疲于应对。

2003年,中国的大豆消费量超过3000万吨,其中六成靠进口维持。而在这六成进口大豆中,美国大豆又占到了一大半。

这年8月,美国政府发布消息称受到虫灾和干旱的影响,美国的大豆产量将大幅度减少,随后美国ADM、邦吉、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四家国际粮食巨头联合宣布大豆减产提价。

在投机客的炒作下,中国的大豆价格迅速从每吨3499元上涨到了最高5500元。

刚刚融入WTO体系的中国在4100元的价格上紧急购入了150万吨大豆,官方之外的各大企业也纷纷高价进口大豆,希望靠屯粮的方式度过“难关”,根本没有验证减产消息的真伪。

就在美国大豆塞满中国粮仓后,四大巨头又突然宣布大豆增产,之前美国政府嘴里的自然灾害也不翼而飞。

不多时大豆价格又从高峰跌到谷底,国内粮商一片哀嚎。直到政府出手调控,国内情况才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

经过这场商业战争,中国企业受损严重,大量粮油公司直接倒闭,仅剩的一些企业也大部分由外资掌控。后来美国又几次故技重施,每一次都会对中国的大豆市场产生不利的影响。

种粮食真的不赚钱,但如果没有一个个内蒙古的崛起,“大豆战争”、“玉米战争”就是阻碍中国向前发展的一座座大山,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谢内蒙古和其他产粮地的默默付出。

参考资料

刘壮壮.汉唐间北方游牧社会中的农耕邑居及其社会演进研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3,33:99-111+219.

张慧玲.看内蒙古怎样高质量用好每一滴水[N].内蒙古日报,2024-03-14.

程国强.国家粮食安全新格局与内蒙古战略考量[J].现代农业,2023,48:3-8.

柯志雄.大豆战争[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12-07.

佚名.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

内蒙古以791.6亿斤新高迎来“二十连丰”[EB/OL].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2023-12-12/2024-04-26.

自治区统计局.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2024-03-21/2024-04-26.

王彤.70年砥砺奋进 内蒙古农牧业农牧区走过辉煌发展历程[EB/OL].内蒙古新闻网,2019-09-24/2024-04-26.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