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八号乘组将在轨养鱼?五大焦点关注这场发布会

神舟十八号乘组将在轨养鱼?五大焦点关注这场发布会

00:00
09:10

2024年4月24日上午9时,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了本次任务的相关情况。

据他介绍,此次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2次飞行任务。飞行乘组由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组成,叶光富担任指令长。

焦点1

神舟十八号乘组将在轨养殖培育斑马鱼和金鱼藻

空间站任务进入常态化值守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驻留期间,将按计划管理、照料空间站与应用载荷,进行空间站维护维修与状态巡检,保障空间站安全可靠高效运行。

据介绍,乘组将利用舱内科学实验机柜和舱外载荷,在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开展90余项试验。

“比如,本次神舟十八号将上行实验装置及相关样品,将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在轨建立稳定运行的空间自循环水生生态系统,实现我国在太空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林西强说,还将实施国际上首次植物茎尖干细胞功能在轨研究,揭示植物进化对重力的适应机制,为后续定向设计适应太空环境的空间作物提供理论支撑。

乘组在轨期间,还将实施6次载荷货物气闸舱出舱任务和2-3次出舱活动,在目前空间站已有的空间碎片防护措施基础上,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将通过出舱活动,对舱外管路、电缆及关键设备安装碎片防护加固装置,视情开展舱外巡检,进一步保障空间站安全。

焦点2

神舟十七号乘组完成我国首次舱外维修任务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工作生活近半年时间,他们在轨的工作情况怎样?据介绍,神舟十七号乘组是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之后的第二个飞行乘组,目前各项在轨工作进展顺利,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计划本月30日返回东风着陆场。

林西强在发布会上说,神舟十七号乘组在轨工作生活非常充实,共开展了84项空间应用在轨实验,生成了60余种200多个各类样品,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航天医学、空间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将按计划随神舟十七号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

后续,这些样品将由科学家深入开展分析研究,有望在高性能多元合金和功能晶体材料制备、骨干细胞分化抑制骨丢失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的科学应用成果。

前期,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太阳翼电缆因空间碎片撞击,导致部分供电能力损失。“我们迅即组织制定了出舱维修方案,研制并由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上行了维修工具,通过神舟十七号乘组两次出舱活动,完成了我国首次舱外维修任务,消除了撞击对核心舱太阳翼的影响,充分发挥了人在太空的作用,表明有人照料航天器能够更好地应对在轨非预期问题。”林西强告诉记者。

焦点3

文昌载人月球探测发射场建设全面启动实施

2023年,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经中央政府批准启动实施,总体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目前各系统正按计划开展研制建设。

据介绍,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登月服等主要飞行产品均已完成方案研制工作,正在全面开展初样产品生产和各项试验。飞船、着陆器已基本完成力热试验产品研制,火箭正在开展各型发动机地面试车,文昌载人月球探测发射场建设全面启动实施,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的载人月球车、月面载荷方案,正在进行竞争择优。

林西强表示,相比空间站任务,登月任务中航天员需要训练掌握梦舟飞船和揽月着陆器正常以及应急飞行情况下的操作,月面出/进舱,1/6重力条件下负重行走,月球车远距离驾驶,月面钻探、采样和科学考察等技能。

他称,载人月球探测是具有高度挑战性、创新性和引领性的重大科技工程,后续将统筹抓好各项研制建设工作,确保如期实现任务目标。

焦点4

我国即将完成第四批航天员选拔

1998年,我国首批14名航天员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而出。2010年,我国又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出了第二批7名航天员。2020年,完成了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包括航天驾驶员、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三种不同类型共18名航天员,选拔来源单位除了空军,还增加了工业部门和科研院校。

据林西强透露,目前我国即将完成第四批航天员选拔。第四批航天员入队后,将和现役航天员一起,实施空间站后续任务,并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我们还将抓紧研究推动国外航天员以及太空游客参与空间站飞行,不久的将来中国空间站一定会迎来更多不同身份的新成员。”

一直以来,港澳地区利用优势资源与技术,积极参与祖国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建设,产生了诸多科学技术成果。例如,港澳地区科研机构提出了高分辨率全球温室气体探测等一批新的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未来有望在空间站开展研究与应用。

前期,经中央政府批准,在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中,首次在港澳地区选拔载荷专家。不久后,这些新面孔也将正式亮相。

焦点5

我国已在轨实施了130多项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

建造中国空间站,开展长期有人参与、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能够极大地促进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全面发展,辐射带动相关产业技术进步。

截至目前,我国已在轨实施了130多项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利用神舟十二号至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下行了5批300多份科学实验样品,先后有国内外500余家科研院所参与研究,在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等方向已取得重要成果。

“总的看,这些空间实验以及样本下行后开展的科学研究,不断取得的新成果,通过推广转化与应用,将逐步发挥出更重要的科技与经济效益。”林西强说。

例如,利用无容器科学实验柜开展的多元偏晶合金制备项目,提出了工艺优化设计和组织调控方法,应用于盾构机轴承和核电站常规岛相关合金材料开发,性能获得有效提升;利用高温科学实验柜开展的新型材料空间生长研究项目,首次在空间获得了地面难以制备的高质量晶体材料,对高性能多元半导体合金材料制备具有指导作用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