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在说多错多的时候——深度倾听的价值

(第十六章)在说多错多的时候——深度倾听的价值

00:00
14:15
在说多错多的时候——深度倾听的价值
当我们给孩子安排的计划没实现的时候一这是通常发生的事情——我们相信必须要给他们把话说清楚。通过谈话我们固然获得了对话和互动的机会,但有时我们想把所有事情说清楚的冲动, 更多的是受我们内心焦虑的驱使,是我们与内心失去联系的表现, 而并非真心沟通。把事情说出来使我们觉得舒服,让我们以为找到了解决方法。西方文化鼓励人们发泄、表达,把烦心的事情都叶出来。我们对讨论的执着更多的是反映出我们内心的不自在,而不是为了建立真诚关系的真正沟通。这种执着来自我们内心的匮乏感,来自一种对被肯定、被认可、被了解的需求。当我们这样做是出于内心的匮乏感,就会让我们的孩子感到困感,实际上是让他们远离我们,而不是亲近我们。

我们对讨论的执着更多的是反映出我们内心的不自在,而不是为了建立真诚关系的真正沟通。

这并不意味着带着无动于衷的情绪是更聪明的做法。 无论是谈话或者忍让,如果这样做只是为了消除难受,而不是针对现状而做出的真诚回应,那么两者都同样是不觉醒的行为。正是不觉醒的行为最经常刺激到我们的孩子,使他们选避我们那些不自觉中强加到他们身上的期望。

看到孩子把自己关在房间内,不愿意走出这个避难所,许多家长都觉得不解。他们的闷:“为什么我的孩子不想跟我聊聊,我明明是很欢迎他们和我谈话的啊?”孩子之所以要避开我们,是因为他们感觉到,我们想聊的只是自己——我们需要通过聊天来控制我们的焦虑, 还有控制孩子。

宝拉觉得很难放手不去管她14岁的儿子汤姆,她觉得儿子正在逃离母子之间过去那种相依为命的关系。和许多同龄的男孩子一样,汤姆对和朋友一起打电玩游戏,比和妈妈待在一起更感兴趣。 宝拉对自己的焦虑反应过度不安,并试图利用每次与儿子在一起的机会与他谈话。 要是她察觉到汤姆今天不是安静就是有情绪,她马上高度警觉, 并会说一些这样的话:“汤姆, 你怎么了?你生气了吗?来跟妈妈聊聊,告诉我你发生什么事了。我真的希望你可以舒舒服服地跟我聊天, 来告诉我你现在出了什么事。”当看见汤姆一脸不置可否、耸着肩膀而又一言不发的样子, 宝拉就认为儿子把自己拒之门外。

她实在没办法了,来问我的意见,她抱怨说:“我觉得他正在疏远我。我真心希望我们之间能非常亲密,可以告诉对方所有事情。我感觉我要失去我的儿子了。”她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 是因为她以为,聊天是与汤姆沟通的唯一方法。

9岁女孩特管莎的妈妈罗慧琳也有同样的感觉。特蕾莎碰到学习成者朋友之间的烦心事,罗瑟琳就开始长篇大论地对她说教。她觉得她是好心帮女儿,她会说:“亲爱的,
我知道你一定很难过。我完全明白你的感受, 我会在你身边陪着你。告诉我你为什么有这些感觉呢,让我来帮你。”表面上听来,她的话是在安慰人,甚至很善解人意。然而,特蕾莎却越来越沉默了,她妈妈宽再沮丧,结果更喋碟不休起来。最后,女儿忍不住大喊:“别再说了,妈妈!表最讨厌跟你说话,因为你从来没有听进去。我讨厌你总是告诉我去做什么,什么,感觉什么。”

因为罗瑟琳的话没有被女儿接受,我们需要问,她的话究竟是在真正有播女儿的需要,还是只是满足她自己的需来呢。像汤姆一样,特蓄莎也给别个讯息,就是她需要的,是有人来聆听她,而不是对她说教。两个妈妈,尽管出发点都是好的, 但却都摆起一副“修理问题”的架势,而她们的孩子都感觉
到了。

当我们说话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真心想和孩子沟通时,我子只会感受到我们控制他们的欲望,他们会关上心房。我总是告诉家长,要检验他们的谈话是想控制还是想沟通, 一个明显的信号就是孩子的反应。他们是接受和分享,还是越来越生气或寡言少语,到最后一声不吭呢?

仅为打破沉默而说话破坏了沟通的氛围。正如我对宝拉和罗瑟琳说的那样:“表面上看来你们是想和孩子沟通, 但假如你们对自己诚实的话,你会看到你只是在试图让他们明白你的观点,或者想改变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孩子们能感受到你的意图, 并马上开启心理防卫。除非你们有足够的勇气,反思自己说话的目的,并坦白你的意图,否则孩子们会继续拒你于千里之外。”

我鼓励家长们只在最有必要的时候说话,尤其当孩子处于少年期和青春期时。到了10岁,孩子已经非常熟悉我们说话的方式和内容了。他们不需要我们的建议或者贡骂了。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聆听和感同身受,创造空间让他们自愿来找我们。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变得静默,成为在沟通中有吸引
力的人。

许多家长需要停止犯以下这些常见错误, 停止做所有碗远孩子的事情:八卦,打听、质间、评判、说教、讲理论、假设、总结、批评、审判、责骂等。反过来,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应该保持沉默,保持一种开放的、不带评判眼光的,不偏不情的态度,要小心别让自己挤进我们不该去的地方。

用心说话,而不是凭大脑指挥去说话,意味着我们要少说话。心的交流无须言语,只是愿意以接纳和温暖的心去沟通。所有这些都充满力量。它是一种身心感受,从无言深处中体会相互尊重。随着我们不再执迷于口头上的交流,双手的轻触或眼神的交流都会变得更有力量。 如果孩子孩子愿意表达,我们会认真颜听他们说出来的和没说出来的感受和愿望。 在这种全心的倾听中,我们什么也不说,直到一切都自然变得明了。

家长在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里碰了壁,我都会对他们说: “这是因为你没有真正倾听他们。”他们以为这是要他们按子女所想的去做。我澄清:“我不是说你们要在子女面前退让。深度倾听与温爱孩子完全无关。它是关于我们如何用心地、随时随地和觉悟地去沟通。”

当我们致力于深度倾听孩子时, 我们会改变彼此沟通的频率。我们不再焦虑、分心,或者在对话中寻找控制权,而是能够与孩子的心灵与感受连线。我以我和女儿最近一次的沟通来说明吧。我的女儿12岁,已经养成独立完成个人清洁等日常事情的生活习惯,在个人护理方面很少寻求我的协助或建议。然
而有一天晚上,她准备刷牙的时候,忽然把我叫进浴室说: “还记得我小时候你是怎么帮我刷牙的吗?能再帮我刷一次牙吗?我想重温一下。”

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也太傻了,玛雅。你已经完全有能力自己刚牙了啊。”我不用说一个字, 她立刻感觉到了我的频率,因为她看到我双肩紧缩,眉头一皱。我留意到她的嘴唇在颤抖, 失望写在了脸上。她的频率已经变得跟我的一致。

看到她这样子,我自问:“为什么我要拒绝她开心的邀请呢?”我需要聆听她的心声。她想通过这个邀请实现什么呢?答案马上变得清晰了。她想我们重新回到她眼中单纯美好的童年时代。她想我们以她珍惜的方式相处。我的心融化了:“当然可以,”我改变了我的本意, “这是我的荣幸。我也怀念那些时光。”玛雅喜出望外,于是我们享受了一次“回到四岁”的美好时光。

要对孩子始终敞开心扉,关键是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想要控制他们的频率,而转到适合双方沟通的频率。亲子关系中绝大部分的问题, 都是由于我们缺乏对自身或者子女的沟通频率的觉悟而造成的。我们以为只要我们说的话听起来使人感到安慰或舒服,孩子们就不会感受到我们内心的焦虑,但事实上,他们唯一接收到的就只有我们的焦虑。

以开放的态度深度倾听孩子,也使我们免于无间断地为他们修补错误,或为他们救场。我再次重申,倾听孩子并不代表要去溺爱他们或者在他们面前退让。它意味着我们从最契合彼此频率的沟通出发,寻找能实现彼此最大成长的最佳沟通方式。与其不假思索地就做出反应,我们不如让自己完成觉醒式教养中的关键任务,就是成为观察者。一名冷静的观察者的角色非常关键,因为只有我们唤醒这些能力,我们才能完全与孩子感同身受,明白他们每时每刻从父母身上所需要的是什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