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六~三十七章

《道德经》第三十六~三十七章

00:00
13:22
将欲翕(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将欲翕(xī)之,必固张之。翕是闭合的意思,就是你想合上的时候,别人一定想让你张开。想一想人是不是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就拿喝酒来说吧,你不喝你得喝,你想喝不想给你倒。是不是这样的?你想要,我就不想给你。你不想要,我就非给你。你会发现在什么事情上,都是如此。反过来是不是一样,你越想张的时候,别人就想让你闭上。你越想要的时候,他就不想给你,你越是要张扬,表现你自己的时候,别人就会想尽办法打压你,不让你表现你自己。所以你看老子说了,你只要想要闭合就可以了,这样呢别人就会让你张开。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你想要弱的时候,别人就会给你更多,所以呢你就会变强。
将欲去之,必固举之。你越想不要的时候,越想去掉的时候,别人越想要推举你,越想要让你得到更多。
将欲夺之 必固予之。这个夺呀,就是丧失、失去的意思。你越是想要失去点什么,必固予之。反而会给予你更多,你就会得到更多。
是谓微明。什么叫微明?就是很细小的,不容易看见的人生道理。
柔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鱼是没有办法离开深水的,不能离开深渊,就好比是一个国家的武器是不要示人的。那我们看,整个这句话在讲什么?是不是一个人内在的强,你的利器,你的武器是不要示人的,是要把它藏起来的。那也就是,我只表现出来柔弱的那一面就可以了。
比如说,将欲翕之,我表现出来的是想要闭合的状态。结果道呢,就会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我越是显现弱的那一面,反而道就会让你呈现出强的那一面。我越是想要去呢,反而必固举之,道就会来推举你,让你得到更多。我越是想失去点什么,反而道就越会要给予你点什么,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有人把这章讲成了术,就是你想要害掉一个人怎么办?你就疯狂的对他好,你去捧杀他就可以了,那讲的这个虽然是术,不是老子的本意。但是有没有一定的道理?你看这句话你就知道了,如果你想要害自己怎么办?你就疯狂的表现,你就疯狂的自伐,你就疯狂的自我夸奖,你就疯狂的逞强,你就快死掉了,很快的。是不是道都是反的,就是我们越想要的时候,道说了你不要要,你多给,然后道就给你了。你越是想要的时候,道就越会从你手里,拿去一些东西。所以,我们不需要去表现自己,不需要自我夸奖,不需要把自己的强拿出来用,我们只需要用柔弱的那个部分就可以了。
道恒无名。道,是没有名字的。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如果侯王可以守着这个无名的道,万物自己会去融化,自己会去教化自己,你不需要做任何事情。放在侯王身上不好理解,把他缩小一点单位,就好理解了。举例:比如说夫妻之间,两个人相处吧,我们只需要守着这个道,你不需要有那么多的想法,你不需要有那么多的欲望,你也不需要跟他争什么。我不需要去争他对我好一点,不需要去争他对我付出一点,我只要不争,只要处柔弱,我只要学会处下。不把自己强势的一面拿出来,用万物将自化。你会发现对方他就会自我教化,就会去改变,他自己是不是无为,什么都不需要做呀。那比如说,我们对孩子是不是一样,如果懂得处下,懂得处柔弱,只给他提供帮助,提供养分,什么都不需要要求他,你发现他自己就可以自己改变,并不需要我们去做什么。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什么叫化而欲作呢?就是他不停地在动,也就是会产生一些行为,那产生一些行为的时候,怎么办呢?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这里的无名之朴是什么呀?就是我不动,我是朴实的,我是没有那么多欲望的,即使他想要动,想要有一些行为,是不是我用这个朴,自然就可以把他镇压下去。
我们来举例子,这个用在我们的孩子身上,非常的贴切。比如你看我们小孩子,他有的时候玩,奔跑,他会受伤,那这个时候受伤呢,他会来找你哭诉:妈妈,我的手受伤了,我很疼。这个时候,什么叫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就是你很淡然,你不把这个事情当成事情。你说没关系,小小男子汉,这算得了什么事情呢,他就不哭了。如果你去哄他呢,你说,哎呀,这有多疼啊,不行我领你去医院吧,你看这可怎么办呢,你要去的慢呢,路上就愈合了。就很小的事情,但是你很重视,你把他看得很重要,是不是这个事情就变大了。
生活当中,这是不是我们的常态,总是小题大做。发生一点小小的事情,我们就把它看得很严重,然后家里就会变得一团乱。你说今天他下班,晚回来半个小时,小题大做。接下来,家里是不是就乱成一团。那孩子呢,晚半个小时写作业没写完你又乱了。所以每天家里发生那么多小事情,完全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都把它不停地去放大,结果家里的环境就会越来越乱。
所以你看,整个这一段在讲什么?说道是没有名的,那我们要懂得守这个无名之朴,这个时候万物他自己就会化解。即使万物在有想要动的时候,想要有所作为的时候,我又拿这个无名之朴去镇之。那我们去想象一下这种感觉,是不是就是不动?别人不动我也不动,别人动我还不动,就把所有的事情平息下来了。
那再比如说,处理工作上的事情,是不是这样?如果你是作为领导者,你是不是更要守这个无名之朴。比如说,员工过来火急火燎跟你汇报一个事情,哎呀,发生了多大的事情。如果这个时候你镇不住,你也跟着乱,也跟着慌,是不是这个员工就知道了,原来这个事情很大。你看领导都着急了,是不是他就判定了,这件事情更大,他们就会更加的慌乱。
我们去读历史或者是看电视,比较冷静的军师或者君主是不是都这样,或者是那种统帅将领,当别人说都已经打到门前了,没关系,因为你急又有什么用。你越急整个军心就不稳,所有的东西就乱了。所以你看,我们在遇事情的时候,总想找一个什么?主心骨。就是这件事情心里没底,觉得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情,但是你找到这个人呢,跟他一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你先放在这里,回头我找人去处理一下。他说那我知道了,原来是我想大了,这个事情没关系,是不是就瞬间就化解掉了。其实你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你保持清静,保持不动,是不是这件事情自动就化解掉了,你不需要任何的言语,你也不需要产生任何的行为,万物将自化。
所以呢,只要让你自己的内心不再慌乱,你发现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实在是很简单。就怕我们不停地去乱,然后我们乱,我们跟孩子的关系和位置就变了。你看有的时候孩子是不是比我们淡定,你在辅导他写作业,你很着急,他说你别急,你看你急什么呢?你要着急你做,你说你生不生气,就是位置变了。本来是他该做的事情,你比他还急 这事情怎么办,他就没有办法自化。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重点最后这一句,如果可以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就是我什么都不想,我什么都没想,所以我才不动,所以我才不做,但是万物他想,所以他就会做。如果我是不欲的状态,我自然就以静面对我的人生,这个时候呢,天地将自正。自正就是一切会达到一种和谐美满的状态。
那我们再来体会,最后这几句,人为什么会动,是不是因为有欲?因为有欲望,所以你才动。举例:比如说,我在家我觉得无聊,我想出去走一走,是不是欲望起来。我晚上想跟朋友出去喝一杯,我今晚想要吃一顿火锅,都是欲望。所有的动都是因为欲望,牵引着我们不停地在动。只要我们不欲,或者换一个角度,我们的欲望少一点,我们相对来讲动的就会少一点,就会有更多时候,可以保持清静。清静以后 天地将自正,就会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我们说一个家庭,为什么会不和谐,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动、比如说一个三口之家,每个人的欲望不一样,动的就不一样。整个家庭的人都在动,你可以想象这个气场,他就是不和谐的。所以整个这一段,实则都在告诉我们:减少欲望,保持清静,少动。这个时候即使别人动,也没有关系,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其实我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保持清静,天下自正,就可以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