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有企业“一年内被执法检查超200次”?
据报道,近日,有网友反映安徽某市有企业频繁遭遇执法检查,对此,当地相关负责人表示,经比对数据信息和统计汇总,2023年,该市市直相关单位和企业所在区对该企业开展检查、走访活动共计65次。其中,执法检查26次,开展相关工作指导25次、宣传走访9次、助企纾困走访5次。
当地及时就网友反映的问题进行核实澄清,并向社会通报,这样的态度值得肯定。不过,虽然执法检查没有超过200次,但“一年进企检查、指导和走访65次”的数据也已经相当频繁。毕竟,一年当中的工作日不过二百余天,如果加上企业准备材料、接待、汇报等时间,65次这个数据已然不算少。
政府进企检查、指导和走访次数一旦过于频繁,无疑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尤其是对一些产业园区的明星企业而言,频繁的检查接待,对不少企业负责人而言可谓“压力满满”。
从报道看,“一年进企检查、指导和走访65次”是市直相关单位和企业所在区进企的次数。诚如有网友说的那样,这有没有排除属地街道、乡镇进企的数据,还未可知。这样的现实应该引发相关方面的重视。
要强调的是,对生产企业来说,接受监管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及违法建设等方面的执法检查,有其必要性。从此次当地公布的数据看,在26次执法检查过程中,共发现问题27个。这表明了执法检查的重要性。而从当地公布的信息看,相关执法检查涵盖交通、生态、水务、应急等诸多领域事项,这或许也是执法检查次数较多的原因之一。
现实中,多部门多层级分批次检查等重叠执法的情况并不少见,这样的现象也该引起重视。对此,相关方面不妨加大统筹力度,以明确的制度性举措建立沟通与协调机制,降低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成本。
在此基础上,一些执法检查或可尽量采取联合检查等方式,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避免“多头执法”,降低企业接待汇报成本,给执法检查“瘦身”,尽量为企业“减负”。
回到此事去看,当地除了26次执法检查外,针对相关工作的指导和宣传走访次数也相当多。比如,开展相关工作指导25次、宣传走访9次,这其中的一些进企理由是否合适,也有待商榷。当然,这可能是个别极端案例,但即便如此,该案例也是一个提醒。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虽然延续回升向好态势,然而,现实中的不少传统生产企业、小微企业依旧面临着一定的经营困难。在此背景下,企业需要在更为包容的大环境下休养生息。
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持续降低进企检查走访频次,让企业少点准备材料、接待汇报的时间,多把精力用在企业经营上。在机制建设上,也不妨持续以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为基本导向。
2022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文要求,要根据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合理确定、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和频次,实施差异化监管;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可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除投诉举报、大数据监测发现问题、转办交办案件线索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根据实际情况可不主动实施现场检查,实现“无事不扰”。这样的要求显然要坚决予以贯彻落实。
让监管对诚信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失信者“无处不在”。为企业“减负”,不仅要着眼长远的制度建设,也要从眼下的“检查瘦身”等细节做起。
地方相关部门不妨因地制宜,对必要的执法检查建立清单,对清单外的检查事项严格控制,以规制那些频频伸出的“检查之手”。唯有如此,方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让企业经营更安心。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