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铁先生在网上发帖称,他在日照无偿献血13次,共计4900毫升,还曾因此获奖,但他妻子在济南做手术备血却因异地被拒。4月14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从日照市中心血站证实,山东省卫健委已介入调查,并已协调将两袋备用血送达医院,其妻手术顺利未用上。对于类似情况,目前正积极协调,寻求制定全省联动相关文件。
事后发现,此事存在一些误会。首先,优先用血是看是否符合优先条件,但用血与否则取决于病情,前者属政策,后者属医疗技术,两者不可混淆。其次,用血地要跟省血液中心和献血地协调,协调的结果是解决了异地备血问题,但协调需要时间,家属以为没有协调。
尽管如此,这次异地用血也暴露出一些堵点。既然是协调,就需要时间,还存在协调不成的可能,有时候用血却等不起。理想的做法是,只要病情需要和符合优先用血条件,不管患者为本地还是异地,都应给予优先备血和用血,不必中间协调。
之所以出现这一堵点,主要因为每个地市都有血站,并且各地市血液库存不共享。这样一来,无论采血和供应,都形成了各地割据的局面,地区间的血液调度需要协商,血液库存足够还好说话,一旦“血荒”,就容易出现各地优先自保现象。
比如,每年冬季容易出现“血荒”,各地市割据则会加剧“血荒”。尤其寒流、霜冻等天气在各地出现存在时间差,导致用血需求也有很大差异。假如能够强化地区间的协调和血液调配,“血荒”最严重的地方就可以得到支援,“血荒”现象就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为了打通地区阻隔,相关部门出台了不少举措。比如,2019年9月,国家卫健委就曾下发通知,要求跨地区无偿献血者临床用血费用直接减免,并建立全省统一的用血减免平台。然而,异地用血直接减免容易落实,各地血液库存共享和跨地区调度难度更大。
其实,打破用血各地割据局面,在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血液调度平台,更能发挥出血液使用的最大效率。比如,有时一地的血液总量尚足,但存在结构性“血荒”,可能出现甲地A型血充足但B型血紧缺、乙地则正好相反等现象。若能从更高层面来调度用血,至少结构性“血荒”可以得到大幅缓解。
全省统一的用血减免平台,既可以用于减免费用,也可以用于血液调配,尤其是在目前浙江等一些省市的区域内采供血机构与用血医疗机构,已实现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全国统一电子无偿献血证也已基本普及的情况下,不难实现。
可以说,目前建立更高层级的血液库存共享和调配平台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相信只要打破观念并协调好利益,完全可以做到异地用血科学调度,让符合优先用血和直接减免费用条件的患者,均能顺畅地在异地享受到相关优惠政策,从而进一步激发民众无偿献血的积极性。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