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话 180 巴尔干狼烟四起,俾斯麦左右逢源
 1.59万
试听180

欧洲史话 180 巴尔干狼烟四起,俾斯麦左右逢源

00:00
17:31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说到德意志帝国成立,威廉一世称帝之后,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羡慕不已,不久之后就也称帝了,但她在首相迪斯雷利的建议下,没有使用大英帝国皇帝,而是使用了印度皇帝这个称号,迪斯雷利这样做,有两个原因。

一、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为什么自称印度女皇

第一个还是和罗马有关,但确切地说,是和罗马的国教有关。我们都知道,皇帝这个头衔在欧洲,实际上也是一个神学概念,它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和天主教皇联系在一起的。那么一个叛教出门的英国,回过头来,再称自己君主为大不列颠皇帝,会不会引起很多人,尤其是英国新教徒的某些想法呢?他们会琢磨,难道女王陛下要恢复天主教的地位?这既是迪斯雷利当时要考虑的,也是亨利八世当年定义英国为帝国,自己却不称帝的根本原因。

而第二个原因就比较绕,和印度本身有些关系,这块地方能够被称为一个帝国,是因为在英国占为殖民地之前,它叫做莫卧儿帝国(Mughal Empire)。所谓莫卧儿,就是波斯语对蒙古的一个称呼。在传说中,这个帝国的创始人巴木尔,是那个征服奥斯曼帝国的帖木儿的后代,这样算下来,莫卧儿帝国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蒙古人帝国,而在流行的说法里,维多利亚和迪斯雷利宣扬的,就是继承了莫卧儿帝国的衣钵,才成为女皇的。

可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问题,或者说不合理之处,啥问题呢?你要知道,维多利亚是啥人?这是一个妥妥的白人至上主义者,她一直都认为,英国的扩张是为了解救和教育其他地区的土著居民,是一种把先进文明散播到全世界的举措。当然,她的这种思想在19世纪的欧洲,是一种极其普遍的思想,有一个叫做吉卜林(Kipling)的英国诗人,还写了一首诗,叫《白人的负担》(The White Man's Burden),大致的意思就是,咱白人吧,有义务统治其他种族和文化的人,并且推动他们发展,一直到他们拥有一定的能力,能够独立生活为止。这就是把白人当作全世界其他民族的爹妈来描写的,如果放到今天,妥妥的种族主义,任何一个出版社都不会出版,但那时候,立马得到了欧洲无数名人的认同,此人甚至后来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所以,问题就是,自诩为高等文明,用炮舰在全世界履行“白人负担”的英国女王,为啥要自降身份,从一个野蛮不开化的异族手里继承皇位呢?难道到时候过年过节上香,还要拜一拜成吉思汗?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首相迪斯雷利的《1876皇家头衔法案》(Royal Titles Act 1876)里面。在这里面,他一句也没提到莫卧儿帝国,仅仅强调了印度帝国,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文档里,他极其明确,并且反复强调一件事,印度皇帝这个职位,是英国枢密院建议,英国上议院和下议院批准,最后由英国女王裁定的。

啥意思?很简单,在新的头衔里,皇帝的地位要比英国国王低很多,因为皇帝是女王“任命”的,潜台词是,只有印度这种“蛮荒之地”,野蛮人建立的国家才自吹自擂称自己为皇帝,而我维多利亚为了统治印度,那是万不得已啊,才给自己上了一个皇帝这种破头衔。这一点,从维多利亚的新称号上也可以看出来,重复一遍,那是“维多利亚陛下,蒙上帝恩典,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信仰的守卫者,印度女皇”,皇帝仅仅是女王的一个兼职,还是排在最末的。

所以呢,我的观点就是,这是迪斯雷利的一个充满智慧的恶趣味,让大英帝国的“王”压那些欧洲“皇帝”一头,但你也不得不承认,他成功地让维多利亚过了皇帝瘾,却既没有引起英国清教徒的不适,又在面子上赢了欧洲当时所有皇帝,这个首相,相当具有政治智慧,说一句牛掰那是很恰当的。

二、波黑地区的造反大军和“柏林会议”

言归正传,遥远印度有了一个女皇这事,丝毫没有影响到俾斯麦的“三皇同盟”计划,就在这小子长出一口气,觉得德国稳了,自己可以退休的时候,事情又有了变化,啥变化?巴尔干半岛上烽烟再起,涌现出了大量的造反派。

前面我们说过,随着奥斯曼帝国越来越衰弱,导致了一个“东方问题”,巴尔干半岛上曾经被穆斯林死死压制的斯拉夫人,开始不断的起义造反,谋求独立。同时,欧洲其他强国也都对奥斯曼帝国的遗产有觊觎之心,这就让巴尔干半岛麻烦事不断,大家都想浑水摸鱼,无数双大手使劲地搅合,池塘的水肯定是越来越浑。

在巴尔干的东北部,有一块地区,叫做黑塞哥维那(Herzegovina),也是南斯拉夫人最早定居点之一,这块地被奥斯曼占领之后的几百年来,上面的斯拉夫人就没停止过造反。

1875年,在信仰基督教的塞尔维亚人的领导之下,他们的起义达到了顶峰,史称黑塞哥维那起义,这场起义很快地就蔓延到了它旁边的另一块地区,波斯尼亚(Bosnia),听名字你就知道,最早呢,它肯定是波斯人的地盘,现在当然是五花八门,啥人种都有。

如果你再对欧洲地理稍有了解,你也能知道,上面这两块地区今天都属于一个国家,名字叫波黑(Bosnia and Herzegovina)。一直到今天,它都是巴尔干半岛上的动乱之源,最大的问题就是宗教和民族问题,我们这里就不多说了。

无论如何,1875年波黑地区的造反大军是越来越多,南边的黑山和东边的塞尔维亚两个国家对此是乐见其成,这两个家伙一开始是阴险地递上了大量的砖头、板砖儿和菜刀,到了后来,甚至他们自己也撸胳膊挽袖子下场了,最后终于是把起义的战火烧到了更东边的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我们以前也说过,曾经赫赫有名的欧洲帝国,皇帝都出了好几个,还都是名正言顺,得到教皇盖章的,可是这时候早就是昨日黄花了,远远一看波黑造反大军的气势,后面好像还跟着黑山和塞尔维亚两个大佬,马上认怂,说俺也是和你们一伙儿的啊,同志们,你们终于来了,随后就也学着人家,开始造奥斯曼帝国的反。

衰老的奥斯曼帝国可能容忍波黑造反,但保加利亚离他实在是太近了,无论如何,都要拼死去镇压,否则那真就是彻底完犊子了。

衰老的帝国,还是帝国,奥斯曼的奋力一搏,导致保加利亚造反派几万人被杀,但这里面究竟有多少是真正的士兵,有多少是跟着瞎忽悠的老百姓,那就谁也不知道了。但“不知道”这三个字,对于那些觊觎奥斯曼遗产的欧洲列强,就是最好的借口,除了英国政府,其他各个国家几乎是一致谴责,说奥斯曼镇压保加利亚人民的正当诉求,滥杀无辜。

你若是问为啥英国政府不谴责?那是因为它还指望奥斯曼去平衡和牵制俄罗斯的势力,自然是不好意思骂盟友,但英国的反对党却在报纸上大肆渲染屠杀的惨状,目的自然是自己要上台。

这里面看起来最“气愤”的欧洲国家,当属俄罗斯,它几乎是马上拍案而起,全国动员,去增援保加利亚,并最终在1877年4月24日,直接对奥斯曼帝国宣战。

你要是相信俄罗斯的宣传,那就是国际主义精神,人权,自由,正义什么的,反正啥词好你就用啥词,但实际上,找一切借口干死奥斯曼,夺得南下出海口,那才是俄罗斯人的真正目的,也是沙皇们几百年的执念。

为了保证那个二元怪物奥匈帝国能和自己站在一条战线上,俄罗斯许诺给这位盟友说,我们“正义”的战斗胜利之后,波黑这地方归您怎么样?奥匈帝国觉得这买卖实在是太划算了,一分钱没花,一个士兵没派,就能得到一大块地盘,于是马上回应说,为了世界人民的正义,您赶紧去打。

就在宣战的当天,早有准备的俄军就从自己的傀儡国罗马尼亚境内通过,迅速进入了巴尔干半岛,不到两个月,就渡过了多瑙河,进入了保加利亚战场。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在第二年的一月份,就打到了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伊斯坦布尔的城下,面对着城墙上的苏丹,俄罗斯人笑呵呵地说,哈拉少啊(俄语:你好),您投降吧。

奥斯曼没有任何办法,只能签署了《圣斯特凡诺条约》(Treaty of San Stefano)。这条约完全是单方面的宰割,首先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从法理上完全获得独立的身份,不再是奥斯曼的附庸国,同时建立一个新的保加利亚大公国(Principality of Bulgaria),名义上是奥斯曼的附庸国,但实际奥斯曼却要把所有军队从这个新的国家上撤离,反而是俄罗斯,拥有两年的驻军权力,最后一条是波黑这地方还属于奥斯曼,但后者承诺要改革,给老百姓好日子过,这个事,居然还要接受俄罗斯的监督。

实话实说,这个协议就相当于奥斯曼帝国向俄罗斯彻底投降,把差不多大半个巴尔干拱手相让。

可是,细心的听友可能听出来了,战前说好的波黑归奥匈帝国,这时候咋还属于奥斯曼呢?事实也是如此,奥匈帝国望眼欲穿地准备迎娶一位叫波黑的小姐,结果波黑没看到,倒是看见了俄罗斯这家伙挺黑的,他一点儿好处也没给奥匈。

除了奥匈气得发疯,其他欧洲列强也有意见,大家一起上桌子,凭啥你俄罗斯吃这么多?有道是“众人分享巴尔干,多吃就是王八蛋”,况且,一个吞并了巴尔干半岛的俄罗斯坐大了,对俺们那也是赤裸裸的威胁,这种事一定要阻止。

就在大家琢磨着怎么动手的时候,俾斯麦站了出来,说俺们德意志帝国在巴尔干可没啥利益要求,能不能大家都来柏林,咱坐下来商量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你可能问了,德国不需要巴尔干的利益,那老俾操这个心干啥,没事闲的?当然不是,俾斯麦这时候出头,有两个目的,一是获得各国的好感,让新生的德意志帝国被列强接受,给新生德国发展的机会,另一个就是争取缓和与法国的关系,并且取得奥地利境内德意志人的认可。

1878年6月13日到7月13日,整整一个月,柏林城内是张灯结彩,群贤毕至,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意大利王国、俄罗斯帝国和奥匈帝国,欧洲列强的“六大门派”一个不少,全都来了,看得出,那是真急眼了。

当然,巴尔干半岛上的相关人员也不能不来,奥斯曼帝国和希腊王国这两个当时在法理上已经独立的国家自然要来,其他的,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黑山这三个相对有自治权的地区也要来,最后就是波黑地区和保加利亚地区的代表,他们更不能不来,因为矛盾的焦点就是这俩货。

在三十天的“口水和吐沫齐飞,枪炮和拳脚隐现”的争吵之后,这个历史上十分有名的柏林会议(Congress of Berlin,1878)总算是达成了一个条约,这个条约的正式名字非常长,你听好了,它叫“奥匈帝国、法国、德国、大不列颠及爱尔兰、意大利、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之间关于解决东方事务的条约”,简称柏林条约。

三、柏林条约详情

名字虽然很长,内容却不长,只有四条,我慢慢给你解释一下。

首先,俄罗斯逼迫奥斯曼割让的那个大保加利亚不算数了,开玩笑,地皮太大了,你俄罗斯一个包工头子有啥资格,有啥能力独自开发?整个大保加利亚被一分为三,北边的一块,靠近俄罗斯的,仍旧叫保加利亚,独立也不行,只能获得自治权,名义上还属于奥斯曼,实际被俄罗斯控制;东边的一块,叫做东鲁米尼亚,虽然也获得自治权,却要归奥斯曼继续统治;而南边的那块马其顿地区,则是直接重新归还给奥斯曼。顺便说一句,东鲁米尼亚本来的名字大家很熟悉,叫色雷斯,想当年我们讲希腊的时候,那可是赫赫有名的存在,而马其顿地区更是亚历山大大帝的龙兴之地,可现在这两个地区连派个代表来开会的资格都没有,欧洲列强们说他们属于谁,他们就要去派出所改身份证,两千年沧海桑田,实在是令人唏嘘。

柏林条约的第二条是承认塞尔维亚公国,罗马尼亚联合公国及黑山公国的彻底独立,从此在巴尔干半岛上,除了希腊王国和奥斯曼帝国,又多了这么三个独立国家,当然,背后都是有大哥罩着的。

第三条是奥斯曼帝国把东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岛割让给英国。这一条其实是奥斯曼主动提出来,用来讨好英国人的,这家伙对自己的定位还是很准确的,老了就老了,找一个壮年大哥罩着自己,难道有什么丢脸的吗?当然不丢脸。

那么英国人喜欢这个岛吗?实话实说,要是奥斯曼五年前送这个礼,英国人也许就是礼貌地点点头,费心了。可是现在送,英国人却要握着奥斯曼的小手一顿摇晃,兄弟,不错啊,知道你大哥我心里想啥。Why?为什么英国突然想要这个原本无人问津的岛屿呢?我们说对于历史学习,有两件事是很重要的,一是地图,另一个是时间线。打开地图,塞浦路斯岛往下一点点,是什么地方?埃及。然后你再想一下,我们前面说了,英国在1875年,也就是柏林会议的三年之前,从破产的法国公司手里买断了苏伊士运河,那一切就都恍然大悟了,英国佬得到这个岛,相当于彻底掌控了苏伊士运河。

并且,塞浦路斯岛是通往小亚细亚黎凡特地区的一个重要中转站,对于当时已经开始和俄罗斯在中东争霸的英国,这里就成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战略位置,奥斯曼这群家伙虽然老了,但一点都不糊涂,送礼送得相当讲究。

最后一条就是这次事件真正的始作俑者,波黑造反派们的命运了。从独立自由角度来说,乡亲们是白折腾了,因为它名义上依旧属于奥斯曼帝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没白折腾,因为在实际统治上,他们从现在开始,归奥匈帝国管理。当然,奥匈帝国对少数民族是咋管理的,波黑人现在是不知道,否则的话,肯定是把大腿拍得啪啪作响,一个个后悔死。

上面就是柏林协议的主要内容。

你完全可以想到,俄罗斯一边签字,一边在吐血,敢情自己筹划了这么长时间,付出了许多俄罗斯士兵的性命,最后几乎是啥也没得到,可亚历山大二世还真不敢和所有列强翻脸,只能忍气吞声地签了字,字是签了,怨气却留在了心里。

俾斯麦也知道,他这么一搞,前面他谋划的那个“三皇同盟”就算是名存实亡了,为了让德国安全,他又找到了奥匈帝国,说老哥啊,我之所以召开柏林会议,那可全是为了你啊,咱俩偷偷地签一个军事同盟协议吧。

奥匈帝国当然是不相信俾斯麦这个骗鬼的理由,但也知道,这次它是占了便宜的,俄罗斯要是把怨气撒到他身上,他也有点受不了,于是,两国秘密签署了一个德奥双边同盟(Dual Alliance,1879)。这份文件很简单,明确指出,当俄罗斯攻击他俩的任何一个时,另一个国家要帮忙,不过如果攻击者是其他国家,另一国却不用帮忙,只要保持中立就行。

但让你万万想不到的是,仅仅过了两年,在俾斯麦的运作之下,俄罗斯这家伙居然屁颠屁颠地回来了,一点儿也看不出来有怨气的样子,德国、俄罗斯和奥匈三个国家居然又一次结盟,组成了第二次“三皇同盟”,那么这个戏法到底是咋变的?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精选用户评论
  • 汤圆缘

其他用户评论
  • 晨钟暮鼓SH

    “众人分享巴尔干,多吃就是王八蛋”

  • 三丫家的丫

    这个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就不能取消了吗?

  • yuannannan_7l

    沙发🛋️

  • Sam_e0

    下载上机

  • 听友19537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