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张其成。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原文,我们一章一章、一句一句来学习。今天学习通行本《道德经》第一章,这一章很多人都会背诵,我先朗读一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几乎人人会背,但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却是见仁见智,各人理解不同。我每一次讲课的时候,总要先做一下调研:你们说老子这里说的“道”是“常道”还是“非常道”?赞成“常道”的请举手,赞成“非常道”的请举手,结果大部分时候是赞成“非常道”的多一些,有时候差不多是一半一半。为什么是“非常道”呢?他们的回答是老子的“道”不可能是平常的、普通的“道”,肯定是超常的、不同凡响、是常人很难把握的“道”。那么老子说的“非常道”究竟是不是这个意思呢?不是这个意思!老子的“道”其实就是“常道”。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只要考察一下早期的版本就清楚了。郭店战国竹简本《老子》没有这一章,马王堆汉初帛书本《老子》有这一章,但不是第一章,而是放在后面。因帛书本《老子》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所以早期的《老子》不是《道德经》,而是《德道经》,并没有分章。帛书本这一句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一下就清楚了,原来通行本的“常”应该是“恒”字,“非常道”应该是“非恒道”,“不是恒常的道”。常是恒常永恒的意思,不是寻常平常的意思。那么老子说的“道”究竟是永恒的道呢,还是不永恒的道呢?当然是永恒的道了。但是,为什么要把“恒”改写作“常”呢?这一字之差的重大改写,是因为两千多年前一位了不起的皇帝——汉文帝。汉文帝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文景之治”其中的文帝,他是汉朝第五个皇帝。汉文帝的名字叫刘恒,刘恒即位后那就得避皇帝的名讳,所以通行本《道德经》就把“恒”字就改为同义字“常”字了。但是,帛书本《德道经》是不避汉文帝名讳的,照样保持了“恒”字。
说起《道德经》版本避皇帝的名讳这种事,在当时可都是树立皇帝权威人设的政治大事。刚才讲的通行版《道德经》避汉文帝的名讳,说明这个版本的时间肯定在汉文帝即位之后。而帛书本《德道经》是不避汉文帝名讳的,说明这个版本的时间肯定在汉文帝之前。其实帛书本《德道经》有两种版本,其中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直接写“邦”字,用近似于篆书的古隶书抄写,说明甲本是在刘邦即位之前写成。到了乙本就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邦”写成了“国”,说明乙本是在刘邦在位的时候出现的。但是。乙本不避汉代第二位皇帝汉惠帝刘盈的讳,“盈”还是写作“盈”,也不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恒”还是写成“恒”,是用隶书抄写的,说明乙本是在汉惠帝、汉文帝之前写成的。另外,马王堆三号汉墓的这一批帛书是汉文帝时期入葬的。这又证明帛书本《德道经》一定是汉文帝之前形成的,距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
我这么不厌其烦地交待版本,就是要证明老子说的“常道”的真相是“恒道”,永恒的道,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而不是“非常道”。一旦我们理解了“恒”字,再来看“道可道,非常道”就更有意思了。
“道可道”开头这个“道”是名词,后面这个“道”是动词,那么“可道”的“道”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解释为“行走”,因为“道”的本意就是路,所以做动词讲意思是走在路上,“道”如果可以走在上面,就不是恒常不变的“道”了,有些人解释为“可道”的“道”是说的意思。“道”如果可以说出来,就不是恒常不变的“道”了。按照帛书本的解释:“道”是可以说出来的,但不是恒常不变的“道”。我赞成这种解释,“可道”的“道”就是说的意思。“道”不是不可以说,而是说不清楚,凡是能够说清楚的“道”,就不是老子所说的恒常不变的道了。比如一条道路,是可以把它的长度宽度说得清楚的,这就不是老子说的“道”了,老子的“道”是无形而抽象的,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所以没办法说得清楚。但也有人不同意把“可道”的“道”解释为“说”,理由是老子那个时代“道”没有“说”的意思。这是不对的,因为早在《诗经》中“道”就有“说”的意思,如《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gòu)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意思是宫中的私房话,是没法说出口。如果真要说出来,那话就难听死啦。这个“道”就是说的意思。
总结一下,“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道”是可以说但又是说不清的,可以说清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了。在老子看来“道”分为两种,一种是永恒的“道”,一种不是永恒的“道”。永恒的道无形而抽象,所以说不清楚;不是永恒的“道”有形而具体,所以可以说得清楚。老子为什么一上来就强调“道”可以说但又说不清楚呢?其实他是教我们要打破思维定势,要找到有形事物背后的那个无形的东西,要找到一切事物背后那个永恒的东西,这个东西虽然说不清楚,但却是永远存在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个东西就是“恒道”,永恒的真理。这个“恒道”不仅是一切事物之所以能够生成下来并且存在下去的总根源,而且是我们活在这个世上能够正确做人做事、不犯错误、不走弯路的永恒不变的总法则。
搞清楚前一句“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以后,后一句“名可名,非常名”就好理解了。前面这个“名”意思是名称、概念、范畴,后面的“名”是动词,意思是名状、描述、形容。和“非常道”的意思一样,“非常名”就是“不是永恒的名称”。马王堆帛书本这一句是:“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名称是可以描述的,但可以描述的名称就不是永恒的名称了。比如说“道”就是一个名称,这种名称是没办法描述清楚的。佛家有一个词叫“名相”,名就是事物之名称,相是指事物之形状。一切事物,皆有名有相。但一切的名相都虚妄不实,都不能契合佛法的实性,只是为了方便教化而设立的。
“非常名”还让我想起释迦牟尼拈花微笑的故事。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传法,他没有说话,只是手里拈了一朵花,此时大众默然寂静,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时只有大弟子迦叶破颜而笑,只有他悟道了。佛祖于是把佛法也就是佛道传给了迦叶。《道德经》的“非常名”也是同样意思,真正的“道”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只有以心会心,默契感应。有一句禅诗对这种感觉表达很到位:“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意思是,关于“道”你说不明白它是怎么回事儿,你只能去看看蓝天白云,去看看瓶中的水,道就在你目光所及之处,你得自己去想明白。一旦悟道,才可以谋定而后动,就不会做错事,因为你是在按“恒道”做事,顺应了天意。所以,“非常道”经历了“非常名”的领悟之后,那种感觉真是微妙得不可思议,而悟道的快乐又真是妙不可言。那么从哪里入手去领悟老子讲的“道”呢?请听下一讲。
《道德经》第一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8557090gmy 回复 @Your_Kevin: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请不要把后世修改过的版本当成老子著作
已经加入svip,怎么还是不能听
道可道,可道非道,老子的思考太深入了。老师讲的非常透彻
“恒道”避讳改为“常道”,根据避讳,可以得知通行本在恒帝之后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一句大家都熟悉,古今学者从断句到解读都存在较大的分歧。听了张老师的解读,通透了。
《道德经终极版》正确的断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8557090gmy 回复 @慈志00096: 错。对照马王堆出土的更早文本,这王安石的断句,根本不通
道是恒在的永恒的,而又平常的。认识不到,不能依道而行,是我们存在太多障碍,破除障碍才可见道。这就要修心
张大师无愧为当代国学大师,颇有大儒风范,将道德凡五千言讲得深入浅出,使得《道德》之妙理,飞入寻常百姓家!
之前买过张老师论语课,只要买了以后道德经的课可以免费听。现在要购买,是什么情况呀,能否解决一下谢谢
张其成 回复 @格桑梅朵花13: 您是加入张其成典读会Ximi团吗?现在Ximi团可以免费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