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是否要有明确的生死观?

青年人,是否要有明确的生死观?

00:00
04:02

“死亡”一直是中国人最忌讳谈论的话题,我们几乎没有接触过任何关于死亡的教育。然而,死亡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热门话题,也是科学研究、教育研究、人文研究的重点。 只有当我们认真思考死亡,才能更好地体会生命的意义。

对于年轻人而言,谈及死亡,很多人会觉得为时过早,还有一些悲观主义的色彩。但我觉得死亡这个话题,我们需要从年轻的时候甚至从少儿时就应该接触和学习。我们需要正视死亡,接受死亡,勇敢面对死亡,这样当有天我们面对亲人的离去或者自己的离开,才能不恐惧,才能学会接受现实,接受自然规律。而接受死亡的背后其实是塑造自己的生死观,形成笃定的信仰,为离开肉体的灵魂找一个好的归宿。

海德格尔说过,向死而生。以人贪恋欲望满足的本能力量相比,不在思想上把人逼近绝路,人在精神上是无法觉醒的。一个在精神上无法觉醒的人,他的存在对于这个世界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当我们无限接近死亡,才能体会生的意义。所以越早正视死亡,越早形成良性的生死观,越能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也能让自己珍惜当下,活出这一世的洒脱与自如。

我们大多数人自然都希望死得安详,但如果我们的生活充满暴力,如果我们的内心总是被愤怒、执著或恐惧等情绪所控制,我们显然也不可能奢望死得安详。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死得好,就必须学习如何活得好:如果我们希望死得安详,就必须在心中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安详。

虽然我们将会如何再生和再生到哪里去,大都取决于
业力,但我们在临终那一刻的心境却可以影响下一世的好坏。因此,在死亡的瞬间,尽管我们已经累积了各式各样的业,只要我们努力产生善的心态,还是可以加强和激发善业,造成快乐的轮回。死亡的那一刻,也可以产生最深沉和最有利的内心经验。一位有成就的禅修人,能够借着他的实际死亡来获得极高的证悟。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得道高僧都在禅定中过世的原因。他们的身体经常在医学上宣布死亡后很久才开始腐蚀,象征他们的修行成就。

通过阅读
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这本书,能让我们学会如何安详面对死亡,如何给予临终者最好的精神慰藉,让他们不再恐惧,让自己保持冷静而不失去自我。希望你读完这本书,可以形成自己明确的生死观,也希望你可以利用这本书救赎身边的临终者,让他们不再畏惧,找到灵魂归宿。

我是大庆,大家可以点赞、收藏。关注我,带你一起通过读书来驱赶迷茫、对抗平庸。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