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光,同其尘”的奥秘

“和其光,同其尘”的奥秘

00:00
04:48
“和其光,同其尘”的奥秘
原创 南离北玄 南离北玄 2024-04-07 08:08 浙江 275人听过
《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光:火之亮,阳之极也,为显,高高在上,代表阳,为天。
尘:因外力作用而飞起的微小的土,为微,代表阴,为地。
光与尘就是一对阴阳组合。
为什么不是“同其光,和其尘”?
熟悉儒家的人一下子就会想到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不同之下的同。
同:一致性的同。
音乐响起,我们觉得很美妙,但实际上每一个乐都音高低深浅都不同,就连每一个音管都不同,但出来的结果却是那么美妙,悦耳,这就是和。
我往东边去,你也往东边去,这叫同。
这样就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对“光”,也就是天、上位、显等等的态度和做法是和,对“尘”,也就是地、卑、微等等的态度是同。

这样就得出一个值得至简之道:和上同下。
和高位者,名望者平起平坐为同,和底层者不同,为和。
您觉得这样现实吗?
年轻人或许没有感觉,但经历过社会打磨的人应该很清楚,与高位者相同,必然会陷入权力之争,名望之争。如果不和底层者相同,他们会视其为异类,群起而攻之。
故有人抓住这一要害,刻意说一些底层者喜欢的话,非理性,不合现实的话,把自己包装着与他们同利,替他们发声形象,收获满满的流量。
同理与上不和,上必然会出手解决这个不和。翻开历史可以看到无数与上者不和之臣都被解决掉了。
遇上则和,遇下则同,这是处世之法,如果弄反,一定会陷入困境而不得。
虽然道家和儒家都讲究和,但分界线就在此。
孔子朝堂上会与人争的面红耳赤,扬扬千言,但回到家乡却以听为主,而不是高谈阔论。

孔子认可同尘,而未必和光。包括孔子说入乡随俗,这也是一种“同尘”。为什么孔子不和光呢?因为孔子将天下安宁视为光,他和的是天下安宁之光,至于其他的“上”在他看来都不是“光”。
他是从一个人的身份和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一个人只会“和光”,那是谄媚之人,小人也。比如赵高专门说一些秦二世喜欢的话,对其他人却十分残忍,逼死和陷害很多大臣。
做到即和光,又同尘,那是绝顶厉害,只有谁能做到?
《道德经》第四章说的很清楚,就是“道”。
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和光同尘”就会如同庄子所说的“庖丁解牛”,解牛千万而刀不损一毫。
谁能做到“和光同尘”,那就是得道之人。
百姓爱之,上者喜之,这样的人在人世间会遇到麻烦吗?
天地之间完全认可,自然和风细雨一般的顺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