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经典著作,解析中国社会的人情与规则。
本书关键词
乡土性 安土重迁 差序格局 礼治社会
专业解读人
无小常。社会学硕士,中级社工师,曾在《社会工作》《青少年研究》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你将获得
● “熟人好办事”和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有什么关系?
● 为什么中国人总被诟病“缺乏公德”,事不关己就高高挂起?
● 为什么职场里有“先来后到”、“论资排辈”?
书中金句
●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 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 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
精华笔记
《乡土中国》的作者费孝通是享誉世界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也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是国际人类学的最高学术荣誉奖“赫胥黎奖章”的获得者,也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荣誉院士。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最为经典的著作之一。在这本七万多字的小册子里,他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分析了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他在书中提出的“差序格局”、“礼治社会”、“教化权力”等一系列概念,打开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大门,也为我们提供了透视中国国民性的一面镜子。直到今天,费孝通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仍然充满活力。这本《乡土中国》,也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必读之书。
我们将从三个关键词精读《乡土中国》,拨开中国“乡土性”的面纱。
第一个关键词:安土重迁。
安土重迁指的是对土地的依赖,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缺乏流动的熟人社会。通过“安土重迁”,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土”是中国人的国民性,为什么中国人办事喜欢靠熟人。
无论农业生产,或是聚村而居的定居生活,还是深入骨髓的土地信仰,可以说,“土”贯穿在传统中国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生命的整个过程,乃至影响到农民的精神状态。以土为生的生活是稳定、持久、不大流动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方田园中一代一代繁衍生息,从而形成了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
熟人社会有三大特点:
一是拥有共同的“认识前提”。在谈论一个话题时,即使不交代所有背景信息,交谈的双方仍然能够明白对方的意思。
二是讲求“人情往来”。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社群成员间相互拖欠着的人情,如果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倍去还。熟人社会里无法不欠人情,最怕的是“算账”,如果彼此之间的人情债都算清了,也就无需往来了。
三是对于是不是“自己人”,有严格的界定。传统乡村的熟人社会是相对封闭的,对谁是“自己人”,划分是十分清楚的。
第二个关键词:差序格局。
从这个关键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中国人往往表现得私德有余,而公德有亏,对熟悉的人是一副面孔,对不熟悉的人又是另一副面孔。
费孝通根据中国人对公和私怎么划分的问题,发现了差序格局。所谓差序格局,就是人际关系中的纲纪和规则,它是以自己为中心,不断延伸出去的权利义务关系。差序格局类似于水波纹,“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横向上,差序格局表现为关系的亲疏远近,距自己越近,关系越亲密,所需要承担的义务越重;距自己越远,关系越疏远,所需承担的义务也就越轻。纵向上,差序格局则表现为地位的尊卑高下。
横向的亲疏远近和纵向的尊卑高下形成了一张社会关系网络,我们每个人都处在这张网络的某个特定结点之上。然后,我们就会根据别人与自己的关系,做出特定的反应。
第三个关键词:礼治社会。
如果说,差序格局是乡土社会结构的外在形态,那么礼治则是乡土社会规范性的潜在规则。
所谓礼治社会,是指在乡土社会中,维持社会秩序、规定人与人的关系,靠的是“礼”。礼是什么?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乎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对的。
“礼治”的第一个特点:依赖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在一个人出生之前,一套社会规范就已经在那里,他所需要做的是“学而时习之”。这一过程,在社会学中,称之为“社会化”或“文化濡化”。
“礼治”的第二个特点:主动服礼。
和法律有国家机器做保障不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主动服从于礼的规范。
“礼治”的第三个特点:无治而治。
所谓“无治而治”,即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个人内化的礼俗标准,守着一种自动的秩序,彼此相安无事,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维持礼治社会和谐稳定的内在力量是教化。所谓教化,就是通过教育的手段使被教化者的行为符合礼治标准。
策划编辑 | 李雪清
音频编辑 | 陈子夫
播音 | 沐泽
本期话题
“你赞同费孝通对中国乡土社会的解析吗?”
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聊聊。
人情社会将会在现代化的发展中逐渐削弱。几十年前前住在一栋楼里,邻里之间会非常熟悉;十几年前,可能就只会打一个招呼寒暄两句了了;到现在,我来到新住处几年了,除了偶尔在楼道里遇见,无言的让个路在没有其他任何交集了。
老吴老_lz 回复 @sun_is_mine: 也许你走的地方太少了
不错,分析的很好
个人很抗拒中国的传统礼数,不管关系是不是真的好,互相看不上眼的人迫于礼数也要往来,原因就是家里老人是安土重迁的农民,家里讲得是差序社会的人际关系,遵守的规矩是传统礼治。如果不遵守,就会认为被排除在圈层之外,孤立无援,难以成事
婚姻制度没提,是一大重要疏漏
我记得大一演讲社会人情规则时,这本书帮了我大忙,安土重迁,差序格局,礼治社会,简单透彻
郑帅哥520 回复 @learning_wang: 小姐姐棒棒哒
好,喜欢
费老的书好,没想到这书讲的也这么好,尤其是播的也太标准了。一句话,书好,讲的好,播的更好!
这本书写的有些太表面了,看看现在的中国和国外,根本就不是书中写的这样。书里写的这些只是在特定时期的产物,不能作为考量中国人的依据。
叶叶飞扬 回复 @A崔桐嘉TonyCui: 你是不知道书是什么时候写成吧
很久都想读的书,今天终于先听了
安土重迁,差序格局,礼治社会 现在社会仍在传承。
15871098fth 回复 @俎上冻鱼: 应该说是部分传承,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城镇化的加剧,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强,传统的乡土中国的人情关系也越来越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