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在公众号“方出旭旭”:
电视剧《繁花》海报“繁花”两个字的设计灵感来自鲁迅设计的《萌芽月刊》封面,是向鲁迅致敬。是该向鲁迅致敬!看着这两个在二维平面上静态的字,我总错觉它们是动的,一会儿是“繁花”,一会儿是“繁忧”,忘了“繁”和“烦”的区别。鲁迅一生烦忧,为中国、为中国人。我想,这样的设计是设计者或金宇澄、王家卫的隐喻吧?勿晓得。
《繁花》,就我所知有三种表现形态,小说,话剧,电视剧。三者在社会上的反响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小说是原著,并且得奖,出版时和得奖时在文学界与沪语读者群有非常好的反响。话剧恐怕只在上海话剧爱好者中有反响。电视剧则不同,可以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反响,凡是能与《繁花》搭上边的,都来凑热闹。这与三者不同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有关。
小说作为一种艺术样式,自从各种现代流派产生,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已经完全改变,再也不是面向大众的艺术品类,再加上现代互联网、自写作、电视电影小视频等娱乐样式多元化,不同的小说品类其受众相对来说有很大的收缩。金宇澄虽然在文字上照顾了非沪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但无奈他想叙述的内容不是当下大多数人感兴趣的。话剧更是早就成了象牙塔中的艺术,更何况内容上力图在舞台上再现原著的韵味,包括故事情节、不同人物的不同方言,虽然演员阵容不俗,表演也非常精彩,无奈没有什么社会关注度。电视剧则不同,相对而言更能为现代大众所普遍接受,同时,王家卫和金宇澄没有受原著束缚,叙述了一个为当代老老少少都关注的主题。这不是说,三种艺术样式有什么高下之分,就如同商品,市场大小与商品本身的质量、品味无关,而与商业模式有关。不同商业模式决定了不同的目标受众,决定了市场。
营销方式上,小说和话剧完全是传统套路,也没什么声势,可以说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营销策划。电视剧几乎运用了当下能有的所有手段,精心策划,尚未演播已经把市场炒起来了。考虑到小说是沪语写作,电视剧搞了普通话版和上海话版,吊足了两类受众的胃口。加上各种广告的插入,更是赚的盆满钵满。电视剧《繁花》带旺了黄河路,带旺了排骨年糕,带旺了和平饭店和宝总泡饭,反过来黄河路们也烘托了电视剧《繁花》的氛围,并导致小说《繁花》的脱销。黄河路是大家赚钱的地方,不应该把别人赚钱的路堵死了,强总、李李、卢美林犯了忌。电视剧《繁花》拍摄、营销策划、演播的过程像煞一条黄河路,可以说,《繁花》故事之外的营销,就是一场商战大戏。
小说与电视剧很大的不同是,小说虽然是文字的,但却像是那个时代的风俗画,展现人物在特殊历史时代的日常,有些很平常,有些很奇特,也有小说该有的巧合情节。电视剧则浓缩了故事线索,就如同镜头中的服饰、布景,在在都是精心、刻意的安排。在电视剧中,玲子、汪小姐、李李都达至了她们商业的成功。范总、魏总,也取得了他们的成功。阿宝与爷叔的组合,更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逢凶化吉、无往不胜。剧中的人物几乎人人都是聪明过人、努力过人,但观众似乎更关注这些成功的人,而没有太注意那几个同样聪明而努力的失败者、失意者,比如强总、小江西。片尾,阿宝的旁白赞美了那个热血沸腾的时代,完全正确。不是那个时代,不会有这样的精彩,爷叔一辈子集聚的一身能量只是到这个时代才爆发出来。但即使以爷叔的能量,最后也还是黯然离开阿宝。于是,有了一个老话题,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失意者固然烦忧,成功者又何尝不是烦忧相伴呢?
阿宝是从做外贸和股票起家的,毫无疑问是与时代有关。只有在那个年代,才会有那样的外贸模式和那样的炒股方式。算起来,阿宝应该是改革开放后第二波企业家。第一波是摆地摊、搞长途贩运的,还有是搞生产的。当时最著名的是海盐的步鑫生,时代潮起时的弄潮儿,但很快就被时代大潮所淹没。他脑子灵活,有胆量,借鉴港台服装潮流,生产最新样式的衬衫,把个暮气沉沉的校办工厂搞得风生水起。但他只是一个裁缝,有胆量冲破蓝、灰、白色的束缚,却并没有进一步的创新能力和经营能力,很快被后起的范总们超越了。不是他不努力,不拼搏,只是他的努力与拼搏跟不上时代了。
回看这四十多年企业家的沉沉浮浮,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第一桶金往往是偶然,有时甚至是瞎猫碰到死老鼠。现在光彩夺目的企业和企业家可以说都是这样开始他们的故事的。剧中汪小姐最后深圳的一搏,是成功了。她的这一成功,对她人生来说是决定性的,不仅如剧中她成了自己的码头,更重要的是,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外滩27号的垄断优势很快就没有了,她即使还在27号,汪小姐也不再是“汪小姐”。当年的许多专业外贸公司,很快都转型做其他业务,即使有外贸业务,体量上可以忽略不计。外贸公司第一个上市的浙江服装进出口公司——中大集团,现在早已是中大物产集团,不再是外贸公司。当年外贸公司的汪小姐、梅萍们要么转型,要么到企业做外贸,还有少数利用原有资源自开公司做外贸,但当年风光已不再。不过,汪小姐这一次的成功,不能不说是偶然的,恰恰遇到了中国历史性的汇率体制改革。十年后的2005年7月21日,我国汇率体制再次迎来重大改革,这次是反过来,人民币汇率上升,当年和以后几年,许多出口企业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对于这些企业家来说,自己没出什么错,企业就突然倒闭了,真所谓时也,势也,运也!许多企业家之所以没能坚持下来,往往就是把偶然、把时代机遇、把单位背景当作了自己的能力,以为可以一直那样做下去,时代转变时没有能力迅速转型。
商战的背后是历史,只有具体历史中的商战。小说《繁花》描写的是那段历史画面,电视剧《繁花》讲述那历史中的商战。
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不是一个文件就岁月静好,繁花似锦。我们说那个时代波澜壮阔,正是因为那一代人付出了代价,过程中有许多坎坷,有许多烦忧。转型中的各种摩擦往往带来各种波折与动荡。比如过渡期的价格双轨制,既带来市场活力,也带来市场混乱和通货膨胀。有了混乱,就需要治理,治理则必然给一些企业和个人带来巨大损失。1992年,浙江民营企业家陈金义因拍得上海黄浦区6家国有和集体商店轰动一时,国有企业开始了实质性的改革,背后是大量国企工人下岗。于是中文多了一个“下岗工人”的名词。阿宝为服装公司赢得上市名额的重要理由就是为下岗的纺织女工创造就业岗位。下岗工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当年的下乡知青,他们下乡十年,好不容易回城当上工人,才刚刚幸福地工作了十年,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便由“下乡知青”变成了“下岗工人”。《繁花》中的阿宝、和生、小毛正是这一代人。
也是在这一段时期,发生苏东剧变,西方对我国实施制裁,国内也有部分人对改革开放方向产生怀疑,整个经济处于低迷期。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讲话发表,人民群众中积蓄的改革开放能量一下子喷薄而出,真可说到处是机会,遍地是黄金,中国人的收入开始进入高速增长的通道。这就是黄河路的时代背景。这时,西方感受到了制裁中国对它们自身的损害,再看到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制裁在无形中消失了。但,改革和经济的发展,依然还是一波三折。1993年很快就出现经济过热,需要治理整顿。好在整顿后是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直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繁花似锦,惊涛骇浪,总有烦忧相伴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爷叔“三只皮夹子”理论现在已广为传播。这实在是最基本的商业伦理,并不新鲜,只是爷叔用形象的方式表述了。“第一只皮夹子”是自己有多少钱,做生意必须有一定的本钱。“第二只皮夹子”是别人觉得你有多少钱,做生意需要一定的声势,让对手愿意与你做生意。“第三只皮夹子”是你能调动的资源或别人的钱,就是加杠杆,这取决于别人对你信誉和能力的信任。具备前两条的,是传统商业模式,简单扩大再生产;三条都具备,是现代商业模式。一般都认为,现代经济是在现代技术发展基础上工业化带动的,实际上没有现代金融业的创新发展,只有技术的发展,现代经济是不可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发展的。正是现代金融创新发展,加快了资本的积累和资源的集中,提高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才带来规模化经营和产业链整合。股权融资,学术上不把它归类为债务,但对于投资人而言,他投资的目的就是要在收回本金的基础上有更好的收益,对于融资人来说,本质上还是债,都是超出“第一只皮夹子”的杠杆部分。纵观当今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无一不是与有效运用杠杆有关。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惨烈失败的企业和企业家也往往与过度杠杆有关。
电视剧中,爷叔教宝总起家就是借钱。阿宝没有杠杆,就不可能有他在黄河路的故事。进贤路上玲子和菱红靠自我积累,只能小打小闹勉力维持。金老板不借债让小江西炒股票,金美林不至于倒闭。宝总和强总的对决,是股票炒作策略的对决,背后支撑的是杠杆规模和运用杠杆技巧和能力的对决。
改革开放初期,范总们只是为了临时周转而借款,以后为扩大生产,投资设备而借款。由短缺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可以说生产什么都能卖出去;而国际上,因为产业转移,需求旺盛,只要产品品质过得去,也能出口,所以范总们很快发现,能借到钱就能发财。也因此,那时银行信贷人员在社会上非常吃香。银行的信贷指标,比外滩27号的出口指标更紧俏。范总们对财务部门的要求就是,给我搞钱,只要是钱,不管什么来路都可以,于是杠杆越来越大。
这些年,我们看到许多企业发行的金融产品爆雷。硏究这些企业的发展,都会发现,它们曾经因为高杠杆而造就的成功,最后因高杠杆而崩盘。
观察香港企业,历史上因为杠杆过高而崩盘的也很多,现在存活的这些著名大财团,历史上也曾经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差点崩盘。像宝总一样,在关键节点上得到支持,它们得以存活下来。不过,自此以后,它们都把这差点崩盘的一刻当作血的教训。不是说它们不再寻求杠杆,而是把控好杠杆的度,同时利用各种金融工具为杠杆设置安全垫。
反观内地这些崩盘的企业,你会惊奇的发现,它们历史上不止一次陷入即将爆雷的境地,因为得到地方政府的救济,不仅度过难关,由于地方政府救济的特殊方式,比如土地性质转变等,企业在规模上反而上了一个台阶。于是这些企业家把这种度过难关的方式当作企业成功的经验而不是教训,在以后的发展中肆无忌惮地加杠杆,造成一种怪现象,企业成功,利益是企业家自己的,而失败造成的问题则由社会和政府承担。
这些企业家都非常精明,非常努力,深知“三只皮夹子”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但却没有领悟“三只皮夹子”的真谛。他们看到第三只皮夹子在规模扩张中的作用,却不明白第三只皮夹子的规模是别人对你信誉和能力的信任,反而产生第三只皮夹子里的钱就是自己钱的幻觉,将第三只皮夹子混同于第一只皮夹子,偏离了基本的商业伦理。
爷叔说“我在做黄浦江的事,你却在搞苏州河的勾当”,悲壮地离开了和平饭店。爷叔称玲子为“讨债鬼”,他一直告诫阿宝不要把感情参和到生意中。同样,强总也警告李李不要因为感情坏了生意规矩。人们常说“市场是无情的”,所以要理性,不能冲动,不要被贪婪所吞噬。然而,人们不是因为贪婪,进市场干嘛?人性、人情与理性,真的能分开吗?
爷叔给人的感觉,始终是理性、冷静的,但爷叔在剧中最后的镜头,留下的是绵长的温情,令同样冷静的金科长心潮起伏。
强总是冷酷的,甚至于是冷血的,但他这无情却饱含着深深的温情,为了多年前股市失败复仇,为了被夺去恋人复仇。他的无情是因为有情。
同样,阿宝所有的理性安排、神机妙算,内心都是赚钱的渴望、情义的牵挂、战胜对手的渴望。
玲子、菱红、葛老师们,相互之间打着小算盘、贪着小便宜,却又能肝胆相照。
小说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电视剧中渺无踪迹,一个是干部子弟沪生,一个是工人子弟小毛。小说《繁花》就是围绕阿宝、沪生和小毛三兄弟展开的。他们三人出生不同、素养不同、性格不同,但友情深厚。文革来临,冒着风险,互帮互衬,毫无隔阂。改革开放后,走上了各自的人生路,阿宝做生意,沪生做律师,小毛是工人。阿宝和沪生在黄河路时代还有交集,相互帮忙,小毛则消失了。小说中,隐隐的透出,小毛好像下岗了,甚至沦落到与打算生儿子的女人假结婚换钱的境地。阿宝和沪生一直在打探小毛的情况,始终没有找到他。小毛好像一直刻意躲避着阿宝和沪生。命运弄人,三个人重复了父辈的阶层轨迹,那个繁花似锦的时代也没能打通他们的阶层藩篱,反而加高了他们之间的阶层藩篱。小毛这样的处理,是处于他的理性抉择还是感情冲动?好像不好分别,做出这样的抉择肯定是痛苦的,既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小毛缺乏强总、李李、小江西那种改变自己命运的倔强,他内心的痛苦,想想都让人心里振颤。
电视剧中,阿宝、爷叔、李李、强总、汪小姐、魏总等可以算一个层级,玲子、菱红、葛老师、陶陶等是又一个层级,小江西等是另一个层级。表面看,他们处于经济社会中的不同层级,眼界、格局大不相同,但深入分析,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几乎是一样的,都渴望着人生的成功,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成功以及如何达至成功,并采取行动。欲望中,有着相互的欣赏、关爱、嫉妒与憎恶。每一个繁花似锦的背后,都有着忽隐忽现的烦忧。
一部《繁花》,让我们看到,任何理性行为的背后,都是人性,理性无法与人性须臾分离。市场是无情的,市场是残酷的,阿宝说“市场不会错”,但这残酷的市场是人性造成的。面对这人性造成的残酷市场,人们总希望排除情绪以理性对待,却并不成功。现在,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了希望,这个世界将会出现没有贪婪、没有冲动的理性市场。那,这样的理性市场还是市场吗?那会有繁花吗?不过,人总是怀着烦忧期盼繁花,去创造繁花。
— End —
作者|刘晓春
编辑|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