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代开国大将粟裕因病去世。依据他的临终遗愿,夫人楚青将他的骨灰分成8份,分别埋葬在了赣、闽、苏、浙、皖、沪等八省,因为这些地方都是他生前曾战斗过的地方。粟裕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重回军队工作,毕竟作为一位身经百战的常胜将军,他最眷恋的就是军事指挥岗位,哪怕是让他去基层军事单位,做一名普通的参谋也行。但直到粟裕临终前,仍然没有实现这一愿望。在病重期间,他仍不忘让秘书去总政询问,有关恢复名誉的事情,可最终还是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似乎可以从侧面印证,粟裕至死都没有被恢复名誉的真实原因。当年,楚青带着粟裕的骨灰来到南京时,曾经的老战友和老部下,全都提前来到车站迎接。这其中就包括曾和粟裕并肩作战的老部下,开国中将王必成将军。当他见到楚青手捧粟裕的骨灰时,难以抑制内心的悲愤之情泪洒当场。王必成为了表达对粟裕的哀悼之情,不顾阻力坚持要在南京为他举办追悼会。当时,发生了一件令人非常气愤的事情,在追悼会举行期间,王必成却发现少了一个人的身影。这个人正是开国少将张文碧,当年他和王必成都是粟裕的老部下,而且粟裕对张文碧十分器重。为此,王必成见他没有参加追悼会,被气得火冒三丈。“你为什么不来送老首长最后一程?他以前是怎么对待你的?难道你全忘了吗?我告诉你张文碧,你别不识好歹!”王必成一顿输出之后,张文碧被怼得哑口无言。其实,张文碧之所以不来参加粟裕的追悼会,背后的原因令人唏嘘不已。毕竟,粟裕最后的遗愿是恢复名誉,但在当时这可是十分敏感的问题。为了不受老首长的牵连,继而影响到自己的前途,所以张文碧才选择了回避。此前,他曾以外出学习为借口和楚青打了招呼,而楚青也深知人走茶凉的道理,并没有怪他。张文碧被王必成劈头盖脸的一顿骂之后,仿佛被他给骂醒了,于是不顾之前的担忧,顶住压力参加了老首长的追悼会。粟裕一生谨慎谦让,即便他在解放战争时期,立下了无人能及的战功,但却始终低调做人。原本可以凭借军功被授予元帅军衔,但他却多次推辞不受,表现出了高风亮节。但粟裕也曾在军事生涯中犯过一些小错误,比如1954年我军决定解放金门和妈祖等地。时任总参谋长的粟裕经过分析认为,应该先从妈祖岛入手,这个提议得到了彭老总的首肯。不过在上报军委并等待批复的阶段,因粟裕在军事会议上没有做好记录,继而导致皮定均在向福建和南京首长,转述这一作战命令时出现了偏差。彭老总得知此事后,认为粟裕在重大军事行动前,出现了不应该犯的错误,为此劈头盖脸地给他一通批评。除此之外,1957年粟裕率军事代表团出访前苏联时,在一次总长座谈会上,提出了想要借阅苏联国防总参资料,这种擅作主张的外交疏忽,其实也犯了一个大忌。最后,就是粟裕曾犯过越权的错误,1958年他在未经请示上级的前提下,就让志愿军5个作战单位提前回国。此前,这件事情确实经过毛泽东和彭老总的同意了,但按照工作流程应该由军委下达命令,而不是由总参谋长越俎代庖。而这也为接下来粟裕受到错误批判,埋下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伏笔。同年7月,召开了一次以军队整风为主题的军委扩大会议。期间,包括粟裕、刘帅、萧克等人在内的军队高层,全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甚至可以说遭到了错误的批判。粟裕压根就没有想到,会遭受如此重大的冲击,为此内心既惶恐又不安。为了尽快平息这次错误批判,粟裕前后给总政写过8次检讨书,并被撤掉了总参谋长一职,此事才算告一段落。可以说从1958年至粟裕因病去世,在长达26年间,他曾多次申请恢复名誉,并回到他热爱的军事岗位工作,但却都犹如石沉大海一般,直到临终前都没有实现这个夙愿。当年,中苏关系将至冰点之时,身经百战的粟裕将军被调至前线考察,他原本以为可以借机回到军事岗位,但最终却只是在珍宝岛打了一场小规模的战役,他根本没有用武之处。此后,即便历经三任军委一把手,有关粟裕恢复名誉的事情,仍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直到1994年,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之后,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之下,粟裕才彻底恢复名誉。此前,包括邓小平在内,都没有办法帮助粟裕解决问题,原因是即便他给总政下令,但总政方面的态度也是模棱两可。粟裕恢复名誉时,距离他受到错误批判,已经过去了整整36年,但这位曾经的常胜将军,却再也看不到这一天了。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