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铸在合肥离世前曾志想见他最后一面,却被告知:不行

陶铸在合肥离世前曾志想见他最后一面,却被告知:不行

00:00
07:13

陶铸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在他的革命生涯中,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但他始终百折不回,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他曾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多次化装深入敌后了解情况,成功营救被关押的同志,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主持组建了闽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打开了革命局面。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同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却却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残酷迫害,于1969年11月30日在合肥逝世,当时他的妻子曾志还在被关押审查,想要去见他最后一面,却被告知:“不行!”

陶铸唯一的女儿陶斯亮出生于在战争年代,曾志怀孕7个月时骑马执行任务,马匹受到惊吓把她掀翻在地,导致脑震荡,但她依然坚持为革命事业奋斗,甚至为了全身心投入革命而选择了做绝育手术,因此陶斯亮也成为了陶家的一根独苗。

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陶铸和曾志夫妇不得不将年幼的陶斯亮留在延安的保育院,并托付给一位残疾的军人杨顺清照顾。在陶斯亮5岁时,战火即将烧到延安,杨顺清带着她踏上了北上的寻亲之路。

一路上,杨顺清挑起一对箩筐,一头装着行装,一头装着陶斯亮,历经了各种劫难、辗转四五个解放区,穿越几乎整个中国北方地区,甚至最后不得不借道朝鲜,硬是将陶斯亮安全护送到父母的身边。这一路上,杨顺清对陶斯亮的照顾无微不至,情同父女,这段经历让陶斯亮从小就学会了坚强和勇敢,也让她更加珍惜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陶铸对女儿的教育非常严格,常常教导女儿要做一个严谨的人,对学习和生活都要认真负责,他和女儿陶斯亮之间有几个小故事非常值得一提。

在女儿陶斯亮小时候,陶铸就教育她要养成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有一次,陶斯亮因为羡慕同学们能吃到水果糖而哭泣,陶铸便和她约定,如果她能够坚持一个月不吃糖,就奖励她一包糖果。最终,陶斯亮成功地坚持了不吃糖,也因此懂得了通过努力和坚持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陶铸还经常与陶斯亮一起读书、讨论问题,鼓励她要努力学习、追求知识,在女儿面临高考时,陶铸更是亲自指导女儿复习,帮助她更好地应对考试。此外,陶铸还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女儿。他生活简朴,经常穿着一件打了补丁的衣服,但却毫不介意地把仅有的一只苹果给女儿吃。

父女俩虽然聚少离多,但通过书信等方式一直保持联系,在陶斯亮上山下乡时期,陶铸经常写信给她,鼓励她坚持下去,为她指明前进的方向。这些信件成为了陶斯亮人生中宝贵的财富,也展现出陶铸作为一位父亲的深沉的爱。

新中国成立后,陶铸夫妇到广东工作,一家三口才过上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1969年11月30日,陶铸在被软禁中含冤病逝,年仅61岁,临终前没见不到一个亲人。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陶铸的遗体被送到火葬场后,因无名无姓,焚烧时工作人员才在花名册上临时登记了一个“丁七”的名字。

女儿陶斯亮多年来一直为父亲的事奔波,直到1978年8月,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陶铸彻底平反昭雪,陶斯亮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给父亲的一封信》,痛述了自己和父亲分别18年的刻骨相思,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陶斯亮长大后再次见到了杨顺清,并照顾他的生活。1985年,陶斯亮请杨顺清和老伴进京相聚,在火车上时老杨肚子痛,下了火车后陶斯亮直接把他送到自己工作的空军总医院。

经过诊断,老杨被确诊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两个主任医师听说老杨与陶斯亮情同父女,亲自操刀手术,陶斯亮每天到病房探望,老杨在空军总医院住了1个月的院,然后又在陶家休养了3个月。

陶斯亮在从事医疗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患者因为家庭贫困而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这让她深感心痛和无助。她认为,医生只能救治病人的身体健康,但不能解决他们的生活困境。因此,她决定从医界跳出来,投身公益事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通过创办基金会、组织公益活动、呼吁社会关注等方式,积极参与公益事业,陶斯亮曾经担任过中国市长协会的专职副会长兼女市长分会执行会长,为中国城市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还担任过中国医学基金会的副主席,致力于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

此外,陶斯亮还是一位作家和演说家,她的作品和演讲常常围绕着公益事业、医学伦理、城市治理等主题展开,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和福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她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论影响和改变着社会,成为了中国现代女性的代表人物之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