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10课昨日回顾《天生天杀,道之理》

《道德经》第10课昨日回顾《天生天杀,道之理》

00:00
05:33
天生天杀,道之理——《道德经》第10课(总3016天)
原创 黎小贤 黎明即起读圣贤书 2024-04-01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1;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2乎。
虚而不屈3,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词汇
1.刍狗:用草扎成的狗,用来作为祭品。
2.橐龠:风箱。
3.屈:竭、尽。


一、天地、圣人何以不仁

天地不仁:天地只是物理的、自然的、非情的存在,依循自然法则运行。圣人不仁:圣人爱养万民,不以仁恩,法天地任自然。

本无仁,或者不仁。但是,当人们已经有了认知的时候,在现实的生活中,失去了仁很麻烦,更怕在上位的人失去仁,更怕失去了仁的人又以仁的名义行事。于是,有了本文。

若是没有仁爱之心,就有了天对万物的要求,圣人对于百姓的要求。要求别人敬奉,儒家言“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身不用礼而望礼于人,乱也”。

二、万物、百姓何以为刍狗

刍狗:祭祀之物,体现至高的敬奉。

苏辙:结刍为狗,设之于祭祀,尽饰以奉之,夫岂爱之,适时然也。既事而弃之,行者践之,夫岂恶之,亦适然也。

吴澄: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钱钟书:刍狗万物,乃天地无心而不相关,非天地忍心而不悯惜。

三、愈使劲,愈折腾,愈是苦

不如守中——当位而行。守中抱本,可“枢始环中,以应无穷”。

一念恒定,美成在久。

向上仰望,不切断和我们祖先的联系。
向下扎根,不切断和这方水土的联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