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抗战:伤亡6.5万歼敌4万,一场胜仗,如何被日本牵鼻子拖败?

长城抗战:伤亡6.5万歼敌4万,一场胜仗,如何被日本牵鼻子拖败?

00:00
21:51

长城抗战:伤亡6.5万歼敌4万,一场胜仗,如何被日本牵鼻子拖败?

作者:棠棣之华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常棣tandy

蒋介石有关长城抗战的一切布置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与日本媾和。

蒋介石“恳切”地请汪出山,汪明知如应蒋之召将更深地陷入火坑,但为借机向蒋要自主权也在所不辞了。

1、汪精卫的复职

一九三三年三月十四日,汪精卫抵达香港,对记者发表谈话称,他主张对日应以武力外交并进,“榆关以一日而失,热河以七日而陷,实不成话。今后再不抵抗必影响外交”。

十七日汪精卫到上海,国民党中央及各方人士给以热烈欢迎。

在欢迎席上汪故作姿态,称因病未愈,只能在中央党部负责,仍辞让行政院长职。

宋子文当天发表声明:

“汪院长为吾党先河,群伦领袖,值兹河山破碎,大敌当前,非汪主持大计不足以挽此危局”“子文当于十七日停止代理院务,追随汪院长,尽其职责”。

此时汪精卫虽然仍不肯就职,但曾仲鸣却说,听候中政会决定。

二十日晨七时四十五分,汪抵南京后在中央党部纪念周上称:

"须先有抵抗然后有交涉”。“今日以后抵抗愈得力,交涉愈有希望”。

二十三日,汪精卫向中央常会提请确定宋子文为行政院长,并立即赴沪促宋子文就职。

蒋介石闻讯,从保定电汪,以“极恳切"的词句请汪复任行政院长职务。

三月二十六日,蒋汪在南京会晤,经过几日会商,蒋介石向汪精卫让步,对日外交汪有最后决定权。

二十九日,中央政治会议正式报告,汪精卫已销假视事。三十日,蒋介石出席了第六十四次中央常会,除决定即日汪精卫恢复视事外,又决定在一九三三年七月一日召开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并提前召开国民大会。

当天下午汪精卫到行政院正式接手工作。蒋介石把这位中日外交的总经纪人又推到了台前,而蒋宋一门则从对日外交中脱身。

2、喜峰口大捷

蒋介石对长城之战作了文武两套安排,各有其用,而汪主持对日外交则是关键。一切安排就绪,他于四月二日又去江西指挥剿共战争去了。

长城华北之战是由于日本为完成制造伪国边界的第三步计划而引起的,是继热河失陷后中日双方在长城各口及平榆大道以北地区进行的一次大战役。

是役从三月五日至五月二十五日,进行了八十余日。战争进程受中日及第三国的外交支配,曲曲折折,变化多端。

全战役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三月初至月底,为长城各口的争夺战。

三月四日,日军侵占承德后乘势分路南犯,以坦克、飞机、大炮开路,向长城线猛进。中国热河守军承德之部退向古北口,平泉之部退向喜蜂口,凌源之部退向冷口、界岭口,日军跟随其后,于长城沿线展开激烈战斗。中国军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一些局部战斗取得了很大胜利。

主要战场在以下六个长城关口附近展开:

一、古北口内外的鏖战;二、冷口地区的拉锯战;三、喜峰口血战,四、罗文峪反击战,五、界岭口、义院口地区的战斗。

中国军队给日寇以重创,喜峰口之战尤其引人注目。

三月九日在长城口外奉命反攻承德的万福麟部,由宽城向喜峰口败退。

敌军服部、铃木两旅团乘胜侵占了喜峰口。

此时在蓟县以东地区的宋哲元军立即于九日晨火速驰援、一个白天走了一百五十里赶到了喜峰口。

当二十九军官兵看见日寇的太阳旗在城头摆动时,个个怒火万丈。

为避开日军的火力优势,二十九军从冯治安的三十七师中挑选五百名精兵,组成大刀队,利用夜幕掩护,手持大刀,赤臂前进。

摸入敌人阵地后即以大刀砍杀敌军。五百健儿如五百只猛虎在日军阵地猛杀猛砍。日军猝不及防,慌忙迎战,只见寒光闪闪,血染城头,千余日军被砍杀殆尽,五百壮士生还者仅二十余人。

当夜十二时许,二十九军又进袭敌人第二道防线,毙敌千余人。十日上午九时,日军以重炮猛烈轰击,猖狂反扑。宋军为减少损失退出原防线。

夜幕降临后又抵进敌阵地,以突然动作猛袭敌营,予敌以重创。十一日夜,宋部以两团兵力,绕过山峰,左右包抄,袭敌侧背,在董家口附近完成了对敌军的合围。

随后,宋军对被围之敌发起总攻,在方圆二十里的战场上一片杀声,敌军四处鼠窜,死伤惨重。

二十九军战士抢占日军炮兵阵地,俘获日本、朝鲜、蒙古兵数千人,大炮十余门,其他战利品无数。此役共歼敌三千余人,二十九军也受到重大损失。

这是中日交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给日本关东军以歼灭性的打击,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振奋了中国军队的士气与全国人民抗日爱国的激情,连日军也不得不承认他们“自明治维新练兵以来,无此重大损失”。

宋哲元军长以“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有进无退,死而后已”的豪言壮语激励官兵作战,二十九军官兵用赤诚的爱国之心与热血,为抗日战争史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经过二十余日长城各口的反击战,中国军队阻挡了日军的南侵,给目空一切的日军以沉重打击。这一阶段国民党军队积极作战,先后取得了一些胜利,不仅使全国振奋,而且对世界上也产生很大影响。

在这期间先后调到北平至山海关的中国军队是日军的十倍。

如有正确的作战指导,坚定的抗敌信心,不仅可以夺回长城各口,而且还可以反攻热河。

然而南京政府的目的只在以战求和,既不积极扩大战果,更不组织继续增援。一再贻误战机,使日军得以在长城沿线整顿人马,修筑工事,谋划对华北腹地的进攻。

3、长城沿线的争夺

第二阶段,三月底至五月七日,敌军从长城两翼发起迂回进攻战,企图突破长城线。

日军在长城沿线受挫后改变战术:对长城各口暂取守势,在滦东、察(哈尔)东相机交替进攻,并派板垣到天津策动叛变作内应。

三月底至四月二十二日,日军发起滦东战役,将何柱国、商震等部逼退于滦河以西。

滦东之敌自一九三三年初占据榆关至九门口一线之后,至三月下旬华北军事当局曾令滦东各部退守滦河之线,仅留郑桂林、商震、何柱国各一小部,于义院口、石门寨一带监视敌人。

当滦河驻军刚刚转移阵地,日军第十师团主力,在五、六千伪军的配合下,于三月三十一日晨四时从九门口方向分东、北两路猛攻石门寨,激战十一天,石门寨周围阵地尽失。

四月十一日,敌军得到第六师团增援,猛攻冷口,商震三十二军防线被突破,全军伤亡五千余人,退至滦河右岸。在海阳一带的何柱国、郑桂林部由于受到了敌军从背后包抄的威胁,被迫后撤,于四月二十二日转移至卢龙、滦县之线,在滦河西岸与日军隔河相峙。

日军越过长城,英国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警告。日本为缓和与西方国家的矛盾,于四月二十二日宣布,日军既已将华军击退至距长城之炮程之外,已完成其消灭华军对热河边境的压迫工作,故自四月十日起,在长城以南停止战事与追击。

当日方确悉华军不再向前攻击时,即辙回长城之线。同时,日本广造舆论,谎称日军无意进入华北与北平,滦河以东至长城间将成中立区等等,以此欺骗世界舆论,减轻国际压力,诱使南京政府与其签订承认伪国的条约。

但日军一刻也没有停止军事侵略活动。

日军宣布于滦东撤兵,却在察东进犯多伦。多伦原由北平军分会直属骑兵队赵承绶部驻守。自三月份以来,曾多次打退伪军的进攻。四月下旬,日人小柳君指挥刘桂棠、李寿山、崔兴五等部伪军一万余人,配合以五百余日军,在数十辆装甲车、坦克的掩护下,猛力进犯多伦。

赵部因受敌内外夹击而退出多伦,转移至沽源。日伪军一路继续向张北推进,绕攻沽源,另一路则由多伦直下沽源,察省危机。日军企图切断中国与蒙古、苏联的交通。

以利于南下或者北上的侵略行动。

日军在察东得逞后,又集中兵力攻击长城线上各凹部地区。

四月二十一日,日军川原旅团及铃木旅团之一部约一万多人,向南天门、八道楼子各据点猛烈进攻,徐庭瑶军第二师在此驻守,至四月二十九日,第二师后撤到新开岭地区。

自四月上旬起,日军在喜峰口地区不断袭击宋哲元部,宋部被迫后撤。至四月二十三日,敌军又以重炮猛袭宋军阵地,进攻撒河桥。经二十九军顽强反击,日军撤至喜峰口外白台子地区,二十九军与日军对峙于撒河桥东西长峪一带。

以上事实说明,日军所谓停战撤兵是一场骗局。

四月二十六日何应钦主持华北军事会议,决定取消原有抗日义勇军、救国军等名号,以统一军队名称,决定了一些重点防守区;确定采取不轻易推进,亦不獬弛原防,同时整理后方、刷新军纪的方针。

何应钦的这些决定是对日军所谓停战撤兵作出的反应。

战场上的这种局面维持到五月初发生了突然变化,板垣在华北策反失败,日军决定迅速扩大战火。

4、滦河战争的溃败

第三阶段,从五月七日至二十五日,敌军大举向华北腹地进犯,逼迫国民党政府与其签订城下之盟。

日军在滦东停止进攻后,在他们撤退的地区扶植伪军,拼凑伪组织,并拒绝国民党军渡河东进。

滦东为中国领土,日军后退,中国军队收复失地理所当然。何柱国军、王以哲军,商震军等相继向前推进,收复领土,四月二十三日到达卢龙、迁安地区。

对此,日军曾多次无理声明,说中国军队“越界”、“挑衅”。

五月三日,日本陆军方面开军事参议官会议,陆相荒木、柳川次官、山田少将等出席,讨论中国华北战局。

同一天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发言人对上海《大美晚报》记者发表谈话,声言如华军继续“挑衅”,则日军决定向天津、北平进行军事行动。

五月六日,日军在海阳镇召开军事会议,傍晚日军大队便推进至北戴河的察各庄,七日,敌军突然从桃林口、石门寨、界岭口、建昌营等地,突然发起总攻。

敌军集中飞机、坦克、大炮,一路由界岭口直扑迁安,一路沿平榆公路西进,猛攻抚宁。

五月九日晚,日军凭借火力优势攻占了抚宁、迁安、卢龙,然后沿平榆大道迅速向西推进,王以哲军与何柱国军失去联系,滦东复被日军占领。

五月十一日,敌军抢渡滦河,其第六师团的高田、松田、常冈三旅团将王以哲军的一、六师击溃,冲突了防线。十三日,三万余日本侵略军全部渡过滦河,另有五千余伪军攻击滦县正面。

西进日军向丰润、开平猖狂进犯,王以哲军、万福麟军纷纷沿平榆公路西撤。何柱国军从开滦的雷庄、古冶、开平地区向宁河、卢台撤退。

敌军总攻滦东的同时,在西面发起对徐庭瑶军扼守的地区攻击。从五月十一日起,日军猛攻稻香村、上庄子、笔架山一带徐庭瑶军与萧之楚军的阵地。

战至十三日,徐、萧二军腹背受敌,退至石匣、史庄、兵马营一线,十五日又退往密云。敌机开始袭扰北平,驻北平的日军在城里滋扰,给北平城造成恐怖气氛。

在滦西战场,从五月十四日起日军第六、第十四师团沿平榆公路再度发起攻击,目标直指北平城下。

五月十五日,翁照垣师从丰润撤退,日军高田、平贺两旅团跟进。同日,敌服部、中村两旅团自撒河桥、龙井猛攻宋哲元部,而敌松田旅团则由间道抄袭遵化,威胁宋军背后,宋军被迫从喜峰口、遵化地区撤至蓟县、三河之间。

敌军步步紧逼,将中国军队压至蓟县至玉田之线,日军的右翼川原、铃木两旅团与日军的左翼取得了联系。

五月二十二日,敌平贺、常冈、高田、松田、服部、中村、铃木、川原各旅团共十六万人,联成一线,齐向北平猛攻。

王以哲、万福麟、宋哲元、庞炳勋各军纷纷后撤,至五月三十三日、二十四日,战火已烧至平东通县地区,宋哲元、庞炳勋部与敌军在通县交火。

此时中日媾和谈判开始,中日军队对峙于平津铁路与平榆公路之间。

综观战役全局,国民党共出动三十五个师三十余万人,战斗损失六万五千人。

不过,蒋介石的嫡系军队动用不到十分之一,绝大多数在进行“剿共”战争,日军出动十五万余人、伪军十万人、坦克、战车百余辆、飞机二百余架,战斗减员约四万人。

实力对比中国军队并非注定失败。关东军已倾全力作战,而国民党军的主力并未北调抗日,潜力很大,况且参战官兵也曾打了不少使日寇胆寒的胜仗。

5、塘沽协定的签订

由于蒋汪政府抱定以抗战求妥协的方针,所以,长城、华北之战开始后,汪精卫曾多次发出愿与日本政府谈判的信息,中日使节秘密往返不断。

报刊上揭露了这个内幕之后,引起全国舆论的极大注意,纷纷指责南京政府的误国之策。

汪精卫为了能从对日外交中发展实力,他借助蒋介石所信任的政学系头目,其盟兄黄郛的帮助。

黄郛与日本素有来往,善于迎合日本人的心理,由黄郛直接出面办理对日交涉,蒋介石也放心这样,处理华北复杂的对日外交便非黄莫属了。

为了使黄郛能担负此任,南京政府决定在北平设立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

五月三日中央政治会议通过决议,制定了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组织大纲,任命黄郛、黄绍竑等二十二人为委员,指定黄郛为委员长。

这样,北平有个军委会北平分会,由何应钦掌握,直接上司是委员长蒋介石,又加了个行政院驻平政委会,由黄郛掌握,直接上司是汪精卫,蒋汪共掌华北全局。

南京政府准备与日本妥协的消息不胫而走,反对妥协的呼声响遍全国。汪精卫当众说谎,多次指天发誓,决无与日妥协之事。

五月二十二日战事已危及到北平的安全,北平军分会准备撤退。在这十分紧急的关头,驻北平的英、法使节出面斡旋,驻北平的日本武官也出面调停。日方要求中国方面派军使向关东军求和,方可停止进攻北平,用外交方式来结束此次战争。

几经磋商,何应钦完全答应日方中山代办提出的四项妥协条件,随后北平军分会派高级参谋、步兵上校,与日军素有来往的徐燕谋,在日本驻平武官永津的陪同下,前往密云,晤见日关东军平贺旅团长,日方又提出一些新要求。

徐返平后,又几经周折,日本武官永津折冲其间,黄郛、何应钦等决定,完全依照日方条件办理。最后决定日本关东军代表与北平军分会代表,于五月三十日在塘沽开会,签订停战协定。

五月三十日下午四时,双方代表在塘沽日军运输所会面,约四十分钟。

第二天上午九时在原址开正式会议。过程十分简单:

由日方首席提出停战协定的条文,交熊斌等过目。至十一时十分,草稿了中日文字各两份的正本,双方代表签字。然后,双方全体代表举杯祝贺。这个有会无议的会议到此收场。

杀人放火、逼迫他人作城下之盟的日本军阀,在签字仪式后又摆出了菩萨面孔,于三十一日下午特邀中方全体代表赴宴。熊斌等人光顾这以中国军民的鲜血与领土主权换来的宴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实在可憎、可怜。

为世人所注目的“塘沽协定”写了如下内容:

“关东军司令官五月二十五日于密云接受何应钦之军使,参谋徐燕谋所陈正式停战提议,据此,五月三十一日午前十一时十分,关东军代表少将冈村(关东军参谋副长)与华北中国军代表陆军中将熊斌,在塘沽签定停战协定,其概要如左:

(一)、中国军队即撤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镇、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不再前进。又不行一切挑战扰乱之举动。

(二)、日本军方确悉第一项实行之情形,可用飞机或其他方法施行视察,中国方面应行保护并予以便利。

(三)、日本军确认中国军已撤至第一项协定之线时,不超越该线续行追击,且自动撤归还至长城之线。

(四)、长城线以南第一项协定线以北及以东区域内之治安维持,由中国警察机关任之。

(五)、本协定签字后即生效力。”

熊斌在协定签字后,立即发表书面谈话,着重申明:

停战协定完全是军事性质,不涉及政治。但对双方达成的四项口头协议,其中有彻底取缔排日活动的政治要求,则噤若寒蝉,秘而不宣。

6、阿Q精神胜利法

五月底,蒋介石、汪精卫等国府要员在牯岭会商了华北停战事。

五月三十一日汪精卫返回南京,发表书面谈话,申明国民党中央对华北停战的立场:

首先,诡称“河北停战谈判限于军事,不涉政治”,否认塘沽协定丧失华北许多主权的事实。

其次,为丧师失地辩解,胡说“今以抵抗而失地”,皆因国力不够,“知之而犹抵抗,亦唯视其力之所能至,以行其心所能安耳”。

大肆渲染中国武器如何不如人,士兵虽英勇善战,但抵不住敌人的飞机大炮。

再次,颠倒黑白,把蒋介石不向华北发救兵,而在江西疯狂剿共,说成是“各处共产党军队之骚乱及其他牵制,援军不以时至,使整个军事计划不能实行”。

最后,矢口否认有割让土地给日本,放弃抗日的条款。

汪精卫的书面谈话统一了南京政府的口径,凡是国民党中央控制的报纸都以此腔调为塘沽协定唱颂歌。

塘沽协定丧权辱国、妥协投降的性质显而易见,汪精卫的诡辩受到全国舆论的激烈抨击。就连当时拥护南京政府的几家北方报纸也不得不发表评论,痛言国耻。

中日调停过程中,同是侵略中国的日本军阀、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驹井和北平公使馆武官永津充当了交战双方的条停人,国民党当局把这些在平津地区制造暴乱、搜集情报,配合关东军打中国军队的罪魁当作和平使者,已够可怜,又把关东军在极刻苛的条件下撤回长城线,说成“诚恳”、“亲善”,更是可卑!

实际上关东军此举有双重意义:

对中国来说,等于变相承认长城是伪国与华北的分界线,对日本侵略者来说,进攻长城、华北是关东军势力的扩张,完成了制造伪国边界的第三步计划。

但华北是日本华北驻军的势力范围,关东军暂退,是给华北驻军以后的扩展留有余地。南京政府把日本侵略军内部的分赃,吹嘘为“未丧失主权”,真乃是十足的阿Q。

(正文完)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常棣tandy,欢迎关注、点赞、评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