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事变始末:15万人防守,128名日军,为何仅7天攻占热河省会?

热河事变始末:15万人防守,128名日军,为何仅7天攻占热河省会?

00:00
23:35

热河事变始末:15万人防守,128名日军,为何仅7天攻占热河省会?

作者:棠棣之华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常棣tandy

1932年初,伪满洲国出笼后,日本有贼人胆虚之感,因为《日满议定书》无力束缚中国人民的手脚,东北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有权随时收复失地。

日本为了强迫南京政府承认伪国是“独立”国,阴谋用武力在中国的领土上划出一条“边界”,宣布“边界”以北地区在《日满议定书》的保护之下,妄图巩固对东北的占领,再谋扩大侵略范围。这就是日本发起侵占热河之战的缘由。

1、集中兵力消灭义勇军

日本军阀一面重弹“东北是中国的殖民地”,“中国的北部边界是长城”等腔调,一面采取三个步骤进行制造伪国边界的侵略活动。

第一步,集中兵力消灭东北各地的义勇军,至少也要将其驱逐到东北边缘地区。

伪国出笼,激起了东北人民更广泛的反抗。马占山潜回黑垣再举义旗,更带动了一些原东北军旧部起来抗日。

一九三二年四、五月份,北满义勇军倍加活跃,除马占山、李杜、丁超各部战斗在黑龙江、吉林等地外,苏炳文也在满洲里起兵抗日。义勇军在东北各地高举中华民国的旗帜,是对伪国的根本否定与蔑视。

这种形势迫使日本采取“先北后南”的策略,暂缓对南满义勇军的围剿,集中兵力于北满,妄图消灭马占山等抗日武装。

侵略上海的日军达到掩护伪国出笼的政治目的之后,纷纷调往北满。五月初,日军部署大体就绪,待机对北满义勇军发动总攻。

从一九三二年五月上旬起,日军在辽宁、山海关地区以攻为守,不断向长城之线中国守军进行袭扰,以阻止中国军队出关北援辽宁义勇军。

驻南满日军主力北调,会攻北满义勇军。五月上旬,日军主力向黑龙江省的呼海路、齐克路集中,对马占山部取大包围之势。

五月二十三日,关东军司令本庄繁,由沈阳前往哈尔滨,指挥日伪军进攻义勇军。

五月底,日军从上海撤退完毕,对北满义勇军的总攻便开始了。抗日义勇军与日寇作了殊死搏斗,给日伪军以重大杀伤。但因没有外援及义勇军本身的缺点,苦战两个多月,气势渐衰。

日军见势,急忙转移兵力进攻南满义勇军。

北满战起之时,南满义勇军异常活跃,给日军造成很大威胁。

七月底,日军主力南移。八月初,对南满义勇军开始疯狂扫荡。

南满义勇军的斗争条件比北满好,可以得到关内抗日团体以及东北军的一些援助,曾多次在日军的重要据点附近重创敌军。

但由于各自独立作战,系统各异,不能相互配合,苦战五个月。多数义勇军被迫向辽西、辽东及热河省边境地区转移,日军基本上实现了把义勇军主力逐步压迫到东北边缘地区的战略目标。

2、发动榆关、热河之战

第二步,日军发动榆关、热河之战,把中国军队全部赶入山海关,将它的军事占领线延至长城。

进攻榆关,继而进犯热河,是日军为实现侵略野心而作出的重要抉择。

日军采取这一步骤要冒很大风险:

首先,中国军队可能全面抵抗,甚至向东北反攻,其次,可能引起其他帝国主义的干涉。

日本侵略者极端狡猾,军事发动前大造舆论,鼓吹攻榆侵热“合法”。

日本要人,从刚刚上台的首相斋藤实、外交大臣内田康哉,到才上任的驻伪国全权武藤,都一再声称日本有“义务”根据所谓《日满议定书》维持伪国的安全。

日本的报纸、杂志也不断制造谣言,指责张学良操纵义勇军,危害伪国治安,扬言要进行“惩治”,妄言热河是“满洲”固有的领土,长城是中“满”的边界。

国联调查报告书公布后,日军对国联的幻想破灭,它一面准备退出国联,一面开始大举进攻榆关与热河。

日本为扩大侵华战争,国会编制了自明治维新以来最高额预算,全年总额达二十二亿三千二百五十万元,其中陆海军预算为七亿八千一百万元,占总预算的三分之一强。

日本国内大肆扩军,加紧制造军火;在东北征集在乡军人到指定地点报到,扩编侵略军。

武藤全权拟在东北编成十六个混成旅,以收买汉奸及日本军官为将校,日本占领军拿出三千万元作为收买抗日义勇军的经费,企图瓦解东北抗日武装,日本军阀派冈奇秘密赴天津,招募原直鲁联军

余孽

程国瑞、李际春,编成两个军,调往绥中地区打抗日义勇军,在东北各地,日寇花样翻新,组织伪军靖安游击队,迫令辽西各县村民构筑炮台,以防备义勇军。

前东北讲武堂日本教官叙田少佐,召集前东北讲武堂失意军人,引诱他们参加伪军。

3、侵占山海关之役

从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下旬起,日寇连续向锦州以南、热河边境增兵。日军第五、第八、第九等三个师团共五万人相继开到热河边境,摆出了三路进攻的态势。

日本陆军省诡称,由于张学良在东北各地挑动扰乱,日本将据《日满议定书》采取积极手段,解决热河问题,并恫吓说,热河战起,将扩大至华北。

张学良及南京政府对日本的叫嚣没有认真对待。

日军进攻山海关是发动侵热战争的前哨战。山海关是东北、华北的咽喉,也是辽宁通往热河的要冲。

一九三三年元旦之夕,榆关日本驻军蓄意挑衅。东北军第九旅的一个团守卫山海关城,旅长何柱国在北平未归,守城部队只是严阵以待,对日军挑衅未予还击。

一九三三年一月一日夜九时,日军开炮袭击榆关。

二日上午十时五分,日军诬称中国驻军向日军开枪,随后便向榆关城发起攻击。下午四时日军开始总攻。三日晨,驻锦州日军向榆关增兵,使总攻榆关的兵力达到五千之众,一天之内总攻六次。

上午日舰五艘开到山海关海面,二艘到达秦皇岛。下午四时,敌以陆海空军联合进攻,使榆关城内变成一片焦土,东北军守城官兵大部分阵亡,被迫退至城西五里之地固守。晚上,日本军舰封锁了港口。

日军挑起战端反诬中国军队挑战。

一月二日下午七时,日本驻天津司令官中村向张学良致通牒称:“榆关事件”,“其责任系在华军”。

驻上海日本海军司令米内,立即召开秘密军事会议,指令长江沿岸各地日军严密戒备。

三日晚,中村向北平军分会提出三项要求:

(一)对于山海关事件,中方应向日方道歉。(二)扩充伪国榆关车站。(三)同意声明山海关为中立区,亦即由日军占领。

日本为避免引起国际纠纷,以欺骗宣传掩护武装进攻。

外务省训令平津日本外交官员,要与列国外交官充分联络,说明日本“决不向中国方面挑战”,如果中国“不改其挑战的态度”,则日方“彻底的加以膺惩”。

与此同时,日本海军省从国内及中国青岛派舰只到山海关。驻山海关的日军守备队于一月四日移驻临榆城内,原东北军第九旅司令部,东北日军继续向榆关增援,并于十二日抢占长城要隘九门口。何柱国于一月二日返回前线,在石河以西整顿军队,修筑防线,与日军对峙。

4、纵容下的侵占热河准备

日军攻占榆关正值国联开会,引起国际上的极大反响,世界各国出于不同目的纷纷发表评论。

美国表示反对日本扩大战争的行为,愿意与国际合作制裁日本。

一月七日的德国《法兰克福时报》指出:

“日本政权由文治派转入武人之手”,“日本之目的在以北平为华北首都而使与他地分离。此种企图必酿成战争。在目前情况下,远东战事必牵起世界大战之危机,故此时应在警告日人猛醒,而不再劝告中国也。”

苏联《真理报》、《红星报》等不仅痛斥了日寇的侵略行径,而且揭露了国联袒护日本侵略的事实,并指出:

“日本现在之行动必将侵及英及其他帝国主义者之最重利益。虽然目前尚可断定未必即有公然之冲突发生,然帝国主义者相互恶感日形积增之结果,自难免将来有一大爆发之时期”。

英国保守党报纸《泰晤士报》公开为日本辩护,支持日本企图划山海关为中立区的主张,称对满洲问题“不当问何者合理,何者不合理”。对山海关设中立区一事则认为“由多方面观察甚为可采。盖中立区之法,固可推行于世界其他地方,日本之计划可认为妥协精神之表现。”

南京政府面对日本的行径与国际上的复杂反应,除向日本抗议、继续依赖国联解决冲突外,拿不出一项制止日军侵略暴行的有效措施。

日本见此情景,一面表示榆关事态不再扩大,一面大造侵热舆论。

一九三三年一月中旬至二月二十一日,日本一面等待国联开会结果,一面完成北路由阜新、南路由榆关进攻热河的军事部署。

一月二十一日,日本召开六十四次议会,外相内田康哉在贵族院演说称:

“满洲”与中国及其他之境界为长城之事,殊无可议论。尤其热河省为满洲之一部,依照设国、建国之经纬亦甚明了。然最近该省之治安搅乱之策动不但显著,且张学良麾下之正规军有越过“国境”而进入热河省之模样。属于满洲国领域地方治安维持,根据《日满议定书》固须两国共同负责。

故所谓热河问题纯属‘满洲国’内部的问题”。

日本陆军当局更露骨地宣称:

“满洲国和平建设之第一阶段,乃系治安秩序之确保确立,此阶段已可惊的进展。建国不及一年,所剩者仅热河省,热河之肃清乃画龙之点睛耳”。

国联会议席上,美国改变了对日本的中立态度,决定不承认伪国,由此引起了英、法等国对日本态度的改变。

5、热河弃守

二月二十四日国联通过了李顿的调查报告书。二十五日,日本宣布退出国联,于即日进攻南岭地区,正式发起侵犯热河的进攻战。

日本外务省,向中国提出备忘录,要求中国军队从热河撤退,划长城内外为中立区。

日军集中五万兵力犯热,北路以日军十六旅团为主力由开鲁南犯,中路则集结了第八、第二师团,飞机四个大队,沿南岭、北票、朝阳进犯,南路为第十七、十四师团及川田、茂木两旅团,辅以满蒙伪军。

而铃木旅团则进迫榆西,逼东北军退守滦河。

当时中日双方在热河的兵力对比为三比一,中国驻军及抗日义勇军共有十五万之众,且地形复杂,多高山谷地,易守难攻。

中国军队虽然装备差,但因人多、地形有利、士气旺盛,至少亦应抗拒三个月。

但在南京政府对日妥协外交的指导下,主帅汤玉麟又贪生怕死、临阵逃跑,日军尚远离承德便于三月三日弃城南逃,一百二十八个日本骑兵唾手而得承德。

三月四日,日军便开始进犯长城各口,热河沦陷,日寇实现了制造伪国边界的第二步计划。

6、做样子的抗战呼声

日寇南侵,华北危机。榆关失守,全国震动,广大民众义愤填膺。

中国共产党于一九三三年一月十七日发表宣言,宣布在下列条件下,中国工农红军准备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作战协定,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1)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

(2)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集会、结社、言论、罢工、出版之自由等)。

(3)立即武装民众创立的义勇军,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的完整。

这个宣言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不少报刊、杂志报导了宣言的部分内容或消息,在舆论上给南京政府的“抗日剿共”论以沉重回击,国民党的爱国将士,如十九路军等,向军委会请缨御侮,要求北上抗日。

胡汉民、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等两广领袖也以抗日相号召与南京对抗,给蒋介石造成不小的压力。

榆关失守,开始蒋介石无动于衷,照样与宋美龄扫墓祭祖、闲游沪杭,对请缨抗日的国民党将士只答以“切实整顿部队,静候政府命令”,并无其他表示。

但至一月中旬,南京政府发出了一片武装抵御日本入侵的呼声。南京政府是否改变了对日妥协的方针呢?答案是否定的。

原来南京政府受到国内压力的同时,又受到了国际的压力。

一月十二日南京驻国联代表颜惠庆、顾孟余、郭泰祺等从日内瓦电告南京:

“惟有中国能表明有力防卫其本身利益,方能希望友邦之援助”,要求政府派兵反攻榆关。

西方帝国主义为实现其与日本进行的国际政治交易,要求南京政府能以实际行动抗日,以便对日本造成压力,而对蒋介石的无能感到不满。

这一信息传到南京后,从蒋介石到张学良,从宋子文到远在德国的汪精卫,都一致表示要武装抵御日军的南进。

美英政府立即呼应:一月中旬,美国政府与国会不断表示不能坐视日本对华北的入侵,美国海军舰队将常驻太平洋,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英国政府对日军占领山海关提出了抗议,并请日本注意英国的在华利益。英国自由党、保守党的报纸也改变袒护日本腔调,发表文章警告日本。

南京政府的抗日呼声就是这样喊出来的。

7、东北军的无能

南京喊打是为了和,这就需要汪精卫回国,于是南京政府速电汪,促他提前回国。

汪见身价提高,便连续发表谈话,表示要积极负起内政外交之责。

一月十一日他从德国启程,转道日内瓦,在国联发表声明书,说明三点意见:

第一,他认为中日两国争端并非没有和平解决之可能,但当日本采取作战方式时,中国将团结一致,竭力御侮;

第二,中国现实无力对日宣战,但将倾注一切力量反对日方侵略;

第三,表示中国对日本的南侵将取陈述国联与抵抗侵略同时并进政策。

随后,汪取道法国回国。

当蒋介石确知汪精卫已在返国途中,便于一月二十七日赴江西继续指挥剿共战争。他指望汪回国继续主持对日外交,华北军事由张学良应付。

张学良在北平对记者宣称:“热河华军系取守势,如日军来攻将抵抗”,“热河战事或将为引起燎原情形之星火”。

张并透露,热河军队归汤玉麟节制,除蒋介石外他人无权指挥汤玉麟。张继在南京中央党部纪念周上大谈抗日,而蒋介石则在江西大讲特讲以“实干”、“硬干”、“快干”进行剿共战争,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之策。

随着热河危机的加深,南京中央对华北作了若干部署。二月九日,国民党中央常会决定在新乡设立中央执委会华北临时办事处,张继为主任。

二月十一日,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内政部长黄绍竑到北平,与京津银行团商谈财政问题,同时给张学良打气。二月十六日,北平召开“东北热河后援协会”成立会,宋子文、张学良先后于席间慷慨陈词。

宋子文称,日军攻热河中央极重视。张学良说,中国转弱为强,唯有一战。

宋子文又作《前方守土将士词》,文曰:

“诸位兄弟们,机会来了,你们一直往前干吧!你们干到天边,全国人民跟到天边,你们干到海底,全国人民跟到海底。我们是生在一块,死在一块,一心一德,守土自卫”。

十七日,宋子文、张学良、黄绍竑等赴承德检阅军队,承德一片欢腾。十八日,汤玉麟在承德召开欢迎宋子文、张学良大会,指天划地发誓言“矢志守土”。

当天,二十六名东北军将领由张学良领衔从承德发出通电称:

“时至今日,我实忍无可忍,惟有武力自卫,舍身奋斗,以为救亡图存之计”。

报纸一时广为宣传,人们曾认为热河从此有望。二十一日晨,宋子文返回上海。

热河战起之后,一些守军曾作了积极抵抗,给日伪军以很大杀伤。但开战不及一周,刚刚发誓“矢志守土”的汤玉麟,于三月二日晚扣留二百四十辆军用汽车,三日晨将热河行宫重要物品,汤的家私,装车运往天津,弃城而逃。

当日下午张作相也离开承德。三日晚,承德已处于无政府状态。四日晨,日军铃木旅团川原联队的一百二十八名骑兵侦察兵平安占领承德。有十余万人守卫的热河被汤玉麟拱手让给了日寇。

8、张学良下野

叫嚷一个多月的热河抗战传出如此噩耗,全国震怒,要求严惩汤玉麟的吼声如大海的怒涛。

热河沦陷之快,南京也大出所料,日军迅速逼进长城,使南京的处境十分被动。

蒋介石急忙派军政部长何应钦,内政部长黄绍竑于三月五日下午赶到北平,并电令万福麟等部组织反攻。

张学良、何应钦连日会商反攻措施。驻国联代表顾维钧等从日内瓦致电南京,希望政府反攻,否则外交无法进行,国内要求惩办汤玉麟的通电如雪片纷飞,同时要求蒋介石亲自北上指挥抗日。

蒋介石为平息众怒,防止大火烧身,同时满足西方国家的要求,急忙采取措施:

电促汪精卫加速回国,由行政院作出决定,惩戒汤玉麟及其他失地将领,以万福麟代理热河省主席,责令张学良“努力收复失地”。

蒋介石于三月五日晚在江西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将“剿共”军事交给陈诚、贺国光负责。七日飞抵石家庄。

蒋介石到河北要做三件事:

一逼张学良下野,二诱迫冯玉祥离开张家口,三联络阎锡山出兵长城,部署抗战。

张学良已于七日晚电请南京,引咎辞职。但内心所想则要率部反攻,收复失地,以洗前耻。

蒋介石认为此时张学良必须下野,承担榆关、热河失守之责,方可避免要求惩办汤玉麟的怒火烧到自己身上。

蒋介石抗日只是为了配合国联与日本搞政治交易,并不求由此而反攻东北。

张学良一再表示反攻复土也使他深感不安,况且日军多次要求张下野,如不去掉张学良,蒋介石难以控制战局。

为了让张学良当自己的替罪羊,并由此而夺得对东北军的指挥权,所以蒋介石在保定召见张学良,经过三月九日的光园会商,决定张学良下野,当天张学良返回北平。

张学良决定下野的当天,六监委从南京发出对张学良、汤玉麟的弹劾电。

十一日,张学良被迫发表辞职电云:

“此次蒋公北来,会商之下,益觉余今日引咎辞职,即所以效忠党国,巩固中央之最善方法,故毅然下野,以谢国人”。

寥寥数语道破了下野的隐情。

9、长城抗战的准备

冯玉祥在张家口大声疾呼,要求严惩汤玉麟,采取有效措施巩固中央,反攻热河,而对蒋介石的威胁利诱,使其离开张家口则置之不理。

三月十一日,阎锡山应召到石家庄晤蒋,阎同意拨三个军归北平军分会指挥。

同日,何应钦接管了军分会,陈钦若取代荣臻为办公厅主任。

东北军改编:第一军,军长于学忠,张学良卫队改编为十九师,以刘多荃为师长,归于学忠指挥;第二军,军长万福麟;第三军,军长何柱国,第四军,军长王以哲,北上抗日的原十九路军翁照垣炮兵师归王以哲指挥。王树常任北平戒严司令。

阎锡山的商震部开赴长城线,郭希鹏骑兵师归其指挥。傅作义军、宋哲元军、中央军徐庭瑶部调往河北,准备参加抗战。

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华北办事处于同一天在新乡通电成立,以张继为主任。

保定一时成了政治中心,蒋介石约各方人士到此会商军政要事。

宋哲元率二十九军由察哈尔省开到遵化地区,准备策应长城各口。山海关以西地区由何柱国率第三军防守。

冷口地区由商震率三十一军防守。萧之楚军防守马兰关谷口。喜峰口地区由万福麟率第二军防守。

古北口地区由徐庭瑶的第十七军防守。傅作义军在怀柔、顺义一带占领预备阵地。

何应钦代理北平军分会委员长职务,指挥华北军事。三月二十四日,蒋介石到北平约见东北军将领,进行安抚。

然后返回南京,向刚刚回国的汪精卫苦劝,请其尽速复任行政院长职。保定设立委员长行营,令何成浚代蒋主持,坐镇华北。

三月十二日,张学良等九人到达上海,本想观望一个时期,但是,不是报载张贪污巨款,便在张宅发现炸弹,逼迫张学良立即出洋。

凄凄惨惨的张学良被迫于四月十一日怀着复杂的心情,乘意大利轮船出国远游,而蒋汪则开始亲密起来。

(正文完)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常棣tandy,欢迎关注、点赞、评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