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2012年,在遥远而又近在咫尺的蒙古,一部名为《限制外国投资法》的法案横空出世。
虽然只是此前《外国投资法》的修订,但此项法案却如巨石投湖,在蒙古及国际社会激起滔天巨浪,直接导致了“蒙古奇迹”的戛然而止。
进入21世纪,一向因一贫如洗而一文不名的蒙古,经济突然枯木逢春并朝气蓬勃,从2000年至2011年,蒙古GDP的年均增长率高达9%,2011年的增幅更是高达17.5%。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后,全球经济整体萎靡,蒙古的欣欣向荣与之形成强烈对比,以至于某些资深经济学家经过详细“调研”后大胆预测:蒙古将成为“下一个迪拜”!
事实上也似乎确实如此,因为经济的繁荣,蒙古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国家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乌兰巴托更是成为草原上的不夜城。
但这一切,从2012年开始发生了剧烈转折,虽然2013年的GDP增速也高达11.7%,但“堕落”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2014年,蒙古GDP增速下降到7.8%,2016年下降到1.17%,2020年更是低到-4.5%,那个令人无限憧憬的“第二个迪拜”,在经过一系列戏剧性的跌宕起伏后,最终成为“第二个也门”。
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2012年的《限制外国投资法》,而这项法案出台的直接原因,是2011年ZHONG国铝业竞价购买蒙古的煤矿公司南戈壁公司。虽然在蒙古政府的干预下,收购最终流产,但这一事件却促使蒙古政府下定了强化对外国资本监督的决心,于是有了《限制外国投资法》的横空出世。
和断水流大师兄的那句“我不是针对谁”一样,虽然《限制外国投资法》没有对限制对象指名道姓,但从当时蒙古的外资情况来看,南方邻国无疑举足轻重,所以这一法案对南方邻国资本的冲击可想而知。
2013年,蒙古吸引外资数量暴跌50%以上,到2015年上半年,暴跌比例增长到85%。相对于2011年蒙古全年外资流入的46.2亿美元,2016年只有不到1亿美元。由于蒙古的繁荣,基本靠的就是外国资本尤其是南方邻国资本的强力注入,所以当外资几乎断流枯竭,蒙古的繁荣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然而,即便是一夜回到解放前,蒙古也依然矢志不移地坚持啃草饮沙,其“视金钱如粪土”的不屈精神,令国际社会为之侧目。
那么,为何蒙古会如此偏执,坚持要和与南方邻国的“共同富裕”划清界限呢?静夜史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蒙古一直以来都是极端仇HUA的国家。而之所以会出现坚决不与邻国共舞的尴尬局面,静夜史认为和蒙古的历史轨迹及现实考量密切相关。
作为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千百年来蒙古与我们的关系可谓剪不断理还乱。
从先秦时代以来,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就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而在经历了匈奴、鲜卑、突厥与契丹等民族的走马轮换后,蒙古在13世纪异军突起并迅速建立了疆域空前广阔的蒙古帝国,1271年建立元朝。
作为首个建立大一统帝国的少数民族政权,元朝的影响力空前深远,除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首次统治青藏高原,更确立了“山川形便、犬牙交错”的行省制度。
1368年明朝建立后,随即开始了对元朝的穷追猛打,在将其逐出中原后更最终颠覆了北元,迫使蒙古重新回到了部落时代。
明朝前期,鞑靼和瓦剌先后崛起,15世纪达延汗统一鞑靼后,很快又将蒙古分为6个万户,随后6个万户分化,并在明末清初逐渐形成了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两大部,成为内外蒙古的雏形,而早已西迁的瓦剌则演变成漠西蒙古。
后金崛起后,于1635年征服了漠南蒙古,迫使漠北和漠西蒙古行“九白之贡”。
清朝建立后,先后消灭南明、平定三藩叛乱、收复宝岛,并在两次雅克萨之战后迫使沙俄在1689年与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此退出黑龙江流域。
沙俄遭遇迎头痛击不得不退出黑龙江流域后,一路继续向北进入阿拉斯加,另一路则向西退却并勾结漠西蒙古准噶尔汗国侵略漠北。
为抵抗沙俄与准噶尔汗国的勾结,1691年,康熙皇帝举行多伦会盟,标志着漠北蒙古正式成为清朝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漠北蒙古“内属”后,清朝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统治方式,包括:
移植漠南蒙古的“盟旗制度”,将漠北蒙古各部划出固定牧场,禁止流动,从而彻底改变了昔日“追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此举在大大降低了各部抵御天灾能力、加剧梅毒等疾病流行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蒙古各部聚沙成塔的可能性,削弱了各部实力;
大兴“黄教”,在蒙古高原上大量修建寺庙,并要求每个家庭出丁信教并给予免租税等政策优惠,从此漠北蒙古人口增长受到了极大限制;
纵容“晋商”等商帮巧取豪夺,通过与蒙古各部不等价的交易,尤其是盐铁茶等生活必需品,让蒙古各部纷纷背上了几辈子都还不清的沉重债务。
默许沙俄的步步紧逼,在与沙俄划定清俄中段边界时,清朝最终放弃了贝加尔湖周边的布里亚特蒙古属地,从此沙俄势力泰山压顶,漠北蒙古不得不更加依赖清王朝。
通过一系列手段,清朝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的游牧民族问题,漠北蒙古也成为清朝对抗沙俄的坚固长城。但漠北蒙古的凋零积重难返,尤其是人口,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只剩下50多万。
清朝盛极而衰后,沙俄卷土重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趁火打劫夺走外东北和外西北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后,沙俄又将魔爪伸向漠北蒙古,沙皇尼古拉二世更是提出了臭名昭著的“黄俄罗斯”计划,将目光瞄准了长城以北。
虽然1905年在日俄战争中一败涂地,不得不退出东北,但沙俄在漠北蒙古的“经营”却一帆风顺。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沙俄煽动漠北蒙古高层自立门户,并疯狂进攻NEI蒙古和XIN疆。
虽然北洋袁世凯政府一再争取,收复了NEI蒙古全境,但在事实上失去了对漠北的控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沙俄崩溃,皖系军阀徐树铮于1919年趁机收复蒙古和唐努乌梁海。
但好景不长,因为北洋政府内部的相互倾轧,再加上苏俄打败了白军反扑,击退了帝国主义干涉,于是苏俄以追击白军名义进入蒙古,在1921年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府。1924年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去世后,蒙古建立共和制政权。
苏联对蒙古的管理,比清朝更加全面深刻。比如在经济上完全排除第三国资本,掌握蒙古经济大权;政治上扶持亲苏干部,“清洗”大量王公和喇嘛;思想上禁止崇拜成吉思汗;文化上废除传统的回鹘蒙古文,改用斯拉夫特色的西里尔蒙古文等。
另外,苏联还要求蒙古高层与苏联人通婚,将“枕头风”也纳入渗透范畴。在苏联不遗余力的推动下,蒙古彻底倒向苏联,成为苏联的第16个加盟国。
和清朝引入沙俄压制漠北蒙古一样,为了防止蒙古与南方邻国“旧情复燃”,苏联不断强化蒙古的反华思想,尤其是几代人坚持不懈的教育,使蒙古彻底走上了亲苏反华的不归路。
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在1944年豫湘桂战役中的一溃千里,大失所望的罗斯福只能将减轻美军太平洋战争压力的重任交给苏联,于是有了雅尔塔密约。
1945年8月14日,南京国民政府被迫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蒙古地位维持现状,随后在苏联操纵下蒙古通过公投迅速独立,公投结果也在1946年1月5日得到南京国民政府承认。
1961年,在美国压力下,蒋帮被迫同意蒙古进入联合国。
虽然中苏蜜月期间,中蒙关系相当和睦,但中苏很快交恶,中蒙关系也随之急转直下。1963年苏联红军重返蒙古,严重威胁东北、西北乃至华北广大地区,泰山压顶的局面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后才逐渐改观。
可以说,苏联的影响,是蒙古极端CHOU华的根本历史因素。
而当蒙古终于摆脱了苏联影响,才发现仇华不仅仅是身不由己,更多的则是内心的不安躁动。
事实上因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虎头蛇尾,苏联对周边卫星的控制越来越力不从心,就给了美国等西方国家趁虚而入的历史契机。
而因为苏联逐渐力不从心,尤其是不能提供苏联急需的救济粮,所以为了生存,蒙古很快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打成了一片。
在蒙古看来,两块石头支不起蒙古这口小锅,三个石头才行,于是蒙古与美国一唱一和的“第三邻国”横空出世,更在2005年与美国相互确认为第三邻国。
在搭上美国的快车后,蒙古的外交局面一片大好,日本、韩国、欧盟甚至印度都成为蒙古第三邻国的重要成员。
对于家徒四壁的蒙古而言,借助第三邻国力量不仅能解决温饱,更能实现所谓的“大国雄心”,毕竟没有了苏联的颐指气使,蒙古突然想起自己是成思吉汗的子孙了。
而自己区区300多万的人口根本就无能为力,因此只能借助外力,而想要让“第三邻国”们看到蒙古掣肘中俄的价值,蒙古就必须加班加点地仇HUA反HUA,就像“高级脸”才能迎合西方一样,一个铁了心CHOU华的蒙古才是好蒙古,才能得到吃不完的狗粮。
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蒙古的膨胀也逐渐不受控制。
和很多中华文化圈国家一样,在近代以来走向民族独立后,为了凸显自身的民族特色,各国无不刻意与中原王朝划清界限,包括废除汉字,生造历史否认朝贡关系等。蒙古CHOU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蒙古需要凸显自身的独立性,只有CHOU华可以快速凝聚人心。
在今天的蒙古历史教科书中,历史上的蒙古只被南方邻国统治了两年,具体来说就是徐树铮收复蒙古。其余时间,即便不是高高在上地统治南方邻国,最起码也是同样被清王朝统治后自立门户的平等关系。
可以说通过CHOU华,蒙古实现了民族精神的重塑。为下一步借助“泛蒙古主义”重现成吉思汗荣光打下了坚实基础。
“泛蒙古主义”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提出,但真正成气候还是近年来的事情。对蒙古而言,虽然顶着“蒙古”的名号,但世界上最大的蒙古族群却在南方邻国,蒙古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尴尬的是,如果不将内蒙古、布里亚特蒙古等蒙古地区收入囊中,组成由自己担任中流砥柱的“大蒙古”,成吉思汗不仅会“死不瞑目”,最起码的户口问题都落实不了。
所以南方邻国是蒙古绝对绕不开的问题,蒙古于情于理都会选择CHOU华,即便没有美国等外部势力的推波助澜,蒙古CHOU华也是其最大的自觉。
而从国土环境来看,蒙古的仇华似乎更有充足的理由。
因为当年斯大林推动蒙古自立门户前,就曾对蒋经国说过蒙古对于保护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重要性,所以从那时开始蒙古最大的作用就是作为中苏之间的缓冲。
而这块从我们身上撕裂的国土,对我们的影响毫无疑问比俄罗斯更加深刻。
沙俄对外东北和外西北广大地区的趁火打劫,从根本上改变了清朝前期与沙俄形成的对峙态势。从地图上看,东起外兴安岭,中经贝加尔湖,西至萨彦岭一线,既是清朝与沙俄的边界线,更是东亚与西伯利亚的天然分水岭。
从此分水岭向北,地形整体向北倾斜,不仅北极的极地东风轻易南下使西伯利亚比同时期的欧洲更为寒冷,自南向北流淌的河流也极易出现凌汛,使广袤的西伯利亚平原成为一片泽国。
所以,沙俄征服西伯利亚后,对清俄对峙线以南有着极端的偏爱。而相比于外东北和外西北,蒙古位置更靠南,尤其是对南方邻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俯瞰,使我们的战略局面极其被动。
因此,想要北方的真正安全,蒙古问题不可能视若无睹。而这也是蒙古最胆战心惊的地方,所以CHOU华不仅是历史的延续,更是恐惧之下的权宜之计。
但令蒙古最无语凝噎的地方在于:放眼世界,只有蒙古最仇视的南方邻国能帮助蒙古实现经济上的一飞冲天。
虽然苏联时期由于服从苏联经济发展大局,蒙古长期以来只能发展畜牧业和初级加工业,再加上经济基础薄弱,长期只能靠苏联的救济为生。
但苏联解体后,蒙古蕴藏的丰富资源,成为其坐吃山空的重要资本。比如已探明的3000多亿吨的煤炭储量,80多亿吨的石油储量,20多亿吨的铜铁储量等,足以保证蒙古随便一卖,就是盆满钵满。
但长期以来蒙古却是真正的捧着金饭碗要饭,因为资源虽好,但没有买家终归难以变现。放眼世界,由于被中俄严丝合缝怀抱的地形,注定了这些资源运到任何第三国都是高昂的成本。
而俄罗斯作为在苏联解体后长期一蹶不振的国家,常年靠出卖资源为生,不给蒙古“返销”就不错了,所以蒙古资源的最大出路,就是南方邻国。事实上,世纪之初的所谓蒙古奇迹,本就是搭上了南方邻国经济发展的快车。
但钱赚得越盆满钵满,蒙古的心里就越后怕。虽然蒙古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连美国航母舰队都难以近身2000公里,自成立以来更是从无败绩,但蒙古作为南方邻国的陆上邻国,最强大的捍卫者还是陆军和空军。
而即便将陆军和空军连狗加起来才10000多的精锐几乎悉数布置在了中蒙边境,也难以消除蒙古内心的胆战心惊。毕竟内功不强,更重要的是又菜又有瘾,蒙古想上蹿下跳却又根本承受不起更加猛烈的反噬,所以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作茧自缚、自取其辱。
在静夜史看来,当前的蒙古,在经历了上百年的跌宕起伏后,早已彻底迷失了自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更不知道未来路在何方。想要拿FAN华作为投名状,蒙古明显是打错了算盘。
从今日“一带一路”倡议蓬勃发展的情况来看,蒙古不可避免地再度被边缘化。而蒙古的所谓“第三邻国”战略,也随着南方邻国实力的不断复兴,以及在美国围追堵截变本加厉导致中俄越抱越紧而名存实亡。而这,都注定了蒙古在CHOU华道路一意孤行后,必定会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看完蒙古这一路的波折,原来发展真是件复杂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