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蒋介石的想法,辽沈战役就不应该打,东北早就该放弃了

按蒋介石的想法,辽沈战役就不应该打,东北早就该放弃了

00:00
06:02

从常公个人的角度说,其实从一开始就不大想要东北,觉得东北是鸡肋。

在抗战初期的时候,常公经常挂在嘴上的抗战到底,其实所谓的底,指的就是恢复到七七事变之前的状态,而七七事变之前东北就已经被日本占领了,所以抗战的时候常公就没打算要东北。

抗战结束的时候,常公的想法就是国军最东北就到山海关就可以了,但杜聿明认为东北工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资源丰富,不应该拱手让人,所以坚持要进东北。

到沈阳之后,常公认为就可以了,不用再继续往北了,杜聿明认为应该继续向北追击,拿下长春,和东北解放军隔江对峙,形势才比较有利。

所以,常公不得不在东北不断投入新的部队。一开始到东北的部队只有滇军的六十军和九十三军,十三军,七十一军,后来又不断陆续投入了新一军,新六军,五十二军,都是国军一二流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

但国军在东北面临的问题仍然是战线太长,兵力太少,而占地越广,就要分兵驻守,结果是处处设防,处处薄弱,到处都是漏洞。

而且,国军在东北即使在松花江以南地区,也没有彻底肃清解放军,仍然有不少解放军部队驻扎在各地,从而导致国军在东北腹背受敌。

到公主岭之战后,国军在东北战场第一次出现整个军成建制被消灭,东北局面已经无可救药了。因为要挽救东北战局,就必须投入更多的部队,但这时候国军其实已经没有能力再继续往东北投入军队了,兵力不足了。

所以,卫立煌接替陈诚去东北的时候,常公曾经对廖耀湘谈过,要放弃东北。这对当时国军的状况来说,是个比较合理的办法,放弃东北,收缩战线,集中兵力,到华北固守。

但这时候东北面临的问题是长春和吉林的守军怎么办?郑洞国在长春躺平,表示自己突围是不可能的,出去就是个死,必须要沈阳出兵来救援,沈阳的国军将领认为解放军对长春围而不打,就是在围点打援,只要去增援长春,就是送,所以也不去。

从1948年初常公提出放弃东北,到最后辽沈战役结束,国军在东北的战略始终没有完全决定下来,就是被长春这个死棋吊死了。最后长春不突围,辽沈战役一波送走了整个东北的全部国军。

至于卫立煌的想法,不愿意去增援锦州,认为增援锦州的结果是锦州和沈阳的国军都会完蛋,这个判断也不能说完全不对,但问题是,如果不去增援锦州,锦州完了,沈阳被完全隔绝联系,成为孤城,固守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纯粹从军事的角度说,完全放弃东北,其实是个正确的选择,但一说这个问题,卫立煌、郑洞国这些人就拿长春去怼,你总不能扔下长春的部队不管,自己直接跑吧?那么怎么去给长春解围,谁都拿不出办法来。

长春和锦州的问题其实是一样的,沈阳的主力不愿意去增援,被困的守军认为自己无力突围,就这么成了个死局,尤其是长春被围之后,国军在东北就成了完全被动挨打的局面,也没有人想办法去改变这个状态,就在大家一起等死。

这就是粟裕总结的,常公这个人有个怪脾气,你要他小的,他不肯给你,可是如果你如果去要他大的,他就会大的小的都给你,最后都是当断不断,因小失大。

等到常公终于决心放弃东北的时候,锦州已经被围了,让廖耀湘出辽西去增援锦州,廖耀湘反对,要求往南走,沿着海岸线走,其实就是想靠近港口,方便随时从海上逃走。

廖耀湘在辽西走了耽搁了半个多月,坐视锦州解放,还没想通到底往哪儿走,还在争吵,最后自己在辽西走廊也完了。

换句话说,其实从常公的角度看,早就应该放弃东北了,不应该在东北和解放军决战。常公坚持让廖耀湘出辽西,甚至在锦州已经解放的情况下还坚持让廖耀湘西进,收复锦州,这当然只是借口,其实就是想让廖耀湘兵团直接撤退入关,去华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