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镇】22 福宝—盐帮驿站 合读: 莫莫 馨雨 琴风

【中国古镇】22 福宝—盐帮驿站 合读: 莫莫 馨雨 琴风

00:00
14:33

 22 福宝——盐帮驿站

       初次看到福宝古镇,许多人会由衷赞叹它充满古风古韵的民居建筑,一些建筑学家也称它为“中国山地建筑精华”,“四川民居代表”。福宝是一个因盐运而生的小镇,曾经是川南盐马古道上重要驿站,几百年的繁忙盐运,给它留下的不仅仅是这些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人们的生活方式今天仍然受到盐运马帮的影响,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滞了。

       古镇福宝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距县城44公里,距泸州市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明清两朝时,中国西南地区的食盐主要由四川供应。千年盐都自贡生产的井盐,通过水陆和陆路运到福宝,然后转运到贵州等地。

       走在福宝街道惊奇的发现,在远处山坡上看到的四五层高的吊脚楼,在这里却只有一两层。何开明研究福宝已有40多年,他说要想弄清楚这种奇特的现象,就要走进福宝的吊脚楼。征得户主同意,我们走进了临街的一栋房屋。

       从街面的一层进入,层层而下,走到第二层、第三层,我们感觉非常奇异,这里的攀登是反向的,楼房的首层才是最高层。福宝镇建造在山丘之上,地势落差比较大,能够利用的建筑面积非常有限,为了争取更多的室内空间,当地人只能向陡峭的崖壁索要空间,用一层层向下的方式扩大进深。

       回龙街,是福宝镇保存最完整的一条古街,也是当年最热闹的繁华地段,它的两端连接着盐马古道,回龙街随着山脊上上下下形成了几字形的格局,高低点的落差竟达到70米。看上去狭窄、陡峭、起伏不平的基址,为建造房屋带来了极的大困难。但何开明却认为这种选址有一个有利因素,就是站得高看得远。镇上的何氏公馆,最能体现这种有利条件,在这里的走廊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周围四条古驿道。

       明清时期的福宝古镇地处交通干道、经贸发达,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金融中心。因此常有乱匪来此骚扰抢劫,于是福宝人凭借街面落差大的优势,设置关卡进行防卫。

       这种街栅福宝有十多处,但是现在仅存下零星的痕迹。正是有了这些布局和防卫,在清朝顺治年间,福宝人曾多次打退乱军的围攻,使古镇免遭一劫。福宝人对小镇进行的严谨规划,完全是为了生命不可或缺的食盐,很多人把福宝视作盐马古道上一个重要堡垒。我们无法得知,当年每天有多少马帮和挑夫经过这里,我们更好奇,他们是怎样通过艰险的川南山地,汇集到福宝古镇上的呢?

       横穿福宝古镇,连接川黔两省间的古盐道造就了福宝,没有这条路就不会有福宝镇。当何开明告诉我们,这条决定着福宝生死的古道依然可以通行时,我们决定实地去探查一下当年为福宝带来巨大财富的运盐古道。走上古驿道没多久,就看到后面远远跟上来两位过路的行人。他们说虽然有公路可以通行,但是要绕行很远的路程,而这条古驿道最便捷,只要半天的时间就可以到家了。

       路上的青石板时断时续,能够看出,过去的驿道都是由青石板铺成,但是经过长时间马帮和挑夫的踩踏,很多石板已经损坏。由于山路陡峭,虽然我们空手上路,但是当地人半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却走了近两个小时。当年盐帮的挑夫身担100多斤重的盐,从山脚能一口气走到山顶的武定门,那里是四川和贵州两省的交界处。

       在半山腰这处能够遮风避雨的平台上,我们停下了疲惫的脚步,这里是来往福宝的马帮打尖休息的地方。运盐的马帮从福宝镇出发,要走过100多公里的原始森林,中途没有地方提供食宿,所以他们会从福宝买一些便宜的豆腐块,饿了就在路旁点燃一把柴火,把豆腐块放在火炭上烤热食用。

       后来,镇上的商家就直接把鲜豆腐烤成豆腐干卖给赶路的马帮,久而久之,福宝镇这种特殊加工豆腐的方法延续下来,成为享誉川南的风味小吃——福宝豆腐干。当我们从古盐道返回的时候,何开明说镇上还住着一位曾做过挑夫的老人,他曾经背着盐袋走过这条古盐道。

       蒲长江曾在古盐道上走过10年,对盐道的记忆非常简单,就是背着盐袋走路,累了就休息,担100多斤走天堂坝来回4天时间,可以挣10多块钱,当时算是不错的待遇。福宝镇曾有近10家盐铺,存储马帮运来的盐巴并进行转运,也向本地人出售食盐,其中德太号盐铺的规模最大。

       明清时期,每天都有很多运盐的马帮通过福宝,有时会造成骡马队伍堵塞。后来,当地人就在镇旁另外开辟一条驿道进行交通分流,并有了单行线的规定,东道只能上行,南道下行。当年靠盐为生的福宝人最怕的不是匪患,而是火灾。在我们看来,四川潮湿多雨,相比北方干旱的气候条件,火灾应该不属于重点防范的灾难,但是镇上的人为什么会谈火色变呢?

       防火是福宝人重中之重的事,这条古街上曾经设有10口古井,由就近住户专门看管,并严密监测水位。原来这是古镇的消防井,附近的住户就算近在咫尺,也不能从中取水用于日常生活。当水位下降时,看管人必须从镇外的河中挑水倒在井中。

       在这条巷道中发生在百年前的那次火灾,留下的焚烧痕迹还依稀可见。当时一伙土匪企图抢劫福宝镇,但是村民层层设防,土匪久攻不下,恼羞成怒就放火烧房,幸好镇上有周全的消防设施,人们从消防井中取水灭火,大火被迅速控制,没有造成更大的灾难。

       福宝镇上的房屋都是就地取材,使用竹木建造,架构简单,房体轻巧,非常适合川南地区潮湿高温的环境,但是最大的缺点是容易着火,尤其是福宝镇建在山顶,失火时,很容易造成火烧连营的灾难性后果。预防火灾,是人们在建镇初期,就费尽心思考虑的首要方面。

火神庙是古镇的地势最高点,也是当年香火最旺盛的寺庙,不管是何处迁来的客商,都要对火神顶礼膜拜。把火神庙建在高处,也是镇上家家户户一抬头就能望见的防火警示。

       从古盐道回来后,我们一直很想见识一下福宝的特有小吃豆腐干。现在,镇上做这种豆腐干的作坊有10多家,其中庞国绪夫妇已经做了30多年,豆腐干的味道最为地道、正宗。他们每天凌晨2点钟就开始工作,我们约定凌晨3点前往夫妇俩的作坊。

       烘烤豆腐干要用福宝山中的青钢树等硬杂木,这种木材无烟味,耐燃烧,能保持温度恒定,而且烤出来的豆腐干有一种清香味。最早马帮食用的豆腐干只加入了很少的盐,现在福宝的制作工艺早已发展到十几道之多。

        制作豆腐干所用的原料都是福宝本地所产,除了木炭,豆子是本地的清香豆,做出来的豆腐干比黄豆做的更黏韧;煮豆浆要用大槽河上游的楠木水,烤制之前刷在豆腐干上的配料,也是由本地特产专门调制。

       庞国绪所说的先市酱油,是本地生产的传统调味品,据说使用了流传千年的手工方法酿造。发酵后的黄豆加上曲料,要经过不停的翻缸搅拌,在四川南部特有的温度、湿度里晾晒3年的时间才取来食用,这种酱油盐度适中,并且拥有浓郁的酱香,它的加入使得豆腐干有了淡淡的可回味的清香。

       每天夫妇俩都要做出七八百片豆腐干,每片售价七八角钱,剔除成本费用,他们每天可以赚150元左右。今天,庞国绪的生意很不错,现在福宝镇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的生意也是越来越好。

       上世纪60年代,连接四川和贵州的公路修通后,穿过福宝的古驿道,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昔日繁荣的古镇日渐冷清,然而正是这种远离繁华的冷清,让福宝古镇的山地民居,保持了它古朴的风貌。

       如今,当地政府已经把古镇与新区分离,希望在不断的发展中,福宝古镇仍能保持自己特有的清幽静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