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知识卡片
点击图片,跳转后点击左下角即可分享↓
本集论语
《三字经》:《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八佾》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里仁》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本集内容
我们上次讲了《论语》的“论”读第二声,因为《论语》太重要了,所以古人针对这个“论”字做了很多发挥。有人说它是单人旁的伦理的“伦”,因为它蕴含了各种道理;有人说它是绞丝旁的满腹经纶的“纶”,因为用它可以经纶古今,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人说他是车子旁的车轮的“轮”,因为它阐述的道理非常周到,就像车轮一样圆转无穷等等,都是因为古人崇拜《论语》作的附会。不同的说法在历史上不下十种,直到现在,还有学者写了新的文章,试图说明“论语”这两个字非同一般的含义。但我们只用我上次说过的《汉书·艺文志》上的那个最普通也最经典的意义,“论”是论列、编排的意思,“语”指的是孔子回答弟子以及当时的人的问题的话,还有弟子之间的传述孔子思想的话。
《论语》总共只有一万五千多字,虽然由于版本差异,算起来会有一些出入,但如果少于一万五千字的说法都是不对的。这一万五千多字一共分二十篇。我们即使以前不熟悉《论语》,但只要我们读过《三字经》,就知道《论语》一共有二十篇,对不对?因为《三字经》里写得明明白白: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三字经》是很多朋友都熟悉的,不熟悉的朋友可以找一本看看。因为《三字经》用简练通俗的语言,把中国传统中国历史中的很多知识做了概括。如章太炎这样的前辈国学大师对它都有好评。
古书篇章取名
我们在人工造纸术发明以前的古人记录语言,最主要的工具就是竹简和木版,最早刻在动物骨头上的甲骨文和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不算,因为那都是具有特殊的用途的。竹简是一条一条的,木版是一块一块的,而把一定数量的竹简和木版编拢来就成为篇。
一篇文字在内容上往往是有关联的,比如《诗经》中的每一篇,都是有头有尾。但有的分篇则是为了阅读的方便,如《孟子》中的一篇,就由好几个段落,甚至是内容上没有太大关联的段落组成。早期古书分篇,不设专门的篇题,只从篇中找几个字,往那里一安就可以了。比如《诗经》,第一首上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就成了篇题。其实这个篇题通都不通,雎鸠是鸟,关关是象声词,是鸟的叫声,但古人就摘出了两个字来作篇题。《诗经》一般都是这样,《诗经》往往一句是四个字,也有三个字的,古人就从第一句里找一个字、两个字、或三个字,或者就把一句四个字都放在那里作题目。
《论语》也差不多,就把每一章的前两个或三个字拿来作题目。有心急的听众朋友已经问过我这个问题,就是《论语》二十篇的标题各是什么意思,其实没什么意思,就是那一章的前两个或前三个字,比如第一篇的标题《学而》,就是因为《论语》第一句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然前两个字是“子曰”,但他不能用“子曰”来作标题,因为《论语》里好多章都是“子曰”开的头,它本来就是以记录孔子的语录为主的嘛,你都用“子曰”作标题就达不到分辨的作用了,所以古人就从“学而时习之”这句话里截了前两个字,这跟《诗经》的第一篇《关雎》的标题一样,其实也根本是不通的。
这个“而”是个表示递进的连接词,没有实在的意思,把“学而”截出来,根本就不成为一个词,你用“学习”那才是一个词。但古人就这么任性,就这么偷工减料,沿用了这么多年,我们当然也就只好认了。
除了第一章《学而》,后面的都一样,第二章第一句是“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辰是北极星,孔子的意思是说治理国家拿道德来作核心纲领,就像北极星那样,别的星辰都是环绕着它,围绕着它转的,所以第二章就叫《为政》。
第三章叫《八佾》,这个“佾”字现在不怎么常用,左边一个单人旁,右边上面一个四面八方的“八”字,下面一个月亮的“月”字,读yì,这是古代乐舞的排列方式,一佾是八个人。当时的礼制规定,天子的乐舞才能用八佾,也就是有八八六十四个人的排场,诸侯用六佾,也就是六八四十八个人,大夫只能用四佾,也就是四八三十二个人。但当时礼崩乐坏,大夫权势越来越大,他就不遵守礼制了,所以鲁国的季氏大夫,这是当时鲁国最有权势的大夫之一,他在自己家里娱乐的时候就敢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的乐舞,这是僭越,孔子知道后说了这句我们现在还在经常引用的慨叹,“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古来就有两种解释,一是这样的事我们都忍受好了,还有什么事忍受不了,这也是我们现在用这句话的时候的意思;二是这样违礼的事他都忍心做的出来,还有什么事是他不忍心做的,这个解释可能是孔子的本意。
第四章叫《里仁》,这个我们前面已经讲过,台湾有个著名的出版社,叫里仁书局,就取自于孔子在这里说的,“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是乡里乡亲的“里”,这里指住的地方,这个知道的“知”是智慧的“智”的通假字,这里指聪明。孔子说要住在仁德成风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不选择在有仁德的地方,怎么算得上是聪明呢?所以第四章就用“里仁”来作标题了。
前面都是两个字,第五章是三个字“公冶长”,这是孔子一个学生的名字,也是孔子的女婿,你要只截取两个字“公冶”,就太不像话了,所以留了三个字。这个公冶长受过冤屈,关过监狱,但孔子认为他人品没有问题,把女儿嫁给他了。“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这两个“妻”字都是动词,按照以前的习惯读成第四声,“可妻也”就是他是靠得住的,可以把女儿嫁给他。缧绁是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用来指监狱。子是指孔子的女儿,古代儿子和女儿都可以称为子。台湾著名的历史小说家高阳先生写过一篇孔子与孔府历史的文章,收在他的一本杂文集,书名叫《大故事》里,里面说孔子把女儿嫁给公冶长,是清代唱戏的人编的故事。这个判断太离谱了,因为这是明明白白记载在《论语》里的。所以后来大陆根据台湾版翻印了《大故事》,我写了个序,还在序里批评了高阳的说法,当然这不是为了显示我比高阳高明。高阳是非常有学问的小说家,也非常有才气,他的历史小说几乎每本都好看,但在这里一不小心说错了。我举这个例子的意思是,《论语》里的基本记载我们多熟悉一点,就可以自己避免犯这样的错误,还可以纠正别人犯的错误,还是鼓动大家多读一点《论语》的意思。《论语》二十篇的篇题都是这样来的,你依此类推就都明白了。
论语的顺序
那么二十篇的《论语》,是不是像后来的书,比如《史记》那样,前后顺序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呢?而二十篇的每一篇里都包括了二三十个甚至是更多的段落,《论语》都是一段一段的,这些段落的顺序是不是也经过精心编排的呢?这也是一个从古到今众说纷纭的问题,到今天学者的意见也不一致。
但多数学者倾向于他主要是任意排的,原因是,第一,《论语》的材料就现在编进书里去的部分来说也主要是零散的;第二,《论语》的编定与成书的具体过程我们到现在也还是不怎么清楚的;第三,有几句话孔子跟不同的学生讲过,不同的学生做了记录,然后被放到了不同的篇里。
有的完全一样,比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我们以前已经讲过,它既在《学而》篇里出现,又在《阳货》篇里出现,有的则主体部分一样,稍微有些出入,比如《里仁》篇里记载孔子的话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你父亲逝世三年之内,你都遵循着他原来的一贯做法,这就称得上孝了。但在《学而》篇的记载,是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前面多出了两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意思是父亲健在时看儿子的志向,父亲逝世后看儿子的行为。
这显然是全书没有经过统一编辑加工留下来的痕迹,所以大部分的学者赞成《论语》不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书,而是把笔记汇辑起来的书。有一口咬定它是精心编排的学者说:孔子语录一定很多,重复的也会很多,因为不同的学生听了都会记,现在的《论语》里只有五条重复,这正表明它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学者真是很会找理由的动物,听上去很有道理,但问题是《论语》不是《史记》,我一开始就说过它全书也就一万五千多字,在一万五千多字里就重复了五条,这还能用作全书是经过精心编排的证明材料吗?至少在我看来是不可以的。
而在《论语》里每一篇里,各条材料也是杂乱的,但有一些内容相对比较集中,比如在第二篇《为政》里有几条孔子论孝的文字是排在一起的,有几条论学的文字是排在一起的,有几条论君子的文字是排在一起的;而在第三篇《八佾》里,很多条是讲礼乐的;在第五篇《公冶长》里,孔子评论弟子的内容占了主要的部分;而在第十篇《乡党》里,记载孔子生活状况的内容占了主要的部分。但这样的排列并不是贯穿全书的,而且在每一篇中仍然都有其他内容掺杂了进去,所以总体风格上还是任意的。所以我以前说过《论语》是碎片化的,希望通过我的归纳讲授,来帮大家理出条理,把它们贯串起来。
也正因为《论语》收集的材料来源多,跨度长,加上别的原因,所以我们可以在其中发现孔子前后说话矛盾的现象,我们下一课再接着讲。
傅老师,新年快乐!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不可当“棉袄”穿,它如散失的“珍珠项链”,傅老师一针一线带头串连,先费心,后好看。赞!
傅老师好,我们一家三口是您忠实的听众,每逢更新日,全家团坐收听节目是难得的美好时光。今天您讲到《论语》二十篇,想起2016年网上流传一则消息称海昏侯墓发现疑似《齐论语》"智道"的残简,《论语》有望更新。如果此消息确实,很想知通道现在残简的整理进展如何?谢谢傅老师,祝您新春快乐!
论語的论,是论列編排的意思,长知识。 祝傅老师春節快樂,期待着在新年里跟老師繼續學習论語,不亦说乎!
《论语》是精心编辑的杰作。从每篇的标题到每篇的内容都是独出心裁,高妙绝伦的编排。傅教授自视甚高,根本没有把孔子的弟子们放在眼里了。试问傅教授自比于曾子有子子贡子夏如何?请回答。如此解说《论语》,如何让人相信什么硕导博导?
1580111mdbd 回复 @济南近山文院: 你在这鸡蛋里挑骨头有意思吗 ?
喜欢老师的全面论述和讲解。一部经典必有其深厚的背景和深刻的哲理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于我,论语中的每一段话语如一个人身上的每条筋骨,老师用多年心血积累的学识的讲解,赋予论语以血肉与灵魂使之丰滿和生动。论语让我感到亲切和敬畏。原以为论语离我们很远,其实他就在我们心里,在我们的生活中。他与我们息息相关无所不在。谢谢老师今生有幸遇到您。
《论理》取前二字为题是为了方便记忆,中国记忆大师王茂华有过阐述,不是古人任性。
傅老师的课讲的好,通俗易懂,言语精炼,声音和蔼,反复收听,其乐无穷。
傅杰老师讲得好,最大的特点是求真还原,这是复旦学者的精神。让我想到了复旦大学的章培恒先生,陈尚君老师,骆玉明老师,谁说这个时代没有大师,傅老师和以上这些老师都是,只是我们距离大师太近了,看不见。
自从听了傅老师的论语课,一下子激起了我的学习兴趣。深深感觉到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从小到大都是喜欢理科,对文科没兴趣,对论语的了解也只是学生时代应试考试必须掌握的那点知识,从来没有产生过主动要去学的想法。但是听了傅老师的课,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论语。现在早上一起床先是拿出书,听傅老师之前或更新的课,然后自己也读上几段。我觉得傅老师这样讲的顺序很好,了解一本经典就是要从背景等各方面先入手了解,而不着急、不局限于书本字面的意思。盼望傅老师讲完论语后,还能多讲几部经典给我们听。
花头鸭 回复 @思闻中: 只言片语里,星光点点,便是《论语》的朴素价值。“《论语》不是《史记》”,傅老师说得好。赞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