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春秋》:文脉写春秋,古城续华彩

《文脉春秋》:文脉写春秋,古城续华彩

00:00
05:11

咖啡,地铁,高楼大厦;茶楼,戏曲,瓜果蔬菜……

关于城市,你能想到哪些关键词?

当深入城市肌理,感受市井浪漫成为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城市里那些旧的、古老的、藏匿于巷陌深处的文化脉络就随之长出新芽,冒出了尖尖角。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推出的纪录片《文脉春秋》迎来了第二季。以「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为主题,纪录片依旧从一座城市出发,探寻城市的文化脉络,挖掘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让我们穿越时空,一揽千年古城的古今风华。

1

听,古迹深处的历史回响

穿越机爱好者刘思佳十分享受在苏州古城河道上飞穿越机。他发现,苏州古城的纵向河道,并不是严格的南北朝向,而是南偏东7°左右,这是古人为了让苏州夏季风顺畅吹入城内进行的精妙设计。

《文脉春秋·苏州篇》中,刘思佳带领我们「飞檐走壁」,穿越千年,听见了苏州城河道里的秘密。

而纪录片正是像刘思佳一样,以城市漫游者的视角,让我们打破对城市的惯常感,产生了「新感性」。

那么,一座城市的诞生从何开始?

国必依山川。山川草木是生命的源泉,是城市的根基。在纪录片《文脉春秋》的每一集中,山川地理都深刻影响着一座城市的格局走向。

古代人的营城策略,是近水利而避水患,故而抚州形成了「两水绕廓,五峰镇城」的城市格局;是以水造田,以水为路,故而苏州建立起「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是依山就势,因地制宜,故而巍山的意境是「四方景附,城景交融」。

至于建筑民居,则处处透露着规整稳重。巍山的「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抚州的十字主街、苏州的棋盘格局都代表了中国古人对儒家礼制的尊崇。

既要遵循礼制,又要因形就势,既要利于生产,又要顺应自然,节目对中国人「有大法而无定法」的智慧挖掘得恰如其分。

在纪录片的时间穿梭和空间转换中,我们回溯了城市的历史和由来,领会了附着在建筑之上的古代思想,看到了城市区别于我们日常经验的模样,因而,在一种熟悉和陌生的交汇中,我们对城市的印象产生了新的变化。

2

看,街头巷尾的遗韵新风

《文脉春秋》不止要回望过去,更要看那些古老的文脉在今天以什么面貌存活,看不同领域的人如何想象这座城市。

一口古井,十九代人。巍山古城居民王泽生回忆到,自先祖明代从中原迁到这个小城,到今天,已经有十九代了。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巍山一直保持着包容、开放的态度,王泽生家里的院子也一年四季向访客敞开。

抚州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坐落着民国时期的一座赣式小楼,现在,这里是一家书店,书店主理人付青青在这里开展诗词分享和读者聚会,也向大家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商贸传奇。

过去的文化记忆仿佛从未离去,而是以另一种形式深深印在人们的生活里,刻在人们的灵魂深处。这或许才是纪录片《文脉春秋》的叙述思路:从城市溯源到文脉传承。

苏州葑门早市上新鲜的茭白、彝族女子绣了20年的嫁衣、文昌里上演的传世戏剧《牡丹亭》……纪录片中这些文化符号的当代呈现印证了文化传承不仅是对历史文本的复现,更是一种生成机制,是在当代语境中创造出现时性的记忆。

当然,让古城文化保持现时性活力的因素还有纪录片的解说风格。早在《文脉春秋》第一季播出时,节目就有多个话题频繁登上热门榜单,第二季更是从解说词上就活泼到了新高度。

在《文脉春秋·抚州篇》中,文昌里的各色商铺构成了古代版特色产业园区集群,流坑村学子读书领取到的五百斤粮食是古代版的奖学金制度,这里既有锁、狗、门、人缺一不可的「天网防盗系统」,也有商人给茶楼听戏的人现场「直播带货」,推销茶叶。

从新出发,践行用户思维,《文脉春秋》由此建立起了人与城市的「超级链接」。

1号结语

霓虹闪烁,繁弦急管,是城市,云来云往,慢煮生活,也是城市。纪录片《文脉春秋》以城市漫游者的视角探访了不同的城市风景,追溯了城市的文化经脉和历史遗迹。

往古而知今,城市文脉灼灼又灿灿,让我们拨开芜杂,深入城市肌理,书写和丰富那悠长的城市文脉。

《传媒1号》原班打造视频评论新号:

《主编浅度》

“ 视频号同步上线,敬请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