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上,一款外形十分怪异的导弹出现在了众人的视线中,记者们纷纷端起手中的摄像机。与其他圆柱体的导弹不同,这款导弹的外形呈扁平状,深绿色的涂装上能清晰的看见“DF-17”。
作为东风家族的重要成员,东风-17一经问世便备受瞩目,美国军事专家更是感叹道:“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拦截这款导弹。”
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无疑是中国军工的骄傲,殊不知,这款令美国人闻风丧胆的镇国利剑,其实吃的是钱老七十年前的老本。
一、“助推-滑翔”弹道
东风-17为什么能够让不可一世的美军谈之色变?我们凭什么能够喊出“东风快递,使命必达”?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七十多年前钱学森所提出的“助推-滑翔弹道”理论。
1944年6月12日,伦敦市民被一阵阵刺耳的嘶鸣声吵醒,紧接着,建筑物在巨大的爆炸声中成片的倒塌。市民们以为遭遇了纳粹空军的轰炸,防空指挥部加大了搜索力度,但雷达屏幕上始终空空如也。
随后,德军宣布:“V-1导弹对伦敦的这轮打击非常成功。”V-1导弹是世界上第一款用于实战的导弹,虽说威力和精度都与今天的导弹有较大差距,但它的出现依然给盟军带来了极大的震慑,以至于美苏在二战末期竞相哄抢德国的导弹人才和设备。
战争虽说已经停止,但人类对导弹的研制从未停下步伐。1948年,当时正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教的钱学森参加了火箭学会组织的一次会议。
他在会议中提出了一种比较超前的弹道理论,火箭冲出大气层关闭发动机后,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迅速回落至大气层,如果把火箭改为乘波体外形,它能够在大气层内作不规则的滑翔运动,这便是“助推-滑翔弹道”理论的雏形,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钱学森弹道”理论。
该理论被提出后,立刻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传统导弹弹道基本为一条抛物线,二战时期,导弹尚且能够凭借极高的速度突破对方的防空火力网,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于导弹运动轨迹的测算技术已经成熟,传统导弹的威胁正在被削弱。
相比于传统弹道,“钱学森弹道”的轨迹更加复杂多变,这主要是因为“临界空间”内的空气密度不均匀,导弹在滑行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会随着空气密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导致导弹就像是在大气层内冲浪。
说到这可能有些人会问,既然弹道变化如此复杂,如何保证命中率?由于导弹被设计成乘波体外形,使其能够进行多次机动,从而调整方向,直至抵达目标上空。
滑行的过程其实也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再加上尾部发动机的助推,导弹最终能够以极高的速度冲向目标,这种速度几乎超过了所有拦截导弹。
这一理论虽说引发了激烈的探讨,但最终还是被大部分美国导弹专家否决。他们认为,“钱学森弹道”理论虽说符合逻辑,但可行性比较小,其中最大的难题便是耐热材料的选择上。导弹长时间在大气层内滑行,弹体与空气摩擦将会产生大量热量,当时美国尚未研制出结构稳定的耐热材料,所以“钱学森弹道”仅仅处于理论当中。
1955年,钱学森历经艰难险阻返回祖国,他凭借一己之力撑起了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半边天,随着中国导弹技术的不断发展,军工科研人员再次把目光投向了四十年代提出的“钱学森弹道”理论。
二、世界上第一款高超音速导弹
近年来,随着美日韩三国对防空系统的不断更新完善,我国在火箭军领域的优势已经不再向以前那么明显。尤其是韩国允许美国在国土内部署萨德防空系统之后,我国急需研制一种更为先进的战术级弹道导弹予以回应,因此东风-17应运而生。
东风-17最大的特点就是“快”,正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作为世界上第一款高超音速导弹,它能让现有的所有防空系统望尘莫及。
何为高超音速导弹?通常来讲,速度超过五马赫便可被称为高超音速导弹,而我国自主研发的东风-17的最大速度则达到了十马赫,一旦发射,留给对方的预警时间只有六分钟左右。
有些军迷认为,东风-17与东风-21D一样,就是为了打击敌方航母而生,这一点毋庸置疑,就拿美国的尼米兹航母战斗群来说,作战半径大约在八百至一千公里,而东风-17的射程在1800公里到2500公里之间,所以只要美军航母驶入我国东南海域,东风-17能够在其进入战斗位置之前将其击沉。
目前美军舰艇普遍装备的“海麻雀”防空导弹的射程不到18公里,也就是说,“海麻雀”必须在六秒钟的时间内完成发射到击中目标的整个过程,在实战中,这个时间只会更短。
除了速度与机动性之外,东风-17还有一个优点,那便是隐蔽性。传统弹道导弹的飞行轨迹大多处于大气层外的高空,这无疑会让导弹长时间的暴露在地方的雷达监视之下。东风-17由于采用了“钱学森弹道”,飞行高度相对较低,所以隐蔽性更强。
去年8月,美国明德大学的埃弗莱斯研究员曾指出:“中国正在福建沿海加快部署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除此之外,老旧的近程导弹正在被淘汰。”
虽说我方并未证实这一消息,但得以肯定的是,东风-17的出现必将会对美国部署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产生极大的震慑,使其在染指台海事宜前三思。
东风-17威力惊人,但本人认为,它的首要目标并非是美军航母。东风-17的射程已经完全覆盖美国重金打造的第一岛链,一旦冲突爆发,东风-17的首要打击目标应该是美军部署在第一岛链的军事基地。
相比于航母而言,军事基地具有更高的战略价值。美国在第一岛链部署兵力超过了十万人,除了以两艘核动力航母为核心的海军部队之外,还有大约七百架军用飞机,其中有二百余架具备突防能力的五代机。
美军在韩国、日本、菲律宾、琉球等地建立的军事基地能够让整个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连成一片,从而形成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
所以真正对我军产生威胁的并不是美国的航母编队,而是第一岛链内的各个战略节点。东风-17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可以在第一时间内瘫痪美军基地内的防空、通讯、预警等系统,这对整个战局至关重要。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军航母能够肆无忌惮的在中国海域游弋,我军还有另一款杀手锏——鹰击21反舰导弹。
与东风-17一样,鹰击-21同样包含以下几个元素:高超音速、钱学森弹道、隐蔽性。鹰击-21的原型是东风-21D,只不过它能够以055型驱逐舰和轰-6N为载体。
作为一款高超音速反舰导弹,鹰击-21专门为航母量身打造,值得一提的是,鹰击-21已经有了外贸版本,也就是说我军已经有了性能更为优越的反舰导弹,只是暂时未在公众面前亮相。
无论是东风-17,还是鹰击-21,它们之所以让美军闻风丧胆,主要还是因为有了“钱学森弹道”的加持,再次向钱老致意崇高的敬意。
三、美国的高超音速导弹历经坎坷
除了中国之外,美俄两国也在高超音速导弹的研制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俄罗斯方面,该项目在吞噬了大量资金之后,“先锋”、“匕首”、“锆石”等高超音速导弹终于问世,在这一领域紧跟中国步伐,但美国方面,高超音速导弹的研制过程多少显得有些命途多舛了。
去年8月19日,美国空军在南加州试射了一枚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事后美国军方只是轻描淡写的表示:“已经获取了部分有用数据。”对于试射是否成功,只字未提,这对于一向高调的美军来说十分反常。
早在“钱学森弹道”理论问世时,德国导弹专家桑格尔也曾提出过一种类似的弹道理论,即“桑格尔弹道”理论。
与“钱学森弹道”不同,采用“桑格尔弹道”的导弹会在大气层边缘反复跳跃,从而达到运动轨迹变化莫测的效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水漂弹”。
钱学森当年指出了“桑格尔弹道”的弊端,导弹飞行过高,隐蔽性不足。但是美国军方坚信,“桑格尔弹道”才是美国高超音速导弹的方向,这也导致中美两国在这一领域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但是,由于未能克服“桑格尔弹道”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困难,导致美国在高超音速导弹的研制工作进入了死胡同。
2018年,由大名鼎鼎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牵头,AGM-183A导弹项目正式立项,这一次美国人决定采用钱老提出的“滑翔-助推弹道”,但是一款高精尖武器的研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AGM-183A导弹的试射至今为止均以失败而告终。
眼看中国的东风-17、俄罗斯的“匕首”均以服役,美国在高超音速导弹这一领域已经被中俄两国远远的甩在了身后。
即便有朝一日AGM-183A真的研制成功,它自身也有致命弊端。有专家表示,AGM-183A虽说能够被称为是一款高超音速导弹,但其战斗部太小,所造成的实际杀伤远远不如东风-17。
当年美国海军部长金布尔曾说:“钱学森的价值远胜五个师,就算是枪毙他,也不能放他回国。”现在看来,钱学森的价值岂是五个师所能比?他是中国军工的脊梁。
钱老可是中国现代航天航空及先进空气动力学的鼻祖、奠基人和创新元老,随着对钱老理论的深刻理解探索,通过浩淼复杂艰难的实践摸索积累,通过二代科学家和庞大的科研人员智慧的汇聚,通过发明创造新科技、新材料,使得中国航天航空技术、火箭导弹尤其是高超音速导弹及其飞行器创出了独特的、见真章、独领风骚的世界级技术装备,为钱老及其两代科技工作者说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