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发布《为利而生:全球商业性野生动物养殖的真相》研究报告,指出全球商业养殖的野生动物至少有488种,数量保守估计达55亿只。这是首个揭示全球商业养殖野生动物产业规模的报告,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全球生态与保护》期刊上。
商业养殖野生动物兴起自20世纪末期,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涉及数十亿野生动物且利润不菲的全球性产业。养殖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往往被用作宠物,或用于旅游娱乐、装饰品、特殊食品、时尚产品和传统医药。通过文献检索以及对政府披露的信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贸易数据库等公开资料的梳理和分析,研究人员对该产业开展了深入研究。
资料显示,2000年至2020年,商业养殖的野生动物数量达9.6亿只,涉及90个国家和地区。鉴于数据收集的局限性,这可能只是全球野生动物养殖数量的冰山一角。对此,世界动物保护协会通过模型推算,全球商业养殖的野生动物数量保守估计达55亿只。
这些被商业养殖的野生动物包括27种两栖动物、133种爬行动物、249种鸟类和79种哺乳动物。其中,34%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濒危和易危物种,62%被列入CITES附录。
报告发现,监管不足、信息不透明和缺乏动物福利标准是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存在的普遍问题。部分养殖场虽然制定了相关标准,但对动物福利的保障却非常有限,导致大量圈养的野生动物受伤、患病、营养不良,甚至啃食同类。而当经济下行或大流行病暴发,这些动物的命运更加未卜。据统计,每年人畜共患病造成全球200多万人死亡,其中72%新发传染病源于野生动物。数据显示,有的养殖场圈养的野生动物数量高达50000只,极大加剧人畜共患病传播的风险。
报告指出,野生动物养殖产业有利于物种保护的观点缺乏有效的科学证据。事实上,野生动物商品化才是造成全球物种灭绝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的五大原因之一。规模化养殖野生动物可能会降低相关产品的价格,但同时也会刺激对野生动物产品的购买需求。另外,一些养殖场会收购盗猎的野外个体来补充圈养种群,或通过倒手“洗白”将它们“合法”售卖。老虎、麋鹿、大羚羊等部分圈养物种的数量甚至超过其野外种群数量。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全球野生动物项目负责人Nick Stewart表示,“野生动物商品化不安全、不可靠,也不可持续。这会给动物造成伤害,威胁公众健康,也不利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避免这些风险最有效的途径是减少野生动物制品的需求,推动商业养殖野生动物产业转型,同时鼓励当地社区发展替代生计,支持消费者选择野生动物友好型替代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