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董旻站在郿坞的城楼上,看着皇甫嵩的军队攻打坞堡时,不知是否想起了,那个曾被他杀死的何进之弟何苗。
只隔了三年时间,作为董卓的弟弟,现在他也和当年的何苗一样,体会到了墙倒众人推的背叛和绝望。
曾经风光无限的自己,和整个家族,如今也是命如草芥。
董家祖籍在凉州陇西郡临洮县。
汉末临洮并非现在的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而是在现在的定西市岷县,位于当时陇西郡的南端。
卓父君雅,由微官为颍川纶氏尉。有三子:长子擢,字孟高,早卒;次即卓;卓弟旻字叔颖。--裴注《三国志·董卓传》引《英雄记》
董卓的父亲董君雅,从小官做到豫州颍川郡的纶氏县尉。
从后两个儿子的字都带有“颍”字来看,在这里他生下了次子董卓,和老三董旻。
从《三国志·董卓传》说董卓“少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可知,董君雅后来带一家人回到了陇西。
董旻与哥哥们一起,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成人。
西汉延续秦朝的征兵制,所有男子到了规定的年龄都要服兵役。
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汉书·地理志下》
“六郡良家子”有被征到朝廷为羽林禁军、护卫禁军的惯例,而且很多名将出自身这个途径,比如李广、赵充国等。
东汉光武帝刘秀休养生息,郡国不再设那么多常备军,改为募兵制,即当国家需要时才临时招兵。
但东汉仍在一些郡国保留了征兵制,“六郡”便保留了其传统。
汉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三国志·董卓传》
“六郡”指凉州的陇西、汉阳、安定、北地四郡,及并州的西河、上郡。
这一带位于边疆,百姓常受羌、氐,匈奴、鲜卑之苦,民风彪悍善骑、射,兵源非常优秀。
“良家子”指不是从事工、商、巫、医等市井交易,头脑过于精明的家庭,而是那些务农等淳良出身,忠于大汉的家庭子弟。
父亲董君雅做过官,陇西董家无疑就是这样的“良家”。
由于“征兵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每个适龄良家子弟都有义务参加,何况这又是个有前途的晋升途径,还有哥哥董卓的照应,董旻也同时被征兵。
董卓之前有做过掾吏的经历,经过这次征兵直接做了羽林郎,当了官。
而董旻加入了羽林或者护卫禁军,从他后来担任的奉车都尉的路数看,更可能是被征到“期门”护卫禁军序列。
董卓于167年就跟随张奂平定并州,然后为朝廷一路征战,到189年何进死之前已做到前将军,拜并州牧不去。
此时在洛阳的董旻也做到了二千石的奉车都尉。
奉车都尉本职工作是管理皇帝乘坐的马车,霍去病之子霍嬗、权臣霍光都曾担任过此职务,窦固更是以此职位出征过匈奴。
到了东汉,这个职位沦为了勋职,隶属于光禄勋手下,没有了实权,但特许可以参加朝会,地位还是不低的。
董卓常年领兵在外,兵权太重,而且他的人品朝廷很多人都不喜欢。如果朝内的董旻也掌握实权,一旦发生勾结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对于董旻来说,这无疑是躺枪不公平的。我是我,哥哥是哥哥,你们怎么能因为顾忌我哥哥,就断送了我一个大好青年的前途呢?
既然努力没用,就看有没有机会的眷顾吧!
189年四月,何进召董卓、丁原、王匡等兵马到洛阳,后来反悔,让谏议大夫种劭前往劝返董卓,结果赶都赶不走,董卓兵马竟然直接来到洛阳城下。
最后总算又在种劭的极力劝说下,董卓才后退到离洛阳二十里的夕阳亭。
此时洛阳城内的董旻,肯定是又怕又喜的。怕的是何进、董卓擦枪走火,拿自己祭旗;喜的是二哥现在准备干大事了,董家和自己翻身的机会来了。
这种心情下,他肯定会做些应变的准备。
八月二十五日黄昏,十常侍杀何进于南宫嘉德殿前,洛阳城内的各路何进人马杀向皇宫为其报仇,董旻也混在了其中。
苗、绍乃引兵屯朱雀阙下,捕得赵忠等,斩之。--《后汉书·窦何列传》
车骑将军何苗,虽然和何进在杀十常侍的问题上意见不同,但见何进被杀,和袁绍等何进手下站在了一边。
在北宫的南门朱雀阙下,杀了十常侍主内的赵忠。
可是兵痞的见识是有限的。
何进的部将吴匡,是后来蜀汉骠骑将军吴班的父亲,吴懿、吴皇后的叔父。
朱雀阙下,吴匡见到何苗。他一直都向何进埋怨何苗不和他兄弟同心,就怀疑今天杀何进的事是何苗勾结十常侍干的,于是对在场将士喊道:
“杀大将军的就是车骑将军,大伙儿愿为大将军报仇吗?”
何进别看做事犹豫不决,但对将士非常厚待。在场的将士都流泪喊道:“愿以死报仇!”
于是吴匡和这帮报仇心切的将士杀向了何苗,其中就有董旻。
董旻此刻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何进死了城内就车骑将军何苗势大。管你委屈不委屈,冤枉不冤枉,杀了你就为我二哥除掉一个大对手。
墙倒众人推,特别是里面还有别有用心的家伙,没了何进的何苗命如草芥,被杀死后弃尸于皇宫后花园内。
何苗死后,洛阳城中再也没有比董卓更强大的军队,董卓由此开始专权。
董旻趁乱杀何苗,对其兄董卓来说,贡献极其重大。
迁都长安前,在洛阳董卓还算低调,并没对董旻等亲戚特别怎样。
但袁绍等关东联军群起,董卓191年离开洛阳抵达长安后,这些亲戚的春天就来了。
卓弟旻为左将军,封鄠侯;兄子璜为侍中中军校尉典兵;宗族内外并列朝廷。--
左将军在汉代不常设,金印紫绶,位仅次于上卿,职务要么是负责京师兵卫,要么屯兵边境。
董卓肯定不需要董旻去打仗,这个左将军明显是掌握长安城内的兵权;侄子董璜掌管小皇帝的衣食住行、言行举止、宿卫安全;女婿牛辅等西凉军负责长安外的安全防务。
董卓的内亲、外戚很多都在朝廷担任了官职。
还在侍妾怀里抱着的二儿子都封了侯,授予金印紫绶。孙女董白还不满十五岁,封为渭阳君,为她举办了盛大的授封仪式。
这些亲戚中最被重用的还是董旻、董璜、牛辅,而地位最高的正是董旻。
董旻被封为鄠侯,封地鄠县位于右扶风东端,离长安很近。
董卓在封地郿县建了座郿坞,城墙和长安城一样高,坞里存储了可供守军三十年吃的谷物。
他曾说,如果大业可成,就雄霸天下;如果不成,可以坚守郿坞一辈子。
然而坚固的堡垒,总是先从内部被攻破。
卓既死,当时日月清净,微风不起。旻、璜等及宗族老弱悉在郿,皆还,为其群下所斫射。--裴注《三国志·董卓传》引《英雄记》
192年四月的这天,董旻、董璜都远在郿坞,没在长安,董卓被王允、吕布刺杀。
使皇甫嵩攻卓弟旻于郿坞,杀得母妻男女,尽灭其族。--《后汉书·董卓列传》
朝廷派皇甫嵩统兵来攻打郿坞,失去二哥董卓这个依靠,董旻现在承担起了守护全族的使命。
就像三年前,失去何进后,肩负着何家命运的何苗。
命运就是这么可笑,仿佛是个轮回怪圈。墙倒众人推,郿坞里的守军背叛了董家,董家全族被这些叛军和皇甫嵩军,砍死的砍死,射死的射死,全族被灭。
董旻和何苗都落得了同样的下场。
董旻、何苗终究是自己能力有限,都在作为家族顶梁柱的兄长突然被杀后,无法接着挑起家族的大梁,迅速败死。
而董家相对于何家,更失人心,下场也更惨。
董旻杀何苗,再到自己被杀,仿佛是在现身说法,给我们呈现一个因果的循环。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