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报道|预付式消费成投诉“重灾区”,理发店老板闭店“跑路”,上百人充值卡退款难

315报道|预付式消费成投诉“重灾区”,理发店老板闭店“跑路”,上百人充值卡退款难

00:00
10:38

春节前,武汉市民郝先生在一家理发店充值了200元,消费过一次,春节过后,他吃惊地发现,这家理发店大门紧闭,怎么也联系不上店主。

“充值的时候还热情地介绍套餐,时隔一个月就跑路了,我们联系老板,发现他把我们都拉黑了。”郝先生表示,他了解到,跟他有一样经历的有上百人。

郝先生说,目前他已联合其他消费者报警,并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此事,市场监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在实地查看情况后,曾多次联系理发店经营者未果,已将该店列为经营异常。

市场监管部门一工作人员表示,行政执法手段比较有限,难以调查经营者户籍和身份信息,只能调解或处罚,“但前提是要先找到经营者。”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从几百元的理发卡、洗车卡,到上万元的健身卡、培训卡,发卡商家倒闭甚至卷款“跑路”的事件在各地时有发生。先充值、后消费是当下的潮流,然而经营者因为各种理由关门倒闭,消费者充了钱,此时却难以要回,这给很多消费者造成不小困扰。

【1】消费者:商家“跑路”前还在拉人充值,金额小就肆无忌惮?

近日,郝先生通过“武汉城市留言板”反映,这家理发店名叫“拾光美发”,位于汉阳区绿地中央广场商业街。他告诉记者,这家店开了一年多,自己是店里的常客,年前这次是第二次充值。

今年1月初,郝先生在店里理发,他回忆,结账时工作人员曾热情地向他介绍优惠活动。“之前就担心这种小店可能随时关门,只充过一百,看到他们开了一年多,所以这次就充了两百,没想到之后真的跑路了。”

郝先生告诉记者,充值的那天,店里看起来经营很正常,装修和陈设一如往常,“甚至排了半个小时队才到我。”

3月3日,过完春节,他再次来到店里时却发现,理发店大门紧闭,店主早已不见踪影。询问附近商家才得知,春节后理发店就没有再开了。

理发店大门紧闭。图/九派新闻

3月13日,记者来到这家理发店看到,理发店大门被铁链锁住,门上贴有“旺铺出租”字样。往里看,桌椅板凳仍在店内,理发用的推子、剪刀,以及洗发水等用具也没有带走。

负责该店出租的房产顾问告诉记者,店主春节后就没有返工,走之前也没有跟房东打招呼。

记者了解到,郝先生联系了数名在这家店有类似遭遇的消费者,大家组建了一个微信群,截至3月14日,群里共有126人。他们还在群里发起接龙,统计充值金额,当天共有67人参与,记录显示,这些受害者的充值金额在50-500元不等,不少人仍有大部分金额没有消费完。

“钱虽然不多,但是大家都很气愤,关门前老板还在拉我们充值,我怀疑他可能是故意的。”郝先生说,事发后他报了警,并与其他消费者一起向市场监管局反映了此事。

理发用具和桌椅仍在店内。图/九派新闻

【2】行政执法手段有限,监管部门对此类商家难使上劲

3月13日,记者多次拨打店主手机号,均响铃一声自动挂断。

记者从市场监管部门了解到,接到投诉后,工作人员曾实地查看情况,并多次联系理发店经营者无果,由于该店已不在注册地经营,市场监管部门已将其列为经营异常。

市场监管部门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如果能联系上经营者,执法人员会组织调解,尽力帮消费者挽回损失。不过,市场监管部门顶多能将该店列为经营异常,将会对经营者的贷款、投资等行为进行限制。

其表示,行政执法手段比较有限,难以调查经营者户籍和身份信息,只能调解或处罚,“但前提是要找到经营者。”

【3】预付式消费投诉在个别地区成消费投诉“重灾区”

商家闭店失联的情况,在各地时有发生。据《直播海南》报道,海口市民王先生去年在一家足疗店参与店庆活动,充值两万元,春节后,该店突然停业,王先生充值所剩的费用难以退还。

贵州电视台也报道类似事件,去年12月,贵阳一家开了10多年的老牌知名美容机构突然“跑路”。上百位顾客“中招”,充值金额从几千到十几万不等,总金额超过200万。其中,有一家四姐妹总共充了30多万。

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数据显示,2022年其收到预付式消费投诉超万宗,同比上升3.42%,其中关于经营者停业或关门“跑路”的投诉占预付式消费投诉总量的23.6%。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江苏省消保委系统投诉和舆情分析》也指出,预付式消费已成为江苏省2023年上半年消费投诉的“重灾区”,集中在综合零售、美容美发、教育培训、健身等领域。

郝先生表示,对于和自己类似的受害者来说,维权成本会远远超出自己的充值金额,“大多觉得没必要折腾,最后只能自认倒霉。”

“要回钱是小事,大家更多是担心万一老板故意圈钱跑路,再去其他地方开店继续骗钱,会有更多受害者。”他也提出自己的想法,建议针对个体户建立联网的信用评估系统,将此类经营者列入黑名单。

【4】律师:司法维权成本高、证据收集难,建议消费者“抱团”

遭遇店家“跑路”,消费者该如何维权?

上海君悦合肥律所刑事合规部副主任、合肥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团委员律师张勇介绍,一般而言预付式消费的维权行政主体是市场监管局,市监局会向商家核实投诉情况并进行调解,如果商家的确存在违法问题可能会进行处罚。

“但目前法律给予市监局的调查权力、处罚力度有限,在调解不成的情况下也无法对纠纷进行裁决。”

他表示,从刑事角度来看,如果维权涉及的资金大、人数多,有证据证明商家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恶性,公安机关可能会以诈骗罪进行刑事立案,并对受害者的损失资金启动追回程序。

“一旦刑事立案,商家及其经营者为了减轻刑罚,可能会与消费者以赔偿的形式达成谅解协议。”张勇表示。

他还认为,预付式消费维权的终极路径是司法诉讼,但消费者往往面临金额较小,维权成本较高与证据收集难的困局。消费者提起诉讼,可能会承担律师费、诉讼费、保全费以及时间成本,大量消费者在权衡利弊后只能选择放弃。

张勇建议,作为消费者,应强化书面契约意识与资金支付轨迹意识,在消费的每个环节做到有证可循。成本层面,众消费者可形成合力,以众筹或选举代表的形式降低成本,必要时可寻求消协与公益律师介入。

【5】中消协呼吁:加快完善预付式消费相关立法

针对预付式消费投诉多发问题,去年3月,《华声在线》曾发文建议,可从法律角度明确预付式消费商家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明确监管主体和监管部门的职权,实现对预付式消费商家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

“从商家申办有关手续时就严格标准,实行信用管理,对信用好的商家实行备案公示,以便监管部门核查,供消费者选择消费时作为参考。同时,可建立完善‘质量保障金’制度,以防其卷款跑路或出现侵权问题时不配合解决。”

今年3月12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就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发布《2023年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

其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完善预付式消费相关立法,细化各环节规定,强化经营者举证责任;二是强化预付式消费行政监管,推动联合整治,实施信用约束和惩戒;三是加大预付式消费司法救济力度,减轻消费者举证责任,建立消费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四是重视发挥消协组织作用,汇聚社会各方力量,促进预付式消费社会共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