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曾经唯一与俄罗斯接壤的非北约欧盟成员国,如今与俄罗斯反目成仇并加入北约的国家。
1939年11月26日,苏联军队制造了“曼尼拉炮击事件”,宣称芬兰军队炮击曼尼拉村造成苏联士兵的死亡,要求芬兰政府赔礼道歉,并将军队后撤20~25公里。
面对苏联的无理要求,芬兰政府强硬拒绝。随后苏联在11月30日以此为借口废除1932年签订的《苏芬互不侵犯条约》,23个师共45万军队从上千公里的苏芬边界向芬兰发动猛烈进攻,震惊世界的苏芬战争爆发。
苏芬战争爆发的直接背景,是1939年8月23日,苏德两国在莫斯科秘密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协定》。彼时的纳粹德国为称霸欧洲甚至世界,极力避免一战时期两线作战的可能性。在确定横扫西欧的战略目标后,德国与被英法“绥靖政策”伤透了心的苏联越走越近;而此时的苏联为全力解决东部的日本侵略问题,也迫切需要西部边境的安定。更重要的是,尚未从“大清洗”运动中恢复元气的苏联亟需更多时间养精蓄锐,以应对未来必然爆发的苏德战争。
于是苏德两国一拍即合,以《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秘密划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德两国瓜分波兰,在成为邻国的同时也明确了彼此的边界。
随后纳粹德国挥师西进,依托苏联的资源支撑横扫西欧诸国,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在法国投降前占领巴黎。而苏联则趁纳粹德国疯狂西进时不断将国界线向西推进,增加对德纵深,在已有的“斯大林防线”的基础上,又在新的国界线修建了同样规模庞大的“莫洛托夫防线”,也就是“东方战线”,
因为纳粹德国的高歌猛进,苏德战争的危机不断迫近,于是苏联加快了向西推进的脚步。占领波兰东部后,苏联开始同芬兰进行交换领土的谈判,意在增加列宁格勒纵深,同时获得汉科半岛等芬兰领土。尽管苏联交换芬兰的土地要远远大于其索取,但这种盛气凌人的“强买强卖”姿态彻底激怒了芬兰。
毕竟历史上的芬兰曾长期被沙俄帝国统治,对俄国的认识,芬兰最有发言权。所谓交换,不过是强取豪夺的一个美好的借口罢了,而且用于交换的土地,无论其区位还是价值都远不能同现有领土相比。所以面对如此不上道的芬兰,斯大林决心君子动手不动口。
战争是残酷的,更是一边倒的。毕竟当时的苏联人口高达1.6亿,领土2000多万平方公里。而同期的芬兰国土面积仅为33.8万平方公里,人口440万,所以战争的一边倒根本毫无悬念。
但令全世界都大跌眼界的是,咄咄逼人的苏联军队,在小小的芬兰面前,竟被揍得毫无还手之力。依靠高昂的反侵略斗志,本土作战的优势,芬兰军队神出鬼没,令尚未从“大清洗”中缓过劲来的苏联伤亡惨重,伤亡人数高达375491人。最终在挣扎了4个多月后,苏联用惨烈的伤亡堆出了一个贻笑大方的惨胜,并大大刺激了纳粹德国发动苏德战争的决心和信心。
1940年3月12日,苏联与芬兰签订《莫斯科和平协定》,芬兰失去了占全国10%的耕地和占全国12%的人口。
苏联方面,苏联不仅在苏芬战争中人员伤亡惨重、物资损失惊人,更被国际联盟开除,在国际社会空前孤立。
更可怕的是,虽然通过种种手段将国界线平均向西推进了300~400公里,大大增加了对德纵深,但也将苏军精锐几乎全部置于德军炮口之下,这是苏德战争爆发初期,苏联军队一溃千里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苏联的不择手段彻底激怒了芬兰等东欧邻国,导致苏德战争爆发后,这些国家纷纷加入纳粹德国阵营,形成了打击苏联的强大力量,尤其是被夺走比萨拉比亚的罗马尼亚,成为法西斯阵营中打击苏联最狠的国家。
而苏芬战争也直接将芬兰推向了纳粹德国的怀抱,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在纳粹德国号召和支持下发动“继续战争”,夺回了在苏芬战争中失去的土地。
不过,尽管芬兰在收回失地后见好就收,但却仍然无法阻止苏联反攻后的“秋后算账”。
1947年,苏联与芬兰签订《巴黎和约》,在确认1940年《莫斯科和平协定》内容的同时,也增加了新的条款,最终的结果是:
芬兰彻底失去了在苏芬战争中失去的卡累利阿地峡、萨拉、佩察莫等地,尤其是佩察莫地区,使芬兰彻底失去了北冰洋出海口。而卡累利阿地峡等要地的失去虽然保证了列宁格勒的安全,却让芬兰长期处于胆战心惊之中。
可以说,尽管芬兰在保家卫国的战斗中舍身忘死,但却依然难以阻挡苏联的意志。而芬兰的遭遇也成为诸多苏联邻国的缩影,在俄国“大俄罗斯”主义的传统下,俄国从来“噬土成性”,周边国家即便不被生吞活剥,也基本都是遍体鳞伤、奄奄一息,芬兰虽然保持了最终的独立,但不仅失去土地,更蒙受了巨大耻辱。所以理论上说,一旦有机会,芬兰必将重新重新发动“继续战争”,用复仇捍卫自己的土地和尊严。
但现实情况是,芬兰非但没有雄起,反而躺平到逐渐佛系。非但没有卧薪尝胆秣兵历马,反而得过且过随遇而安。
更夸张的是,在和苏联签订《巴黎合约》后,背负耻辱的芬兰反而开始朝着永久中立努力,并成为世界7大永久中立国之一。
这似乎匪夷所思,却也合情合理。在静夜史看来,正是因为认清了自己的处境,芬兰才活得潇洒通透。
简单说来,芬兰早就认识到了两点:
一是芬兰属于小国弱国,根本打不过其它大国尤其是俄罗斯;
二是俄罗斯虽弱但却根本不可能被消灭,一旦站队必然成为双方角力场。
芬兰虽然高寒,甚至1/3的国土都位于北极圈内,且人种民族和北欧主流的维京人完全不一样,但这一点也不影响芬兰历史上的多灾多难。
在沙俄帝国异军突起之前,芬兰从12世纪开始被瑞典统治。由于被瑞典征服之前,芬兰根本没有形成国家和民族的概念,所以芬兰带有强烈的瑞典特色。
在瑞典的影响下,芬兰人皈依了基督教,上层人士沟通则使用瑞典语。直到16世纪受欧洲宗教改革思潮影响,芬兰大主教阿格里科拉用芬兰语出版了《新约》,奠定了芬兰语的书写体系。
文字是一个民族的基础和纽带,芬兰语出现后,芬兰挣脱瑞典统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15世纪俄罗斯开始崛起,并在彼得大帝时期与北欧强国瑞典进行了数十年的大北方战争,芬兰则成为两大强国对抗的主要战场。
1721年大北方战争结束后,盛极而衰的瑞典退出强国序列,芬兰获得了难得的“自由时代”。1808年沙俄与瑞典再度开战,瑞典不得不在1809年将芬兰等地割让给沙俄,从此瑞典成为沙俄帝国的一部分。
沙俄统治芬兰后,给予了芬兰高度自治的权利,甚至鼓励芬兰贵族使用芬兰语,并将芬兰语设为官方语言。但1905年挪威从瑞典的独立,极大地刺激了沙俄,从此沙俄加快了对芬兰的“俄罗斯化”进程,而这极大地加剧了沙俄帝国与芬兰的矛盾。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苏俄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回莫斯科,芬兰则于12月16日宣布独立。
为退出一战,保卫革命果实,苏俄在1918年3月与德国签订了屈辱的《布列斯特和约》,被迫承认波兰、芬兰等属地的独立。尽管德国投降后,苏俄迅速收复失地,但随着1920年苏波战争的马失前蹄,苏俄的前进被迫停止。
但苏联始终不能接受列宁格勒紧贴苏芬边界的现实,这是苏芬战争爆发的重要因素。
战争的结局有力证明了:芬兰在苏联面前根本就拼不起,所以“见坏就收”是最好的选择。毕竟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招式都是徒劳无功,这是芬兰的宿命,芬兰得认命。
但芬兰也深知,虽然团结起来力量大,借力打力手段高,毕竟芬兰不强,但作为西方国家芬兰身后的美国等可不是吃素的。不过问题在于,美国远在千里之外,怎么作死都没事,但身在俄罗斯卧榻之侧的芬兰可不能如此“没大没小”,毕竟俄罗斯尤其是1991年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因为综合国力的力不从心不能全天候以牙还牙,但对“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芬兰,俄罗斯有决心有信心让芬兰体会到熊掌火辣辣的“抚爱”。
而芬兰,因为与俄罗斯近在咫尺的区位,根本就不可能得到美国的西方国家的两肋插刀。从当今乌克兰进退维谷的尴尬表现来看,美国等西方国家需要的是一个城门失火、首尾难顾、疲于奔命的俄罗斯,这使得乌克兰成为最好用的工具,但乌克兰的死活,从来不在美国的考虑范围内,毕竟用完就扔从不节约。所以毫无疑问,与俄罗斯山水相连的芬兰也逃不过抹布一样的命运。
所以,为了仅存的土地和残留的尊严,芬兰必须接受现实,那就是两方都不得罪。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永久中立。
虽然永久中立从来不是长久之计,比如十月革命推动芬兰独立后,芬兰宣称永久中立也依然难以逃脱被苏联觊觎的命运。但这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芬兰的安身立命。
毕竟,俄罗斯虽大,但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俄罗斯虽衰,但依然有令西方国家胆战心惊的资本。
时至今日,三战之所以没能爆发,根本原因在于核武器的恐怖制衡,让各国尤其是大国学会了三思而后行的理智。毕竟一旦开始核战争,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同归于尽的毁灭。
而核武器作为镇国神器的作用,保证了俄罗斯不可能被西方国家彻底消灭,毕竟就连美国也无法承受俄罗斯的忍无可忍。
更尴尬的是,为了强化欧盟对美国的向心力,美国还一再强调“俄罗斯威胁论”,通过刻意保留俄罗斯的实力达到制衡欧盟的目的。
因此,芬兰不趟北约的“浑水”是独善其身的最明智之举。而欧盟,作为被美国严密监视的经济组织,在北约和俄罗斯的对抗中显得越发微不足道,但却能享受到欧盟的福利。
所以,俄罗斯卧榻之侧的芬兰能够独善其身绝非偶然,这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过,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面对俄罗斯赤裸裸的侵略,回忆涌上心头的芬兰,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做出了新的选择,那就是放弃中立加入北约。
应该说,芬兰是在玩火。但玩火的是远比俄罗斯强大的北约,所以芬兰有理由相信,俄罗斯对芬兰一样是无可奈何。
而芬兰的命运,最终还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诺基亚
这波爵云诡夜思的话题挺引人入胜,解读历史的角度很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