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儒家化的庄子学03-中华传统文化道教史25

秦汉儒家化的庄子学03-中华传统文化道教史25

00:00
05:31

庄子曰:鲁师乎!鲁师乎!全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物,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以上都是庄子的全性保真说的申明。但如杨朱一派以放纵性情,恣意于饮食男女,却又做不得。人有生存的欲望,只要适顺自然,无所取舍,便不致于失掉本性。故《天地》说:“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听;三曰五具黛鼻,困像中籁,四曰五味独口,使口厉爽;五日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用青黄文饰底牺尊与弃置在沟壑里的断木,同是从一块木头所成,美丑虽然不同,而失掉木的本性则同。故路与曾史,行为底善恶虽然不同,而失掉人的本性却是一样。总之,凡顺乎自然的都与本性率合,天与人的分别便在这里。如《秋水》所说牛马四足,是天;落马首,穿牛鼻,是人。所以,“无以人 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这一派的作者也承认政治社会的活动,因而不很反对儒家的名与仁义的思想,不过不以这些为生活的极则而已。《天运》说:“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 之媛庐,止和以一宿而不可久处,翻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六,托宿于义,以游 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 无出也。古者谓是来真之游。”在《天道》里也承认仁义的地位,因为人道是取则于天道的。“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万物化作, 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 宗庙尚余,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 道也。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光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 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