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报告解读:坚决纠正把经济纠纷当犯罪处理

最高法报告解读:坚决纠正把经济纠纷当犯罪处理

00:00
06:40

3月10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举办《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访谈第四场,主题是“依法保障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周伦军解读《报告》。周伦军表示,要坚决纠正把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坚决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或者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访谈第四场

坚决纠正把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

《报告》中,“依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占据了比较大的篇幅。周伦军对此表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报告》中,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优化法治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27条意见。周伦军介绍了该意见的重点、亮点,以及落实情况。

据介绍,2023年12月27日,全国工商联发布2023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主要调查结论,显示民营企业对营商环境改善的满意度持续增强,在要素、政务、市场、法治、创新“五大环境”中,法治环境得分连续4年稳居榜首,这个调查结果可以作为民营企业对人民法院工作的评价指标。

周伦军

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如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这在《报告》中重点提及。

周伦军介绍,最高法院一直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一系列司法政策和文件。其中,包括严格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等刑法原则。坚持将社会危害性作为判断罪与非罪的根本标准,坚决纠正把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坚决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或者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一、二审对16家企业、34名企业主和管理人员依法宣告无罪,依法再审纠正涉产权刑事冤错案件42件86人;集中发布12个涉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保护的再审典型案例,其中7个刑事典型案例中,6件为全案改判无罪,1件是对部分罪名改判无罪;一并公布的5件民事、行政典型案例,也都通过再审程序纠正了原判中的错误。此外,举措还包括,严格规范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法律程序,以及切实落实平等保护原则,弘扬契约精神。

推动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法治环境

人民法院如何加强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人格权的保护,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周伦军说,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的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具有无限放大的效应。部分自媒体基于博取流量、吸引眼球等动机,在互联网空间散布不实信息、发表不实言论,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声誉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并且往往会迅速发酵。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打击网络不法行为需要制度创新。

周伦军谈到小米公司起诉的网络侵权案,法院依申请及时裁定被告立即删除侵权文章及视频,防止进一步扩大对民营企业名誉权的损害。依法惩治故意误导公众、刻意吸引眼球的极端言论行为,推动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法治环境。

周伦军还解读了《报告》中提到的“人民法院有力推动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方面的进展。大力推进企业合规改革,助力完善企业治理,帮助民营企业增强“免疫力”,是2023年最高法院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自去年3月以来,最高法院加入企业合规改革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管理委员会,并指导地方各级法院积极开展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实践,对于依法可判处缓刑、免于刑事处罚的民营企业,与检察机关共同做好涉案企业刑事合规改革,对658家涉案民营企业适用刑事合规程序,依法从宽处罚同时,促其合规经营。在此基础上,通过帮助企业减少行政处罚金额,调整企业信用,屏蔽执行信息等举措,将涉案企业合规改革稳步拓展至民事、行政、执行领域,相关案件已达1711件。真正做到对民营企业既“真严管”又“真厚爱”。

周伦军提到,中小微企业经济实力、抗风险能力都比较弱,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只有给予倾斜保护,才能实现实质上的平等保护。周伦军还提到,《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实施以来,我国内地首例个人破产案件成功审结,向社会传播了个人破产制度挽救“诚实而不幸”债务人的导向。除广东深圳外,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在现行法律框架下进行“类个人破产”试点,2023年,江苏全省法院受理个人破产案件531件,110名债务人得到免责;浙江法院全年受理个债清理案件1275件,审结1122件,5086名债务人的债务得到清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