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边,这些打着补丁的“麻布袋”,养活好多杭州人

西湖边,这些打着补丁的“麻布袋”,养活好多杭州人

00:00
07:06

2024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举行开幕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预期目标为1.3万亿斤以上。

在西湖边的群山下,有个始建于1970年的“秘密基地”。1980年3月,这里改建为粮食储备粮库,代号803库。

当年,杭州市只有500多万人口,803起初7000吨的库容量,如今已经扩展到10万吨。

现在每个月,803依然有数千吨的粮食,通过轮换方式,流向市场,发挥着平抑城市粮价的重要作用。

日前,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在杭召开。

杭州市粮食物资局作了典型经验交流发言。会上提到杭州市本级的储备粮库有三家,其中之一就是803粮库,第二个是义桥粮库,另外,总投资额近20亿、有效仓容40万吨的杭州仁和粮库,目前也已建成投用。

前几天,记者走进了西湖边的“803”粮库,了解了它和粮食的故事。

打着补丁的“麻布袋”

是全国最大的连体隧道式地下粮库

和大多数地上粮库不同,803冬暖夏凉,常年恒温在18-20℃,粮食在这里度夏,根本不用打空调。

杭州人喜欢吃粳米,这里储备的主要是晚稻和粳米。

地下仓储条件受限,803不能像地面粮库那样,利用吸粮机等机械设备对原粮进行堆储,大米和稻谷都是装袋运输、码垛储存的。

穿梭在一袋袋稻谷码垛堆放的仓库里,潮新闻记者注意到,装稻谷的麻袋,很多都打着补丁,有的麻袋上有年份编号2003。

潮新闻记者很感慨,现在大家用的都是蛇皮袋,连编麻袋用的苎麻,农村都已经没人种了。803的库管员解释说,“麻袋比较透气,装稻谷最好,很多袋子至少15年了,如果破的话,我们编织工会补好继续用的。”

可以说,在那些物资有些匮乏的年代里,就是这样一只只打着补丁的麻袋,承载了杭州人餐桌上的幸福时刻。

如今,有效仓容10万吨的803,依然是全国最大的连体隧道式地下粮库。储存在这里的大米,1年期之内会定期轮换,进入市场销售。

803多年来一直发挥着补充市场供应,有效平抑城市粮价的重要作用。

803地下秘笈

用空气杀虫,织雨衣防潮

除了恒温,粮食仓储还要解决湿度、虫害两大问题。这些年,803在这方面摸索出了一套“黑科技”解决方案。

比如夏季高温天,粮食容易生虫变质。为了储粮更加绿色健康,2006年,杭州市粮食收储有限公司开始在市级储备粮库试点,通过降低空气中的氧气,让粮堆内虫害缺氧死亡,这项技术当时领先全国。

随着技术迭代,后来803通过从空气中分离氮气注入粮库,用富氮方式进行物理除虫,并沿用至今,这项技术,后来还被许多地方粮库所效仿。

杭州本就潮湿多雨,地下储粮必须解决防潮这个棘手问题。

刚才说,803的粮食是装袋码垛存储的,每个粮垛都有一层半楼那么高,大概堆500吨粮食。

为了有效防潮,库管员想出给粮垛穿透明雨衣的法子。

不过,这样超级大的雨衣,没有厂家会生产,803采购透明薄膜,雨衣都是库管员亲手裁剪缝制的。

给粮垛做雨衣可是大工程,雨衣是六边形长方体造型,要先做好压在粮垛底部的那面,粮食码完垛,再把其它5个面用热熔机做好,最后用槽管将上部和底部压合。

雨衣里连着氮气管道,内部富氮的气体环境可以起到物理除虫的作用。雨衣上还开了许多瓶塞样的口子,方便库管员定期抽样检测粮食品质。

803的每个库房里,都有个小脸盆,盆里有剪成圆片的透明薄膜、剪刀、胶水、刷子这些小工具,如果雨衣破了,库管员随手就能打上补丁修复好。

803的后浪们

一起捍卫杭州“饭碗”的安全底线

城市在发展,人口在膨胀,但有些人有些事,值得我们铭记。

“老当益壮”的803粮库启用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当初500多万人口的杭州,到2023年,人口总数已突破千万。

一日三餐,离不开这碗饭。对粮食部门来说,捧在大家手心里的饭碗,必须要端牢。

随着人口的增长,杭州市本级储备粮的基数,也在不断调高。

老粮库803并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为弥补市本级的储粮缺口,在杭州大运河畔,仓容量更大的仁和粮食储备库不久前投入使用,这是浙江省内单体建设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的粮仓项目。

仁和粮食储备库仓容35万吨、地下储油罐容1万吨,还配有先进的大米加工生产线、完备的智慧粮库系统和光伏发电系统。

和不远处的富义仓隔岸相望,续庚千年粮食漕运文化,依运河而建的10个码头泊位,年吞吐量达100万吨。

不管是803还是仁和库,它们都在为杭州百姓安居、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让杭州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潮新闻 记者 施雯 文/摄

责任编辑:董箫乐

大家都在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