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杭州市濮家小学笕新校区来了19只兔子,萌化了所有师生的心。虽然不能开口说话,但它们的真实身份,是学校新引入的动物疗愈项目的“工作人员”,也是孩子们的新“导师”。
19只兔子的家在学校四楼平台的一角。课间铃一响,兔笼前很快围满“撸兔”的同学们。在这个新晋的课间十分钟打卡点,大家观察兔子,讨论养兔心得。
一班的黄馨煊说,上周末特别来学校给兔子喂食、清理,还叫来了妈妈和妹妹,教她们照顾兔子的技巧。
“兔子很可爱,看一看、摸一摸很减压。”五班的李颀祎说,全班同学给认领的兔子举办了“抓周”会,兔子自选了名字“窝窝”,“‘窝窝’是长毛兔,很容易掉毛,我们收集了它掉的毛,打算做手工制品。”
濮家小学从2013年开启劳动教育,每年迭代升级。养兔子除了培养孩子们的劳动能力,更大的目的是尝试心理疗愈。
“学生在成长中会遭遇各种压力。学业、亲子关系等引发的负面情绪,可以通过喂养小动物来疗愈。”该项目负责人、濮家小学副校长季康平说。经过特别培育的宠物兔性格温顺、饲养安全、颜值高,很适合和孩子们相处。而对于在每年的心理健康筛查中出现的需要重点关注的孩子,今年,学校在保密的前提下,将尝试让这些孩子和宠物兔进行比较密集的接触,希望借助饲养兔子,改善这些孩子的心理状况。
另外,学校还希望从生命教育层面,让同学们学会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宠物兔的寿命在六年左右。孩子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可以见证兔子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感受诞生时的快乐,也体验离去时的悲伤。”季康平表示,目前,宠物兔动物心理疗愈项目已编写了校本教材,并申请了专项公益基金,基金除了用于养兔运营外,还将资助贫困山区的学生。后续,学校将在其他两个校区推广该项目,并希望通过一年左右的尝试期,提供心理疗愈的样本。
当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备受关注。除了濮家小学,杭州还有一些学校也在尝试引入动物进行心理疗愈。杭州养正学校有条边牧小狗名叫“开心”,它就是学校心理辅导室新上岗的“心理疗愈师”。“宠物疗愈在某种程度上,也有科学依据。与小狗的接触具有舒适触摸、情感传达、替代陪伴的作用。有‘开心’在,一些孩子走进心理辅导站寻求帮助会比较放松,减轻顾虑,当然,我们是采用预约制,接纳喜爱小狗的同学才会前来。”养正学校副校长沈琏说。
从小鸡小鸭,到小羊小马,可可爱爱的小动物,已经成为不少学校的“团宠”明星。记者随机询问了浙江多所学校,有的曾经饲养过,有的正在饲养……很多学校都能说出同学们与小动物互动相处的故事。
为什么学校热衷于饲养动物?从劳动教育、生命教育,到心理放松解压、社会责任感培养,动物带给同学们的惊喜,或许超出了最初的设想。
出现在校园里的每一只动物
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饲养动物,浙江不少学校都有过尝试。在杭州滨江,杭州市闻涛小学的小羊,杭州市滨和小学的小马,都曾经是校园里的萌宠大明星;而在丽水学院附属高级中学,校园里的动物多达19种,速度跑过苏炳添的鸸鹋,自由撒欢的梅花鹿、小白狐,还都曾经上过网络热搜。
说起饲养动物的初衷,很多学校的考虑,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
闻涛小学的小羊,是学校里一位老师捐赠的。老师家里刚好有小羊,学校里又正好开辟出了一块可以饲养动物的场地,于是2022年的暑假,老师们一商量合计,开学后就把两头小羊拉到了学校。而养羊的初衷也很简单:爱心、陪伴、成长。
滨和小学的两匹小马,名叫滨滨、和和。学校提倡“还孩子一个纯粹的童年”,希望通过孩子们跟动物日常接触,给他们留下一段宝贵的童年记忆。城市里的孩子很少有机会与马儿亲密接触,同时考虑到马儿比较爱干净,饲养起来相对方便,智商也相当于一个6岁左右的孩子,可以更融洽地与孩子们互动,于是2018年,学校就从马术俱乐部正式引进了两匹纯种英国设特兰小马。
还有一些学校的设想,是通过饲养动物的方式,为同学们上一堂生动的劳动教育和生命教育课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孵小鸡成为了占据学校生命教育课堂最普遍的一个方式,而小兔、小乌龟,也是这课堂上的两大“主角”。
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就因为“学习鸡”孵化被多次报道。每一轮学习鸡孵化都是由同学们抢占蛋位,当护蛋员保护鸡蛋。刚出生的小鸡由小主人先带回家饲养。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学到了如何照顾小鸡,也参与了生命从诞生到逝去的全过程。学会尊重和善待每一个生命,孵小鸡就衍生出了生命教育课程。
软萌可爱的动物,自带治愈属性,还有学校饲养动物的目的,是为了给同学们放松解压,提供心理疗愈。尤其高中阶段,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压力非常大,丽水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就想到通过打造融合动物、植物、田园作为主题的劳动教育基地,推出融合德育心育的劳动课程,由此释放同学的心理压力。
见证动物诞生,参与他们成长
这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静谧的校园,因为小动物们的到来,增添了许多灵动与欢乐。而小动物也不止“萌宠”“吉祥物”这么简单,它们更像是一本本真实的百科全书,为同学们带来收获与惊喜。
因为引进了两匹小马,滨和小学开设出了专门的马术课,主要针对低年龄段的学生开展,上课的内容,是为同学们科普马类知识,通过梳理马毛、喂小马、清理马厩等种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小马儿与劳动教育相结合。
除了马术课,小马也跨学科融入到了滨和小学的日常课程中。比如语文课写作,有时老师就会安排学生们围绕小马来进行创作;美术课上,学校也会组织“小马进课堂”活动,让学生们围着小马来互动写生;甚至学期的开学典礼和结业仪式,学校也以骑马奖励的方式,奖励那些特别优秀的学生。
在闻涛小学,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体育课上,小羊成为了一名“旁听生”,孩子们奔跑时,它又成了一名“陪跑员”;劳动课上,同学们大开脑洞,为小羊们设计新家;课间休息时,同学们来到劳动基地,为小羊们准备“口粮”……
“同学们与小羊们一起成长,参与照顾小羊的过程,不仅激发了他们的爱心,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原来自己也能帮助动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会有成就感和获得感。”杭州市闻涛小学德育中心主任程婷丽老师坦言,还有一些收获,是意想不到的。
程老师回忆起一个场景:2023年2月26日正值周末,很多同学跟着爸爸妈妈在学校里锻炼,正巧遇上羊妈妈生产。
“母羊怀孕后,学校就特地安装了摄像头,想观察、记录羊妈妈生产的全过程。”程老师说,当天很多同学幸运地目睹了生产过程,小羊落地后,羊妈妈温柔舔舐,小羊努力挣扎着站起,“这一幕带给孩子们很大的震撼与触动,让他们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与力量,会对生命更加尊重和热爱,这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闻涛小学的羊妈妈和宝宝们
事后,这段珍贵的影像也在闻涛小学全校播放。
在丽水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动物还寄托着鼓励与希冀。考得好的同学,能奖励一头“领头羊”,表现好的可以拿到一张“骑马券”,在校园里骑马走上一圈,也特别拉风。
繁殖太快,照料不易
学校也在考虑改进完善
孩子都爱玩爱看小动物,但真正承担饲养责任,压力并不小。每天要负责吃喝拉撒,清理粪便;天气变化时,有些动物会生病甚至死亡。
滨和小学饲养的马儿,食量很大,每天需要大量的草料。自从把小马接到学校生活后,孩子们还通过爱心义卖的等方式,为小马筹备“口粮”。
饲养动物,受气候影响也比较大。疫情期间,饲养条件受到了很多限制,再加上天气寒冷,滨和的两匹小马暂时被送回了俱乐部。闻涛小学的羊儿一家,也回到了它们的老家。
“通过观察小羊儿一家,同学们建立起了家庭观,所以一开始先送走羊爸爸时,很多同学就来问,羊爸爸为什么走了?羊妈妈和羊宝宝会想念它吗?”程老师说,羊儿离开后,学校也在考虑引进新的动物,“比如兔子、松鼠之类的,比较适合在校园里饲养。”
加上今年引进的马儿、长尾鸡等新品种,丽水学院附属高级中学里饲养的动物,已经多达19种。学校老师潘增妹介绍,这些动物有些是校友捐赠的,有些是学校采购的。动物多了,学校里划分出不同区块,成立劳动教育基地,而小动物们则以“竞标”的方式,让班级负责料理。
丽水学院附属高级中学的操场上,经常可以看见自由活动的动物们
饲养过程中,同学们会面临各种困难和问题,也需要老师介入指导与帮助。
去年春天,丽水雨水天气多,且时冷时热,劳动基地里很多小动物生病了,同学们体验到了生命成长的不易;有时候,动物又繁殖太快,比如小兔子多的时候有四五十只。
死去的动物尸体,会用到生物解剖课上,而繁殖太多的小动物,则会以认养的方式,让同学带回家。
采访中,很多老师坦言,饲养动物不仅要结合场地,也要考虑养育成本和安全属性,操心的事挺多的。“要有饲养经验的人员,尤其寒暑假,也要安排人员定期喂养。”
在杭州一些学校,小动物的假期时光,是以认领的方式让同学们带回家。
“我儿子领回来两只兔子,高兴得不得了,看兔兔的眼神超级温柔,不过大人还是觉得挺有压力。”傅女士说,兔子食量大,排泄物也多,“体验了两天就感觉到饲养动物的不易。”
在与动物的互动中,让孩子们通过实践增长见识、锻炼能力、拓宽知识面,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力量,变得更有爱心,这或许正是饲养动物的意义所在。
潮新闻 记者 朱丽珍 金丹丹 通讯员 朱清清 严慧 刘威
责任编辑:董箫乐
大家都在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