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在边疆的势力消长,如何影响中国历史循环?
原文
长城边疆,通常被认为是防止游牧民族入侵的一道防御线,但在美国汉学家欧文·拉铁摩尔看来,历史上的边疆在中国历史格局中有更重要的地位,不仅影响着王朝的兴衰循环,更是中国历史演变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源。
一、长城边疆
我们通常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修筑长城,是为了防范草原游牧民族入侵而建的防御工事,是一条农耕社会和游牧社会的分界线。而在拉铁摩尔的眼中,长城不是一条绝对的政治或者经济边界线,它是在农业社会和游牧社会长期对峙的背景下,形成的包含不同经济、生态的过渡地带,是具有不稳定性质的独立地理单元。
这片见证两种社会形态互相博弈的广阔地带,也就是我们说的“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这一地带有着重要且复杂的意义:建立在边疆以外的王朝,向内地推进以期统治内地;而内地的王朝则通过此处,建立起它对边疆及边疆以外地区的统治。因此秦始皇修建长城,不仅仅是制造秦朝与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治边界,更是试图通过边疆地区这个缓冲带,来保障秦帝国的核心利益。
秦朝之后,长城边疆更成为农业和游牧社会向对方领地发展的“贮存地”。
“贮存地”,是拉铁摩尔论述中国边疆形态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式。他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往往由边疆“贮存地”地区的居民动向所决定,各王朝的兴衰可通过对该地带的控制情况反映出来。
中国汉族文化在近代化以前的移民扩张,基本上只存在一条由北向南的迁徙脉络。这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中国历史中精耕农业的发展。
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农业社会,能够顺利地向南推广到长江流域乃至珠江流域,是因为南方越族等跟汉族生活环境相似。但是,在近代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之前,汉族的北上却一直受阻,他们无法跨过长城,永久性地成功移民于长城之外。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长城内外的自然环境不同,而汉族不愿意放弃原有的精耕农业。
二、草原地区的蒙古
拉铁摩尔认为,边疆地区与长城以内汉族的对抗,是以草原社会为中坚的,而蒙古草原是其中最典型的游牧部落。移动性,是区分汉族人与蒙古族经济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也是游牧经济的社会原则,是掌握财富的关键。
随着游牧经济的发展,善于骑马作战的骑兵,成为草原社会移动性的集中体现。不过,骑兵如果积累了过多的羊群、奴隶等战利品财富时,就会丧失了他的移动性优势,导致在草原战争中的机动性不够,被外人掠夺财富。
从历史上来看,移动性与财富之间,有一个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过程。当游牧民族统治中原的时候,移动性对财富的统治最强,迅速移动的骑兵,可以实现快速掠夺财富。例如汉初的匈奴、唐初的突厥南下,都是发挥了骑兵快速机动的优势,从而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但是,财富的累积,又会妨害草原社会的移动性。因为随着财富的增加,统治面积的扩大,进入中原的征服者丧失移动性,无法直接掠夺财富,从而不得不依赖农业、手工业来获取收入,逐渐放弃原先以移动性为原则的游牧经济。
随着财富积累,领地扩大,征服者需要一整套官僚体制来征收赋税,渐渐游牧民族开始需要依赖于农业社会。因此如何权衡好移动性和财富积累的关系,对于草原政权的发展和巩固极为重要。
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够统一蒙古草原,首要原因就在于他放弃与农业社会的联系,保持移动性对财富的统治力,而选择在草原上维持游牧经济,最终统一了蒙古草原。
到了18世纪,满族掌握了蒙古草原牧场及移动性的支配权,又采用领地附庸制度阻止了部落的联合,从而形成了对蒙古分而划之的统治。
进入20世纪后,随着东北铁道网出现,新势力进入蒙古及中国内地,外蒙古先是成为沙俄帝国主义的侵略对象,然后又被苏联所控制。同时,自日本1931年侵入东北起,内蒙古的大部地区就转受日本帝国主义的直接压迫。新势力进入蒙古草原,意味着当时的中国政府需要改变一个民族统治另一个民族的模式,实现民族合作以抵抗侵略。
三、草原和耕地并存的东北
在地理上,东北部分包括自西伯利亚直到朝鲜的过渡地带,这里包括三类不同的地区:南部辽河流域的农耕区、西部的草原区和东部及北部的森林区。
在这三个地区当中,辽河的农耕文明与中原地区农业社会大致相似,西部的草原地区与蒙古草原经济发展一致;只有东部和北部的森林地带,从石器时代就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介于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之间,是一种近于原始狩猎社会的特种游牧经济,也是后来满族崛起的发源地。
长城边疆地区游牧王朝的统治者,也很重视边疆地区的支持,因为他们本身也来自边疆地区,深知边疆地区的特性。游牧王朝联合边疆地区的人民,以便在中原内部混乱衰败时成功入主中原。入主中原前的第一步便是争取边疆地区人民的支持,努尔哈赤的崛起也是如此。
努尔哈赤能够从一个很小的部落逐步壮大,然后统一东北,这要得益于他对东北社会经济形势的准确把握。
首先,东北的森林部落并不是传统的氏族社会,而是一种松散的经济联合体。其次,森林部落与汉族的接触过程中,产生了猎人与农人的分化。最后,努尔哈赤懂得利用地利之便。他占据了辽河流域上游,这里处于农耕区、草原区和森林区的交界地带,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清政府统一全国之后,在19世纪前后,对东北采取了不同的政策。19世纪之前的东北,在农耕区,吸纳了汉族的农耕、城池和工艺,比明朝汉族对东北的开发还要深入;在草原区,采用联姻蒙古王公和设立蒙古八旗来进行管理;在森林部落,采用从居民中征兵的方式加强管控。19世纪之后的清朝面临内忧外患,为了维持东北的满族及蒙古族的稳定,他们需要汉族移民东北来阻止俄国入侵;但与此同时,又害怕汉族势力过大,所以处处限制汉族向东北草原和森林地区迁徙。后来迫于压力,放开汉族移民,最终使得东北农耕区不再像边疆地区,而成为中国内地的一部分。
20世纪铁路出现,不但带来了经济上的干涉,还有直接或间接的政治干涉,西方侵略进一步深入。随着苏联逐步退出东北,日本在东北地区独大。不过在战胜日本的同时,中国也间接地排除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
四、绿洲农业的新疆
这里的新疆,包括今天的新疆自治区和俄罗斯、土库曼斯坦部分地区。新疆地区的重心是天山山脉,这里产生了新疆最主要的绿洲。绿洲地表土壤比较肥沃,适宜进行农业生产,“每个绿洲都像一个小型的中国”,是最能代表新疆地区特色的自然形态。
天山的北坡受西伯利亚的气候影响,降水丰富,产生绿洲农业,而这里地表植被比较茂密,形成大片草原景观,因此这里的绿洲社会因而又被称为草原绿洲,其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带有更多的游牧成分。
某种意义上,控制了绿洲地区就等于控制了新疆,因此绿洲社会就成为中原王朝与草原游牧政权争夺的目标。
西汉初年,游牧经济逐步发展壮大,开始侵扰中原王朝和绿洲社会。到了西汉中期,汉武帝击败匈奴等游牧社会之后,开始向新疆扩张,逐步控制塔克拉玛干绿洲,最终达成“断匈奴右臂”“拱卫华夏安全”的战略目标。张骞通西域之后,一条从新疆地区穿越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将塔克拉玛干绿洲串联起来,直接联通中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相对势力衰落,只能通过在丝绸之路上与绿洲社会开展贸易来控制绿洲社会,以成本相对较低的方式制衡游牧民族。
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中,绿洲能够提供给中原王朝物品其实是有限的,因此这种贸易并不对等。本质上是中原王朝为了维护对绿洲社会的控制而开展。
随着唐朝的衰落和灭亡,草原帝国重新占据了绿洲社会,并通过推行回教逐步控制了这一地区。
到了10世纪,被唐朝击败的突厥迁移到塔克拉玛干绿洲地区,取得了对绿洲社会的控制权,并且在该地推行他们所信仰的回教。
共有信念的存在,意味着脱离中原王朝的控制的离心力增加。之后清朝重新进入绿洲社会,屡次平定该地叛乱,最终于1884年设立新疆省。民国建立之后,新疆一直处于军阀统治之下,相对独立。
民国时期的新疆,由于没有铁路等新势力侵入,整个地区仍然维持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苏联对新疆的入侵,也与历史上草原民族对新疆的入侵大致相似,只不过苏联更多使用是经济手段而非军事手段。
五、河谷农业和农耕并存的西藏
长城边疆中,不同于塔克拉玛干绿洲、东北地区南部的平原地带,西藏高原的农业集中于河谷地区,这就使位于河谷农业与游牧经济交界地带的拉萨,天然成为西藏高原的中心。可以说,控制了拉萨就等于控制了西藏高原。
西藏高原地区,包括今天的四川西部、青海、西藏等地区。这是典型的高原气候,大部分地区无法发展农业;只在发源于西藏高原的几条大河的河谷绿洲地区,才有可能出现农耕文明。高原中部平坦的地方有游牧业,它们一部分源于河谷绿洲农业,另一部分则来自侵入高原的草原部落,特别是蒙古族。在河谷绿洲和牧场汇合的地方,就是拉萨。在这里诞生的拉萨王国,承担起统一西藏高原的使命。
7世纪,拉萨王国建立;到了8世纪,藏人已经强盛到可以侵入西北地区。在统一西藏高原的过程中,喇嘛教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局面。
在西藏内部,喇嘛教的财产和权力逐渐扩大,10世纪的宗教反抗运动中,拉萨王国镇压失败,被分裂为许多小国。自此,世俗政权无力对抗宗教,喇嘛教在西藏的地位就超越了分裂的各邦。1270年,元朝忽必烈在位时,西藏正式归属中原政权的管辖之下。
任命教主,是中原王朝或草原部族控制西藏的标志。
元朝灭亡后,明朝和清朝前期,都是通过册封教主的形式控制西藏。清朝中期,雍正开始在拉萨派驻驻藏大臣;到了乾隆年间,政府通过设立金瓶掣签制度,将西藏教主承继权力控制在中原王朝手中,维护了西藏边疆的安全和稳定。
当西藏被清朝牢牢控制之后,最主要的威胁就是外部的英国和英属印度。鉴于清代以来西藏地区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中国政府就要阻断教主与外国的联系,以防范英国殖民者对西藏的入侵,保证中央政权在西藏地区的管理。
书名:《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上
作者:[美] 欧文·拉铁摩尔
撰稿人:不敏(青年学者,自由撰稿人)
编辑:枫窗 马云琪 郭琛
主播:石头说话2017
制作:匀绮工作室
监制&运营:郑涵 梁符航
总编辑:赵雅楠
中国的边疆都是汉族跟异族争夺地盘,融合各民族的熔炉。
大能猫12 回复 @雅士_we: 游牧民族引以为熬的马,早已被汽车飞机取代,农耕社会通过控制土地进而控制人口建立的官僚集权,正在被工业所取代。但历史惯性还在,那就是控制土地和其他各种资源的权利制度,绝非来自主民minzhu,他也不会创造各种促进社会技术
秦始皇修建长城不仅仅是制造秦朝与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治边界,更是试图通过边疆地区这个缓冲带来保障秦帝国的核心利益; 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够统一草原地区的蒙古首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放弃了与农业社会的联系,保持移动性对财富的统治力,而选择在草原上维持游牧经济,最终统一了蒙古草原; 努尔哈赤能够从一个很小的部落逐渐壮大,然后统一了草原和耕地并存的东北,这也要得益于他对东北社会经济形势的准确把握; 绿洲农业的新疆,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带有更多的游牧成分; 西藏高原的农业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区,可以说控制了拉萨,就等于控制了西藏高原;拉萨亡国的喇嘛教、忽必烈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jinjiantie 回复 @jinjiantie: 历史上边疆地区的汉族与战争,塑造了中国的历史。
这种人在中国连个讲师都评不上
这个拉铁摩尔多次给国家地理杂志撰文。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来啦
不同观点的认识,可以拓展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