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闵庆文:陕西朱鹮保护区应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全国政协委员闵庆文:陕西朱鹮保护区应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00:00
06:44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带来了“关于陕西汉中稻田-朱鹮系统申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提案”。他认为,我国陕西汉中地区,近些年在朱鹮这个珍稀鸟类繁育、保护中取得成就,但一直没有申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因此应该启动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并积极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而助力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获得全方位提升。

40余年,陕西朱鹮种群从濒危到壮大

几十年前,受环境污染和人类猎杀等因素影响,野生朱鹮的数量急剧减少,一度降低到个位数。1981年陕西省洋县八里关乡姚家沟发现了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2023年11月2日,陕西省林业局负责人宣布,全球朱鹮数量2023年突破万只大关。通过40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朱鹮种群突破9000只,创造了极度濒危物种“涅槃重生”的世界奇迹,中国的朱鹮保护被国际公认为濒危动物保护的典范之一。

闵庆文介绍,朱鹮对生态环境比较挑剔,需要在浅水型的湿地进行觅食,同时需要高大乔木进行营巢或夜宿。朱鹮已经逐步适应了人类存在的湿地环境,成为伴人种,依靠人类的稻田以及旁边的湿地生存。稻田和河流这两种湿地对朱鹮来说缺一不可,不能相互代替。朱鹮在繁殖期需要到稻田里觅食,对稻田的依赖性很高,从而构成了“稻田-朱鹮共生系统”。

日本将朱鹮视为象征其文化价值的“神鸟”。但由于栖息地被大面积破坏,使日本的朱鹮数量不断减少:1979年,全境只剩下8只野生朱鹮,全部生活在佐渡岛;1981年,又有2只朱鹮死去,日本政府决定把6只野生朱鹮全部捕获,进行人工饲养;1985年,只剩下3只;1995年,只剩下1只;2003年10月,最后一只名为“阿金”的朱鹮死亡,宣告日本本土朱鹮已全部灭绝。

1998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向日本政府赠送一对朱鹮“友友”“洋洋”;2000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向日本提供一只朱鹮“美美”;200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度向日本提供一对朱鹮“华阳”“溢水”。

正是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使日本的朱鹮种群发展到近700只,日本的朱鹮种群得以恢复,并利用佐渡岛的生态地理条件,将林地、种植园、草地、稻田、湿地、灌溉池塘和灌溉沟渠等镶嵌分布,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通过推动传统生态农业发展,重新构建了适宜朱鹮生存的栖息地,使佐渡岛这一日本野生朱鹮的最后一块栖息地重新焕发了生机。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佐渡岛稻田-朱鹮共生系统”于2011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一成功申报,既大大增强了农民与朱鹮和谐相处的信心,也有力推动了农、文、旅的融合发展。

建议:尽快启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闵庆文说,我国陕西汉中地区为了保护朱鹮付出了艰辛的努力。1986年成立了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2001年建立了陕西朱鹮自然保护区,2005年7月国务院批准成立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非常遗憾的是,为日本提供朱鹮种群资源来源的我国陕西汉中地区,虽然在朱鹮繁育、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至今没有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没有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启动 “汉中稻田-朱鹮共生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并积极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跨越洋县和城固县的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将保护区所涉及的19个乡、108个行政村,统一纳入农业文化遗产范围。

闵庆文说,当地人们会通过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以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的深入挖掘,从而更好地打造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农耕文化传承,提升本地居民的文化自觉性与自信心,也同时会提升中国稻田-朱鹮共生系统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据介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球环境基金支持下,联合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于2002年发起的一个大型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可持续管理。

截至目前,我国农业农村部已分七批认定了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网络迄今共包含86个遗产项目,分布在全球26个国家。其中,中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22项,数量世界首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