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路云和月——忆父亲清明时

八千里路云和月——忆父亲清明时

00:00
13:24

风雨梨花清明节,几家坟上子孙来?

父亲的坟只是一个木盒子,里面连一捏骨灰都没有,有的是哥哥用双手捧上的几把故乡的泥土。

每逢清明来临,尽管身在异地他乡,可心却早已转山绕水回到了故里,跪倒了在父亲空空的灵前。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

后唐主李煜的《山河泪》,我读得懂。可我不明白,我"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父亲,竟没有和我们兄妹留下一张合影。记忆中,就连和母亲的合影也不曾见过。

或许,父亲的身心一生都在"后有枪声,前有炮声"中"流亡",来不及作片刻的歇息与停留。

2012年,我记述父亲那一代人抗战流亡生活的书要出版了,中国文史出版社的编辑韩怡宁女士反复问我:"你怎么会没有与父亲的合影呢?!"

我欲哭无泪,只好将父亲唯一留存的档案照与自己毕业照片合成一张父子照。这令韩怡宁编辑唏嘘不已。

我不知,天底下还有几多我们这样的父子?!

收拾起大地河山一担装,去后方,说不尽国破家亡!

流亡是抗战时期中国极为鲜明的社会符号。那个时候,日寇铁蹄践踏中华,祖国大地日月无光,上亿的中国人辗转流亡大后方。

这是人类史上最为悲壮的,游牧时代后绝无仅有的大迁徙。整个中国都在移动。

“决不能在日寇的刺刀尖底下当亡国奴!”我的父亲就是数万流亡学生中的一分子。

地处胶东半岛腹地的故乡水集,早在清朝时期就成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大集。而最热闹的当数兴隆街,莱西历史上第一座楼房——福顺德楼就在兴隆街的南端。

福顺德楼坐北朝南,二层砖木结构,青瓦覆顶,楼后建有三间正房,东 西各有厢房七间,与楼房相接,构成一座四合院式建筑,古朴典雅,别具一格。

福顺德楼始建于南京国民政府后的1931年,原是生意遍及胶东、东北的福顺德银号的一个分号,抗日战争爆发后改名租赁给了寿康和普爱两家医院,其中设在厢房的寿康医院,是中共地下党姜孟九负责的一个地下联络点。

福顺德楼

1940年清明前,日军占领了莱西水集,上了日寇汉奸抓捕名单的父亲,在抗日地下组织的掩护下,跑进了寿康医院的厢房里,才躲过了日寇汉奸的抓捕。

连夜跑回家乡的父亲,让奶奶将抗日地下组织开具的介绍信缝在夹袄里,第二天清晨和同村的孙明芝,踏上了去大后方的抗战流亡之路。

自家乡莱西水集出发,沿着沦陷区地下教育指导员事前列定的路线图,父亲一路徒步西行。

路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先后途径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陕西5省41个县,于1944年冬到达安康与汉阴一带,结束了长达4年的流亡生活,可谓八千里路云和月。

这是父亲曾佩戴过的国立二十二中校徽的制式臂章。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成立了24所抗战国立中学,其中以招收山东流亡学生为主的就有2所,数量和人数名列全国第一。

现在的中学,一般称作某某市某某中学,以某某省冠名的也是凤毛麟角。父亲就读的流亡学校的全称是:中华民国第二十二中学。

把中学的教育上升到国家的高度,这在中国教育史上空前绝后。那时期创建的贷金制度,一直影响到今天国家对贫困学生的救助。

流亡求学期间的父亲,仅留下了两张集体照片。第一张照片是背拍,无法看清站在集会人群中的父亲。

父辈们集会是为了追悼他们在杭州遇害的校友于子三烈士,地点在陕西的汉阴县池铺镇的一座老戏台前。

北京发生"沈崇事件"后,父亲在汉阴父亲参加了第一次反美游行。

"沈崇事件"是当时席卷全国学生运动的导火索,也是于子三牺牲的起因,这也导致了美国驻华大使马歇尔回国,以及驻扎北京、天津和青岛美军撤离中国。

父亲流亡岁月拍下的第二张集体照片,现保存在陕西汉中市档案馆。

虽然是正面拍摄,但因600多人集体合照,却看不清父亲站在第几排、哪一个位置。我告诫自己,清楚自己的人生位置就好。

在四川工作的那些年,我不知往返路过汉中多少次。也就是在汉中,父亲参加了第一野战军后划归第二野战军的60军担任文化教员。

"东京见面,富士痛饮。"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毕业留言,只有抗战流亡的父辈们才能写得出来。

父亲说:"手中的笔就是战斗的钢枪,大家都是屏住了呼吸在听课。"

抗战最艰难时期,学校供应紧张,学生要自费买桶油。父亲和一些穷苦的同学,不得不停止晚自习课,在十五前后借着月光读书。

龙须草,长又长,打成草鞋一双双。行军穿脚上,轻巧又便当。爬伏牛,过武当,全凭草鞋这一双。

这首《龙须草歌谣》是国立二十二中音乐老师在流亡途中创作的。那个时候,歌声也成了战斗的武器。

在国立二十二中安徽阜阳时期,教唱学生抗战歌曲的是留学法国的声乐博士李杰民先生。学校仅有的一台脚踏风琴就在李杰民的单间宿舍里,父亲跟先生学会了弹脚踏风琴。

李杰民留学法国时与冼星海等同学有一张合影,现挂在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二楼会议室。山艺的第一任艺术系主任就是李杰民先生。

"敏于学,而慎于行。"老师给自己的学生留言叫"敬题"。这位老师叫张荫轩,是父亲的化学老师。

张荫轩老师是这样讲水分子课:"当你流亡离开家乡,母亲流下的眼泪就是水的分子。与泪水同时存在的还有感情,水分子是物质,感情是精神,泪水是物质和感情的结合体。"

父亲的英文老师吴惠波女士,是毕业于北大外文系的高材生。每次讲课前,她都要领着学生用英语大声朗诵: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中国!中国万岁!"

现在,中国的大学、中学,抑或是小学都不缺大楼,缺少的是像父亲老师这样的大师!

"膏腴大沽河,殷实桃花乡。"这流传了数百年的诗句,是故乡莱西最为经典的写照。

大沽河是胶东半岛最大的一条河,也是中国古文明的摇篮地带之一。这里出土的西汉大提线木偶,是中国木偶艺术的鼻祖。

起源于舜帝时期的韶乐,是中华最古老的音乐,曾令孔子三个月不知肉的味道,"尽善尽美"原本说的也是韶乐。

秦末,官方的韶乐因"火烧阿房宫"失传。而故乡的人民,却将韶乐保存到了明朝。至今,大沽河边还有一个叫"韶存庄"的地方,意思是古之韶乐存于这个村庄。

"大沽河无数个弯,拐一个弯,出一个官。"仅从1840年到1911年,莱西境内就出了10名进士,16名举人,秀才多达166人。

国立中学毕业的父亲,学问颇是了得。《古文观止》随便找出一篇,父亲只需浏览一遍,张口就是白话文。

父亲出生的村庄,离大沽河不过一里路。回到家乡,因不愿在县机关当干部,被发到一所偏远的小学任教。

小学离大沽河只有几里路,而河的北岸是母亲的家乡。在这里,父亲认识了小他15岁的母亲。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每当看到或记起大沽河,就自然会想起这些如沽河水一样流淌了数千年的绝唱,更会遥想父亲母亲那美好的时光。

父亲和母亲的相濡以沫,常常感动的我热泪盈眶。

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我们在追求什么?什么是我们永生都应铭记于心的?什么又是我们人生力量的源泉?

父辈们的命运就是祖国的命运。无论是屈辱还是胜利,也无论是苦难和喜悦,都值得我们铭记。因为,我们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会走向多远的未来!

我追随着父辈们,历经十载,把他们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忠实地记录下来,将他们以血泪蒸馏而成的人生体悟与愿望铭刻下来一一这便是《踏不灭的薪火》。

被国家图书馆永久性收藏《踏不灭的薪火》,让我的人生有了许多的荣光

因为我流亡抗战的父亲,我登上了国际一领域内顶尖的学术交流讲坛。

因为我流亡抗战的父亲,我成了国内研究抗战流亡学生历史屈指可数的年轻学者。

因为我流亡抗战的父亲,山东电视台《往事》栏目的编导来了,并据此拍摄两部抗战历史纪录片《将军校长》《山东流亡学生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遥望故乡,我仿佛跪在了父亲心灵的门前!

我的心底,我的肺腑,我的发肤,我生命的每个细胞,无不流淌着我对流亡抗战的父亲的思念!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