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金秋》赏析
今天我要和您一起品读的是叶赛宁的诗《林语金秋》。
《林语金秋》Отговорила роща золотая...这是一首哲理诗,全诗共分六节,
这首诗创作于1924年,即诗人去世的前一年。经历了无数人情冷暖、悲欢离合之后,此时的叶赛宁已经身心疲惫,一副未老先衰的垂态,正如深秋之中叶落无语的白桦树,也许在等待来年的春暖花开,等待下一次生命轮回的到来……
这是一首抒情哲理诗。大自然成了诗人深度思考生与死、创作与永恒问题最好的素材。
第一节中诗人概括地交代了深秋的写作背景,传达出主人公悲凉的感情:
《白桦住语金秋黄,欢乐不闻秋意凉。悲怆鹤群忙过往,无人眷恋弃家乡》。
这节描写是基于艳丽金黄色彩之上的。金秋----这是生命光华的制高点,接着就要凋萎了,但还没到最终的衰老,仍然昂首庄严地坚守着……这秋天的色彩是美好事物的具体象征。
但无论如何,诗中悲凉的色彩多于庄严:流浪者的主题是无家可归,《悲怆鹤群忙过往,无人眷恋弃家乡》。诗人用冷色调的词语来修饰深秋,不让明快的金黄色彩无休无止:《只有麻田常挂念,幽蓝水冷月明圆》。
主人公《我》的孤独和无家可归在第三节中有更突出的描写:《平原伫立四周荒,风掠群鹤去远方。快乐青春回首望,往昔无悔不感伤》。这里明显看得出主人公开始了新的生活,但他不否认自己的过去。他怀着略带温暖的伤感回忆自己快乐的青春年华。但最终还是感到有些无能为力,要知道《风掠群鹤去远方》----不是鹤群自己主动飞走的,而是被风掠走的,有不情愿的成分色彩……也许这里折射出主人公当时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处境吧。
第四节。诗人通过看得见的实物表现生命之火燃烧殆尽,和《心怡丁香》般的青春做对比:《红似花楸篝火旺,无人温暖心底寒》。这两句表现了诗人绝望的情绪达到了顶点。在这节诗里叶赛宁重点突出了艳丽的红色,尤其是选择在一片枯黄的背景下《草色枯黄不屈挠》来描写这种红色。在文学作品中经常用红色表达温暖、幸福和快乐,但这里诗人却为红色找到了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用途。叶赛宁笔下的红色,尽管是火焰般熊熊燃烧的,但结果也是那种无生命力的,既不能奉献温暖,也不能传递生命的活力。
第五节:诗人在这首诗中讲述大自然凋萎的主题。但这句《花楸果穗烧不焦,草色枯黄不屈挠》,每当读到这里都会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诗有些和前面讲过的一切凋零空虚的观点相矛盾。诗人这里想证明,树林不会永久不语,就像人也不会真的不惋惜逝去的青春一样。秋冬过去,春暖花开,又将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在无比的绝望中又增添了些许希望之光。树叶悄然落下给读者感觉诗人已经无力再去迸发出强烈的爱情了。
第六节:全诗以自然界的两大永恒主题结尾,即时间和空间,它们把事态升华到另一个更宏伟的《宇宙》维度。诗的结尾看似颇具悲剧色彩,但诗人对青春的回忆却引领读者在怅然中体会到了一丝快乐之情。任凭岁月流逝,但毕竟诗人有过青春的艳丽与欢歌。时光倘若秋风凉,收敛成堆废物当。不必忧思这样讲,白桦住语金秋黄。
好了,这首诗就和您一起分享到这里,衷心感谢您的阅读、聆听和陪伴!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